滨海广场
烟台滨海广场位于烟台市芝罘区,西临烟台山,北靠芝罘湾,总占地29.8公顷,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进行整体设计,于2004年8月建成开放。
广场以原大马路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大马路以北为海滨景观带、广场区和商业步行街区。海滨景观带全长1200米,自西向东分为升浪段、涌浪区、消浪段和亲水区。广场区自东向西包括百舸争流广场、绿地休闲广场和历史文化广场。其中百舸争流广场地下建有停车场,可停放400多部车辆;地上建有大型音乐激光喷泉。商业步行街区内修缮保留建筑39幢,增补建筑6幢,经营内容包括酒吧、咖啡、茶艺、西餐、高档次中餐等,成为市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大马路以南为高层商务区。规划建设11幢高层建筑,主要以商务贸易、旅游服务、金融等业务为主,其中世贸大厦主体设计高度为323米,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内第一高楼。
山与水相融,人与景同画。滨海广场已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以及举办大型活动的城市标志性广场,深受市民的喜爱,被誉为烟台的“城市大客厅”。(YMG记者李德强)
#游在烟台#【滨海广场】西临烟台山,北靠芝罘湾。在保护近代建筑及周边环境,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广场、海滨景观带、商业步行街区、高层商务区等,赋予该地段以新的活力,成为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以及举办大型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标志性广场,被市民称为“城市的大客厅”
烟台的滨海广场是一条集历史风情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步行街。景区景点为同济大学设计,将烟台百年的开埠文化整体开发。闲步于海滨步行街,一边听涛,一边享受着惬意的漫步,沿路雕塑小品自然和谐。如果向南进入历史风情的老街,漫步其上,不经意间感受到近代沿海的开埠景象,许多19世纪的近代建筑中西结合,感觉非常漂亮。老街静幽而错落有致,转入一个庭院,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1条商业街为首批“山东省特商业街”。
1861年8月22日,烟台开埠。从此,“洋货满街巷,洋味进万家”,朝阳街等街区尤为繁华。自2007年起,我市对滨海广场国际商业步行街区进行招商,对7万多平米的商业街区进行了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如今该街区已成为我市高端商业街区的代表。今年,市商务部门将推进滨海广场1861开埠街区、朝阳历史文化街、青龙山鲁菜美食街等招商建设,策
划打造海洋产品、日韩风情、葡萄美酒等一批特街区,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互动发展,打造生活服务集聚区和便民服务圈。
烟台的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有20多个年头了,随着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烟台1.37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一下子涌现30多个各具特的景区(点),集中起来,有开埠文化、仙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海岛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温泉文化、黄金文化、葡萄酒文化等等。
这些各具特的旅游文化,都为烟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笔者经过长期调查、实践、比较,认为烟台的开埠文化是最能代表烟台地方特的旅游品牌。手提电脑排行榜
“烟台山近代建筑”就是开埠文化的代表
烟台山三面临海,一面连港连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历来被人所称颂。它占地45公顷,海拔42.5米。建于明洪武35年的烽火台坐落山巅,为防倭寇海上侵扰,在烽火台上设狼烟墩台以此报警,烟台由此而得名。从此烟台山被誉为烟台的标志和象征。1861年,先后有英、美、法、德、日、俄、丹麦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
目前在烟台山上保存完好的就有英、美、法、德、日、丹6个国家的27幢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这堪称近代建筑的艺术宝库。2006年5月“烟台山近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山近代建筑的性质定位,我认为应是在保护好这些近代建筑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开发利用。以保护为主,不应是光保护不利用。故宫、长城、八达岭,泰山、孔府、蓬莱阁都是“国保”,有的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保护要求更高,但从未间断过开放游览,年门票收入都达到上亿元以上。“烟台山近代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品牌决定了它是烟台开埠文化的代表,是烟台的形象和标志,也是城市的名片。
具有浓郁文化彩的开埠文化代表——烟台山近代建筑,是亚洲最大的领事馆,与青岛、大连比较,他们没有600多年的文化积淀;与广州、天津比较,他们没有“齐鲁之邦”的渊源。
在14个最早开放的城市中,烟台独具“东方文化圈”的彩,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最成功的地方。从烟台本地比较所有景区(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烟台山可谓是烟台的形象和标志,市名的由来。
2000年,清华大学对烟台山做了规划设计,定位是“旅游风景区”发展模式。市政府拨专款,花大力气整修了烟台山近代建筑,加上近几年的开发经营,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领事馆陈列开放达到9个。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已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标准。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市区旅游大格局
随着形势的发展,烟台山的性质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首先,要尽快丰富山上所有展馆内容,总的目的是每个国家的领事馆内要本着以旧整旧的原则运用高科技陈列手段恢复140多年前的样子,打造原汁原味的领事馆办公风情场景,让国内游客花几十元钱就等于到了不同的国家旅游了一次;让国际友人从烟台山看到烟台人民宽广的大海胸怀。其次,山上要增加部分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如惹浪亭靠海边地方增加钓鱼项目;在景区内建造固定的文艺表演区;运用海水在适当地方建一处海水游泳馆;西北边的修船厂恢复英式网球场;游艇码头项目。三是构筑旅游大交通。自火车站、港口码头沿海边到烟台山修一条旅游通道。每年进港的客流量在700万人以上,从这里走到烟台山再到滨海广场(张裕酒博物馆)——东炮台,实行市区一日游。四是百年老街的朝阳街、海关街、阜民街等打造成旅游购物的特街区。
烟台历史悠久。近代(公元1861年)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后,经济社会空前发展,境域规模迅速扩大,更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形成了特鲜明的近代文化,成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是烟台城市的起点,那么,开埠前的烟台是一个什么地方?是不是个“渔村”?
