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你真的以为美国教育好吗?美国教育的⼏个弊病
⽂/任⾏在国内鸡汤、读者⽂摘、
朋友圈级别的⽂章⾥,
美国教育时常被标榜为
⿎励学⽣思辨创新的优秀典型,
⽤以批判中国教育的愚昧落后。
但每当笔者阅读此类⽂章,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类⽂章的作者既对教育学没有基本的认识,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美国的教育体系,因此妄下了许多结论,对于吾国吾民有很⼤误导。
虽然⽬前中国的教育体系确实存在着巨⼤的问题,但解决⽅法绝不是靠照搬美国。
美国的教育系统最为标志性的⼀点特征就是“去中⼼化”,联邦政府不对学校强加⼲预,⽽是由各个教区⾃主决定使⽤的教材、教育⼿法。
这个⽅法虽然体现了把教育主权交给公民的理想,但在执⾏环节也有诸多问题:
周星驰电影列表教育资源两极分化
美国的中⼩学教材由于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整体质量上确实优于中国的教材。尤其体现在⼈⽂、社会科学⽅⾯,对于国际形势的介绍更加全⾯、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更加客观公正。
但是对教育学稍有常识的⼈都应该了解,决定最终教学质量的并不是教材,⽽更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演绎。
优秀的教师⼈才,即使⾯对糟糕的教材,仍然可以补充背景信息、并且为学⽣提供独到的视⾓,让学⽣进⾏深层次的思辨,以及跳出框框的创新思考。
再好的教材,在没有优秀教师的情况下,都⽆法教会学⽣思辨与创新。
笔者曾经在美国⼀所普通初中见习过⼀段时间,那所初中的教师整体质量就很成问题,课堂上教师多照本宣科,把课本中⽂字带学⽣⾛⼀遍过场,外加⾃⼰的⼀些发明创造。
⽐如在讲到“⽯油精炼”时,由于教材没有详述,学⽣不理解,教师就通过字⾯意思解释为“把⽯油中的杂质去掉”,犯下谬误⽽学⽣浑然不知。
还有⼀位教师爱好对学⽣灌输媒体中的右翼的价值观,美国⼈都是“好⼈”,阿拉伯世界多是“坏⼈”。
试问在这样简单化的世界中,学⽣怎么可能培养出有深度的思辨能⼒呢?
优秀的教师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也许未来互联⽹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都能享有,但在⽬前条件下,世界上没有⼀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任何教育体制都⽆法凭空变出充⾜的资源,⽽只能对这⼀种稀缺资源进⾏再分配,⾄于分配的情形如何,并没有对和错,⽽是体现了⼈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教育资源很明显地向城市倾斜,在城市中则向重点学校倾斜。
能够享有优秀教育资源的学⽣,⾸先要幸运地⽣在城市,第⼆⽗母往往要能够承担⾼昂的择校费,对于⼀些顶尖的重点
能够享有优秀教育资源的学⽣,⾸先要幸运地⽣在城市,第⼆⽗母往往要能够承担⾼昂的择校费,对于⼀些顶尖的重点中⼩学,还需要⽗母有⼀定的社会关系,托⼈⾛个“后门”才能进。
鲱鱼罐头这本⾝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由于稀缺资源天然分配不均,任何⼀个国家都很难做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中国超级中学的代表——位于北京的中国⼈民⼤学附属中学
在美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则是另外⼀种倾斜⽅式。
美国公⽴中⼩学的财政,⼤多来⾃于所在教区居民住宅的财产税,因此财产税较⾼的富⼈区,中⼩学质量也较好。与中国好学校集中在城市相反,美国的这些富⼈区⼤多分布在离市区有⼀定距离的“次城市区”(suburban)。
这些区⼤多环境优雅、⼈⼝不⼤稠密、犯罪率低,富⼈为了⼦⼥的教育考虑,也不惜花重⾦、负重税购置富⼈区住宅,以使⼦⼥能够上到这些好学校。
这样的学校是穷⼈负担不起的,不是因为负担不起学费,⽽是因为负担不起优秀教区的门槛(住宅、财产税),其⼦⼥就这样被挡在了好学校的门外。
因此美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也是向富⼈倾斜的。小学描写冬天的诗
