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第一篇: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先抛出结论:
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如老毕的答案所说,德国强的地方,在各个排名都权重都很低。那德国的工科强在哪里?职业化培养。我在KIT交换半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课程:
1,一个是为期4个月的Group Project,当时组中2个中国人(1男1女),2个德国人(2女),1个文莱人(男)。在国内工科大学做过Project的都明白,所谓group project就是几个人抱1到2个人的大腿。如果按这个思路的话,可以说是我们3个亚洲人抱了2个德国人的大腿,因为她们俩实力高于我们。
天气冷了的关心语句
但是!实际上,我们5个人最后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做出的是以下这个东西。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两个德国妞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边,变速器: 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我们5个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见面会议讨论,并严格轮流会议记录,各种查阅资料,利用课程知识和工具。每一个月,学院会组织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助教来验收我们的成果,每次4小时。
专业程度略低于实际工作。2,Mechanical Design(机械设计)课程,前两年每个学期都有,从MD1上到MD4一共上两年。
我只上过MD4,课程内容设置十分贴近工业界应用。上文说的project就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
学机械的都懂,阅读三视图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在交大上类似课程时,说句实话,“制图课”更像是“抄图课”,画了一根轴,却不知道轴上面都是什么玩意。
但在KIT的时候,不仅要求会抄图,还要求说出图的内容,还是拿一根轴为例,需要说出轴上哪块是轴承,哪块是密封,哪块是外壳,轴承用的是X排布还是O排布,为什么用这种排布(从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试内容是花4个小时在A1纸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设计并绘制一个变速器的工程图。就像这样差不多(此图片来自网络)。没上过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学这些,但我在参加工作后,就觉得,在德国学的这些真心有用,难怪德国的工程师一直都那么强。------------------------分割线----------------------------再谈谈比较: 学习氛围:KIT>SJTU>WARWICK 学生质量:SJTU>KIT>WARWICK 教学水平:KIT>WARWICK>SJTU(差距不大)通识教育:SJTU>>KIT=WARWICK≈0 毕业难度:KIT>SJTU>WARWICK 生活服务:WARWICK>SJTU>KIT 国际化程度:WARWICK>KIT>SJTU其他如科研水平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上的比较也都是个人感受。
第二篇: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里没有德国的大学?
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 MIT 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 ETH 怎么解释?说 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
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 paper 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 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
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 top50 很难看,看 top500 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dnf大加点
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平均主义
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
前者体现在: 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 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 LMU 和 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
二月二吃什么东西
穿越网王之网球公主
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
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 reputation 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 in general 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
ml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 ivy league+top10 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 short list 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2)自我封闭
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
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2.1)语言不通 + 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 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
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 post-doctor 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
alumni 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 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2.2)晋升制度坑爹 + 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 + 后备力量薄弱
这 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 LMU 出身,最后投身 MIT 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Wolfgang Ketterle 公开表示的„„K 教授当年被 MIT 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 K 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 AP 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 K 教授喜欢 AP 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
不 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 AP 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 ETH 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 ETH 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 ETH 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 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
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2.3)经费短缺 + 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 + 科研活力下降
演员毕彦君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很 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 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 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 paper 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 paper 发在了德语圈子里。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
除 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 最无奈的
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 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
我 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 comfort zone 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
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
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 blabla。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