烟台名字的由来
烟台春秋时期的名称是“转附”。《晏子春秋》载,齐景公问晏子:“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转附即是芝罘,这是烟台最早见诸史籍的记载。秦汉及以后,烟台均为“之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嬴政巡幸天下时曾三抵之罘:公元前219潘周聃什么梗年“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黄即今龙口,腄即今福山);公元前218端午节休息年“巡登之罘,临照于海”;公元前210年“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汉书·武帝记》载,汉武帝多次巡幸东莱(今莱州)并到之罘,其中公元前94年“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朝廷为防倭寇袭扰疆土,保护国家安全,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所,其中在福山县的芝罘湾南岸奇山脚下设置了“奇山守御千户所”,直接归山东都司统辖。建置卫所的同时,于边境险要处设置烽烟墩台,一有敌情,便举火燔烟报警。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罗博所修《福山县志》两次出现“烟台”。一是在“地舆图”上标有沿海十四座墩一座台。十四座墩分别是:营后墩、灶后墩、八家墩、郭家墩、鸡鸣墩、浮澜墩、木作墩、里东墩、白石墩、磁山墩、成阴墩、碁掌墩、现顶墩和清泉墩;一台便是奇山守御千户所对面突出海中的熨斗山(俗称北山)上的“烟台”。二是福山“八大景”有之罘朝日、“烟台海市”
、仙峰夜月、磁山瀑布、长堤新柳、古寺奇泉、峆山卢烟云和石门春波。这是最早的“烟台”二字文字记载。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何乐善所修《福山县志》载文:“有巨石似船形,在烟台山上”。“烟台”二字再次展现于史籍上,这也是史料上首次称熨斗山为“烟台山”。
据此,烟台之名源于烽烟墩台。另有一说是“燕台”,烟台山上有块燕台石,“燕儿聚齐”,衍“燕”为烟。实用“燕”字不少,例公元190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绘制的烟台街道图亦为“山东燕台街道图”。但不足为训。尽管烟台公元1861年开埠后经济社会发达,国内外名声显赫,但建置前烟台之名依旧不彰,报刊、资料、文书等依旧称之罘,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当地民众称烟台为“海”、“海上”和“烟台街”,直到公元1934年成立“烟台特别行政区”才正式定名。同样,之罘之名源于之罘岛和之罘湾,之罘改芝罘也有几说:一说是金朝改为芝罘;二说是因之罘岛酷似一叶灵芝,近代改为芝罘;三说是望文生义,之芝通用。1984行政区划变动时设立“烟台市芝罘区”。
芝罘湾周边村庄
公元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福山县后,芝罘湾一带为福山县东北保。此时芝罘岛上有
个村庄叫芝罘村,为东北保的芝罘社。芝罘村建于春秋时期,唐朝陆续有人迁来定居,19世纪中期村民以张、陈、安、孙、李等12大姓为主,近代多崇尚读书,经商者多,少数纯渔户,无渔村之名之实。1952年村民千余户,更名芝罘大疃村。福山县建置之初,芝罘湾南岸建有多处茅寮、窝棚,大多为季节性流动人口,没有正式居民点,只有高、初、夏、于、姚和刁等姓氏的相对固定居户,主要从事垦荒种地和渔业捕捞。
明朝后期,芝罘湾周围人口不断增多。有明初奇山守御千户所的设立及清初撤所后排生的,有明清两代9次皇诏播迁移民而来的,有人口自然流动来此定居等渠道和途径。到烟台开埠前30年(公元1830年,清道光十年),芝罘湾周边村庄已达19个。芝罘岛上还有西口、东口二村,二村分别于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和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建村,村民多以渔耕为主,近代也出过一些经商发迹的富户,例如西口村徐氏家族等。在芝罘湾南岸散落着奇山所(城内分东门、西门、南门、北门4村)和所城外的仓浦、西南、上夼、世和、所东庄、西南关、大海阳、中海阳、小海阳等9个村庄,这些村均为福山县奇山社范围。村民商、工、渔、农多种经营,农、渔、商和苦力为多,无法确指哪个是渔村。西岸有芝罘屯、通伸等村庄,西沙旺散居着外地逃荒而来的难民,属福山县芝罘社管辖范围。海湾中有崆峒岛村,建于公元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村民以渔为生。综上19个村,没
