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研究
2020年8月
第4期(总第139期)
仙剑续传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Aug. 2020
No. 4(Gel.139)
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研究
罗雪珍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丝”文化。同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地带,泉州在打造“海丝”文旅品牌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在“海丝”文旅品牌建设上,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等,而这需要进行全域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和多方联动,才能将“海丝”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树立起特鲜明、有辨识度的“‘ 海丝’泉州”文旅品牌形象。
[关键词]“海丝”文化;文化资源;泉州;文旅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20)04-0106-08
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和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中,泉州形成了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下简称“海丝”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海丝”文化遗存。这些遗存见证了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和人类文明交流的轨迹,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泉州,发展“海丝”文化旅游,既有现实价值,也具世界意义。
一、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
泉州在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上,既具备文化根基,也有著名侨乡等有利条件。同时,近年来泉州积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以及其他项目建设,为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长城长歌词
(一)文化根基: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文化底蕴深厚。泉州文化是多种文化结合体,前
收稿日期:2020-06-10
基金项目: 2019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泉州打造‘海丝’文旅品牌研究”(2019E05)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罗雪珍,女,江西吉安人,泉州经贸学院讲师。
者有儒道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武术文化、特工艺文化、民俗文化、瓷艺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等;后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和联合国授予“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称号。多元、开放、包容是泉州文化的特质,也造就了泉州多元的文化大观。泉州宗教多元又和谐共生,道教、伊斯兰教、明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都曾在泉州流传和发展,并与泉州民间信仰和谐共生。多元宗教在历史和当下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因而也被联合国授予了“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称号。泉州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丝”文化,承载着泉州文化的主体。泉州深厚而多元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海丝”文化,为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提供了深厚文化资源。
泉州深厚而多元的文化,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泉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91处,其中国家级31处、省级85处,位居全国地市前列;有各级非遗名录461个,其中世界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项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34项,数量居全国前三位,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城市。在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文兴码头、美山码头)、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泉州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洛阳桥、顺济桥遗址、安平桥等22个遗产点,都是与泉州“海丝”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此外,泉州还有很多与“海丝”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德化瓷烧制技艺、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水密隔舱造船技艺、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等技艺。这些为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重要支撑和直接资源。
(二)独特优势:著名侨乡及丰富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十户人家九户侨”。目前泉籍华侨华人有9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泉州旅居中国香港地区的同胞有 70 万多人,旅居中国澳门地区的同胞有 6 万多人,二者约占福建省旅居港澳地区同胞总数的60%以上。台湾地区汉族同胞中 44.8%、约 900 万人祖籍地是泉州。”[1]此外,为联络情谊,守望相助,泉籍华侨华人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团体,以海外泉州人为主体的社团已有8000多家。泉籍华侨华人除了数量众多之外,一代代泉州人靠着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更为重要的是,爱国爱乡、乐善好施是泉籍华侨华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泉籍华侨华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当
个人有所成就时,会选择回报家乡、帮助乡亲,这是他们的荣耀和习惯。泉籍华侨华人一头连着海外,一头连着家乡,这种天然纽带和桥梁,在助力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上具有不可替代
的有利优势。9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的认同、传承和弘扬,使泉州文化在世界各国(地区)广泛传播,这为泉州“海丝”文化旅游品牌世界性市场的开拓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泉籍华侨华人的牵线搭桥和协助,有利于双向的交流与投资,对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过程中借鉴海外经验和争取资金支持,以及向世界推介,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三)现有基础: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的各项行动和相关项目
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充分的现实条件。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泉州确定为重点布局的15个沿海城市港口之一。2015年11月,《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6年1月,泉州市制定了《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2019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文化旅游服务将按照“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培育“泉州伴手礼”品牌,力争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增长20%,打造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可见当前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
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泉州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泉州持续保持较高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连续9年突破百亿元,有力推动了海陆空交通联网成线,相继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公交’‘镇镇有干线公路’‘亿吨大港’‘中型国际机场’等目标,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 2018年晋江国际机场就新增了泰国曼谷、菲律宾达沃、柬埔寨金边等5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开辟了对外交往合作的“空中丝路”,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40万人次,国际旅客突破100万人次,国际航线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2019年出台支持泉金客运航线发展措施,客运量超14万人次。