传⾔美国城市中⼼地带的许多公⽴学校都破败不堪,学⽣⽆⼼念书,校园暴⼒时有发⽣;这⼀点笔者没有亲⾃考证,⽆法下论断,但仅从美国许多城市⿊⼈区低廉的财产税⾓度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教区的学校财政会是相当捉襟见肘。
美国近郊(suburbs)图⽚,往往好学区都在富⼈聚集的近郊
⽐较中美两国公⽴学校,教育资源都⼗分相似地向有权势的阶层倾斜。美国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在财产税中,属于“明码标价”;⽽中国除了择校费以外,则更多地体现在⽗母能不能“关系”这⼀点隐形的社会资源上。
由于中国的社会关系的资源有许多种⽅式可以“变现”,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则与美国并⽆本质区别。
因此国内流传的美国上学“全免费”的说法是⼗分⽚⾯肤浅的,即使中国在未来达到了这样的模式,仍然不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另外由于达到美国的模式需要中国在税法税制上进⾏根本上的调整,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
富娃成精英,穷娃难翻⾝
为了让⼦⼥享受更好的教育,美国最顶尖的富⼈除了购置富⼈区住宅,还有⼀个选择就是把孩⼦送到私⽴学校、教会学校。
这样的私⽴学校享有着⽐公⽴学校⼤得多的⾃主权,在学费定价、教材选择、⼈事录⽤、设施建设等等⽅⾯,政府都⽆权插⼿。
笔者⼤学的历史课上曾有⼀犹太同学,上知天⽂下知地理,擅长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成因和规律,见解独到⼜有深度,令笔者好⽣羡慕。
高考志愿填报能填几个后来也了解到此君祖上就是犹太富商,家⾥富可敌国,从⼩学就开始上私⽴学校,⼀直到⾼中毕业。
这样的私⽴学校,⼀年学费动辄⼏万美元,⽐许多⼤学都贵,⼀般家庭根本望尘莫及。学校⾥的教师往往是硕⼠、博⼠背景,掌握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中设施也⼗分先进豪华,⽐起许多公⽴⼤学甚⾄都更胜⼀筹。
美国著名⼥⼦私⽴学校,位于华盛顿的National Cathedral School。位于国家⼤教堂⾥,有很多政要的千⾦在此进修
就像顶尖的私⽴⼤学的预备班,在这样的私⽴中⼩学⾥,学⽣和优秀的⽼师、优秀的同仁之间进⾏着智⼒的激荡,最终被培养为具有相当思辨能⼒、创新能⼒的,能够统治社会的下⼀代精英,⽽把穷⼈排除在外。
被培养为具有相当思辨能⼒、创新能⼒的,能够统治社会的下⼀代精英,⽽把穷⼈排除在外。
与中国传统的,寒门⼦弟通过教育出⼈头地的模式相反,美国的精英教育不仅不帮助社会流动性,反⽽是精英阶层培养下⼀代精英、进⽽统治其他⽼百姓的模式化⼯具。
这⼀点在著名社会学家⽪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社会和⽂化的再⽣产》,怀特•⽶尔斯(C. Wright Mills)的《权⼒精英》中都有相当精彩的阐述,这⾥笔者就不赘述了。
与之相⽐,中国“富⼆代”中有许多擅长挥霍家庭资产,却不能很快接管家族⽣意,就是因为国内⽬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能够使精英产⽣⾃我复制的能⼒,精英们通过⾃我奋⽃和机缘巧合爬到社会顶层,却⽆法把这些带来成功的资本稳定地传承给下⼀代。
虽然中国精英正在⼦⼥教育⽅⾯进⾏着探索,⽐如让⼦⼥尽早进⾏政商历练、把⼦⼥送出国等等,但这些⽅法仍然不是结构性的解决⽅案,仍然要⾯对⽗母时间繁忙、历练⽅法不得当、“海龟”回国不接地⽓等等问题。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的精英阶层⼗分不利,但对于⼴⼤底层⼈民却是好消息,中国仍有稀⾥糊涂的富⼆代,说明通过教育在社会上升的通道还没有闭死,精英⼀代尚⽆法稳定培养出精英⼆代,或者说许多中国富⼈根本没有培养下⼀代的精英意识。
⼀⽅⾯寒门⼦弟仍然有微⼩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赶上富⼆代们,加⼊精英俱乐部,另⼀⽅⾯富⼆代们强⼤的消费能⼒也在社会中重新分配了⽗母的财产,使之⼀部分流向底层⼈民。当中国的富⼆代们像美国的⼀样⼤都上知天⽂下知地理的时候,寒门⼦弟翻⾝的机会就更⼩了。
学校领导政客化
中国的⼤学教育系统是学术政客化的重灾区,⽽中⼩学教育却少有此现象。由于中⼩学校⽆实权,有政治野⼼的⼈才往往都跻⾝区、市级别的教育局中,较少在学校层⾯进⾏微观管理。