有其中哪个村能代表开埠前的烟台。
芝罘湾港口的作用和地位
芝罘湾海口古代就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海上交通发祥地之一。春秋时芝罘湾即为我国五大港口之一;秦至唐代,新罗商人、日本“遣唐使”、学问大僧大多由芝罘湾等沿海港口登陆,国内芝罘湾港口多为军事活动服务,是军队、军事物资的重要转运站;元朝定都北京后,海漕运输大兴,海漕以上海刘家港为起运港,以天津杨树码头为目的港,全程“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航线进入山东后,“荣城之石岛、俚岛,文登之威海,福山之芝罘,蓬莱之庙岛,为粮必经之路”,因芝罘岛是天然导航标志,很容易为航海者认识和利用。芝罘湾一般有婆婆口、崆峒岛、夹岛、老鸦港(养马岛)、龙王庙前(养马岛)等5个主要停泊点(元代航海者将养马岛划入芝罘湾范围),年经芝罘湾进出漕船千只以上,运粮100万石以上;明代,官方组织的海运频繁,“北望波涛浸远天,玹菟庚癸正堪怜,风微日暮帆樯集,不是当年采药船”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运输军粮的船只麋集芝罘湾的景况。经芝罘湾运输的既有军粮,亦有大规模的海外运输。例如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督海运粮四十九万石饷北京、辽东,后增七十万石”。再例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拨旧日行海水
手船只,淮安运南米一十万石,山东运登、莱米石一十万石,俱至平壤交卸接济”;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海运业的发展,芝罘湾港口空前繁忙,其停泊点逐步由婆婆口、崆峒岛前和夹岛向风向顺、海面平静、停靠安全、码头开阔的南部转移,到清中后期,烟台港活动中心便固定地集中在西南河口一带。
芝罘湾港口既是海上运输的中转站、对外交往的启至地,又是渔盐码头和商港。自春秋时,芝罘湾一带就有人将近海捕捞的渔货到岸上交易。后来,蓬莱、八角、牟平、文登等地渔民经常在芝罘湾码头卸渔货并交易。随着捕捞技术的进步和芝罘湾一带人口的增多、地位的突出,渔货上岸、交易量大增。到公元1810年(清嘉庆十四年),芝罘湾南岸码头成为胶东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朝廷为鼓励沙船参与海漕运输,规定“八成装米,二成搭货,免其纳税以恤商”,刺激了港口贸易的发展。战争以后,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口被迫开埠通商,大量洋货涌入南方沿海,地处南北海上交通要塞的烟台,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影响,使烟台港口冲破狭小的“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染发什么颜好看”局面,扩大了港口贸易的货源品种。特别在《南京条约》(公元1842年)汽车保险保哪些关于变脸是我国哪个表演戏剧的绝活“洋货在一口纳税,准运天下”的规定下,参与海漕运输的沙船大量贩运并携带洋货,使抵烟台港口交易的货种集南北和海外之全,有棉布、糖、米、竹、笋、木耳、蘑菇、皮货、木材
、大豆、花生、豆油、豆饼、粉丝和日用百货等多个品种,还有害民害国的。当时十分活跃的福建、广东、东北和上海、宁波、重庆等几大船帮以及当地奇山所的张、刘两姓船帮,成为烟台港口贸易的主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