文化交流方面。近年来泉州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出台了一些促进文化交流的政策,这为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积累了经验,也有利于在文化交流、碰撞、借鉴中实现创新和发展。2018年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远方的故乡”阿拉伯文化展览、2018世界闽南文化节(迪拜)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4场,出台了促进泉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73条措施。2019年举办了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品牌“行”“海丝行”等系列展销活动。
相关项目建设方面。近年来泉州突出古城保护提升,启动“七个一”示范工程,修缮一批古大厝、特建筑。同时也建设了一批“海丝”主题公园和场馆,2015年和2019年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和海上丝绸之路生态公园相继建成开园;2016年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也建成开馆;据了解,海丝中央公园的项目建设也列入计划;等等。此外,每年一届的“泉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活动”也逐步成为城市特品
王一博偶像练习生
牌。近年来泉州与“海丝”文化相关的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为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准备了条件。
二、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制约因素分析
泉州虽是一座文化富矿,但是开发这座文化富矿,建设“海丝”文化旅游品牌,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海丝”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问题、专业人才问题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
(一)“海丝”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且转化乏力
泉州虽然具有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但是“海丝”文化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以泉州申遗办发布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为例,其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空间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如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其多元宗教文化碎片化地分布在各种文化遗迹中,如婆罗门教、印度教、明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算是泉州的一些本地人,也很难在各种文化遗产中寻到这些宗教的文化碎片。这给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过程中整合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增加了难度。同时,这种分散性和碎片化,也使得“海丝”文化资源品质参差不齐,如石湖码头、江口码头、德济门遗址等知名度和完整性较低,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困难。[3]同时,当前泉州还面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
成产业优势乏力的问题,泉州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内涵尚未有效转化为特旅游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不足;另一方面是创新性不够。当前泉州“海丝”文化发展中,保护思维重于开发思维,致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局限于域内,对外市场开拓不足,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小。“海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虽底蕴深厚,但结合时代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足,市场的亲和力和接受度低。如泉州的“南音”“木偶戏”“高甲戏”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传统,现代扩充和升级不足,很难形成大众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走向百姓生活,同时,市场和创新意识也不强,与其相关的产业文化活动还有待开拓。
(二)“海丝”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等方面专业人才匮乏
泉州“海丝”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泉州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业绩,为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和民族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关于泉州“海丝”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中国知网上以主题为“海丝文化”进行检索,再在结果中以关键词“泉州”进行检索,到的文献只有30篇,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泉州“海丝”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有相关研究的学者的支持,特别是泉州本土学者的支持,而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目前还是缺乏的。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无论是内涵建设还是特提炼,都需要“海丝”文化研究作支撑,没有一定的文化研究做支撑,文化品牌就会变成空壳。
泉州“海丝”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许多从事“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要么是“半路出家”,要么是临时拼凑而来,同时,域内高校相关
专业基础薄弱,难以培育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人才。[4]此外,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保护工作人员,当前泉州这项工作主要是临时抽调人员去管理或者由相关人员兼管,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代管,时间和精力都难保证;同时,专业度低,容易导致工作盲目和出现短视行为。没有相关的著名专家和学者,这对“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很不利,对“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也不利。
泉州“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且价值高,但其传承和发展却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一是由于这些非物质文化技艺演艺已经难以靠其养家糊口,出于经济利益和生存考虑,很多人转行,如泉州花灯、拍胸舞等;二是很多技艺演艺(如李尧宝刻纸、木偶头雕刻、永春漆篮等)学习难度大、工序复杂、耗时长,而且学习过程枯燥、单一,很多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三是除代表性传承人外,很多非代表性传承人缺少各方面支持,坚守困难;[5]四是“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不够,数量不多的补助和津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善
泉州在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上还存在重局部轻整体的问题,重局部特的突显和条块的积极作为,
轻全域性的统筹和整体品牌的打造。[6]如德化的陶瓷文化、安溪的茶文化、永春的香文化、惠安石雕文化等,以及各种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特工艺文化、民俗文化等,他们作为“局部”都有其特并且在发扬这些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积极的行动和作为,但泉州“整体”层面缺乏全域的统筹和规划以及全域资源的整合,核心景点影响力弱,海丝品牌形象零散、不鲜明,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与厦门等地相比,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全域性的统筹和整体品牌打造,也容易造成整体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完善,出现旅游体验度差的问题,如在旅行社、酒店、交通等旅游体验方面。交通上,泉州各个遗产点、“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点之间的交通通达性和连接度低,交通网络的互通性较差,仍然有较多断头路,这使得游客不得不走“回头路”。[7]
三、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路径探索
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这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进行全域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和多方联动,才能将“海丝”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树立起特鲜明、有辨识度的“‘ 海丝’泉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一)做好“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规划和定位,建设“海丝”文化旅游城泉州市政府首先要从战略高度制定统一的“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整体规划,出台《泉州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步骤和要求,完善全域内品牌相关基础配套。要理顺管理体制,成
怎样升级qq空间>征召模式
立专门“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管理委员会或部门,将各个管理与开发部门统一为一个部门,一个拳头出力,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管理,统筹全域“海丝”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