⽽美国的教育系统则恰恰相反,⼤学的教授终⾝制使得教授拥有巨⼤的⾃主权,⽽学校领导(trustee)则⽆权⼲预学术;在中⼩学教育中,由于每⼀个教区的居民住宅的财产税(property tax)直接上缴到这个教区的学校,因此学校领导需要通过民主选举产⽣。
这使得在选举竞争中胜利的往往不是教育⽅⾯的专家,⽽是擅长玩权术、拉选票的政客。
在财政层⾯上他们有权⽀配这个教区的财产税,在⾏政层⾯他们也有很⼤的决定权,⽽学校中真正的教育专家往往只有建议权⽽少有决定权,外⾏领导内⾏的情况⼗分普遍。
许多政客为了追求更⼤名利,把教学质量放在了第⼆位。虽然美国健全的司法体系基本杜绝了政客在这个层⾯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但政客们仍然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学校资源运⽤在更有利于⾃⼰仕途的⽅⾯。
酿葡萄酒的方法教材不统⼀,⽆法设计有意义的标准化考试
纵观⼈类历史,任何⼀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倾向于贵族世袭。⽽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性,让寒门⼦弟能够通过读书出⼈头地,施展⾃⼰的抱负,这是中国⾃古就有的⼀项发明。
和中国⾼考⼀卷定终⽣不同,美国的⼤学录取对于标准化考试的依赖度并不⾮常⾼,只是考核申请学⽣的⼀个部分,除了分数,⼤学还要综合考察学⽣上交的个⼈论⽂、⽼师的推荐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等等。
虹猫蓝兔七侠传主题曲由于美国中学在各个城市、各个教区都有⾃⼰的教材,⼤学也不可能设计出全国统⼀的试卷。美国⾼中⽣现⾏的标准化考试SAT,主要考察学⽣的阅读、数学和语法写作三个⽅⾯的能⼒,对单门科⽬知识的掌握考察甚少,简单地说是考察学⽣脑袋“够不够灵光”。
富⼈的孩⼦在这⼀点上⼜⼀次占据了优势,有许多的社会学者对学⽣的SAT成绩进⾏了研究,最后结果⼤多指出,家庭收⼊是学⽣SAT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富⼈可以把孩⼦送到更优秀的学校,孩⼦听不懂还可以花钱雇家教开⼩灶,因此成绩往往⽐穷⼈孩⼦更胜⼀筹。
当然⽬前中国的⾼考制度仍然存在相当⼤的问题,⽐如考察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古代科举所考核的儒学经典,在那个
当然⽬前中国的⾼考制度仍然存在相当⼤的问题,⽐如考察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古代科举所考核的儒学经典,在那个时代能够很好地被运⽤在之后的为官处世之中;⽽⽬前的⾼考制度,虽然考核内容是统⼀的,但更多地考察的是学⽣机械解题、细致计算、死记硬背的能⼒,⽽这些能⼒在⽇后的⽣活中则运⽤很少。
另⼀个不同是各省市⾼考同卷不同分、各种特殊政策加分、⼤学的机动指标等等,都使⾼考的公平性⼤打折扣。但相⽐美国的⼤学录取机制,由于中国教材⽐较统⼀,⼤学也不要求学⽣有什么课外活动,所有的学⽣都成天浸泡在题海⾥。⽽题海对所有学⽣都是公平的,任何出⾝背景的学⽣,理论上都有机会。像衡⽔中学、⽑坦⼚中学这些“⾼考⼯⼚”的存在,就是⾮常好的例⼦。
不可否认的是,学⽣在这样的体制下⾝⼼受到了巨⼤的摧残,但是体现了社会公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种“杀富济贫”。
学⽣不论出⾝贫富,只要选择了⾼考这条路,就都要在这个⼤绞⾁机⾥受折磨,即使是富裕家庭,也很难像在美国⼀样⽤钱为⾃⼰的孩⼦“抄近路”。
在⼤学录取这⼀点上,中国美国的体制的表现都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优缺点。
但很相似的是,中美体制发展到今天,都催⽣了⼤⼤⼩⼩的既得利益体,这些既得利益体没有谁愿意放弃⾃⼰碗⾥的肥⾁,虽然经常有⼈提出各种各样的改⾰,但是到了执⾏层⾯上改⾰往往都成了隔靴搔痒。
任何⼀个国家都应有适合⾃⼰形势的教育体系,⼆战后美国在占领⽇本期间,曾经把⽇本教育系统全部改为美式,但在美军撤离后不久,⽇本⼈就恢复了⾃⼰的教育系统。
同样地,我们也不应该把美国的教育体系奉为神话,⽽是应该在理解本国社会民情的基础上,进⾏属于⾃⼰的创新探索。本⽂并不是对美国教育的全⾯分析,也可能会有很多谬误,但笔者希望能够借此⽂为⼤家提供⼀些不⼀样的视⾓,和⼀些有益的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