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桂林市为例
旅游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以桂林市为例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tering in Tourist City:
Taking Guilin City as an Example
黄淑娟  |  Huang Shujuan
李启瑄  |  Li Qixuan
车    磊  |  Che Lei
中图分类号  TU984.1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9)01-0057-04          收稿日期  2017-11-09
摘  要  在获取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相关分析对桂林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并从住宿、道路交通、旅游景点、购物、娱乐、旅游人六个方面研究其餐饮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桂林市餐饮业整体呈现“一主一副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价格和口碑来看,主城区服务能力较好,
阳朔县较差,其他各县均需提升。购物设施对餐饮业空间集聚影响较小,其余要素均与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关键词  餐饮业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桂林市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g data" of the Internet, by using kernel density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uilin catering industry from six aspects: accommodation facilities, road traffic, tourist attractions, shopping facilities,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tourism groups. We find that Guilin restaurant industry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a primary and a secondary node and multiple nodes."  Price level and public praise reflect that central downtown service ability is better than Yangshuo. The others need to promote. The shopping facilitie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catering facilities, and the remaining elements ha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catering.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cale space.
Keywords  Catering, Spatial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Guilin City
餐饮业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服务的主要内容,位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首。其空间格局可间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人们
的饮食观念逐渐从“吃什么”转变为 “怎么吃、如何吃”;餐饮业的竞争方式也从“比菜品、比价钱”转为“比服务、比环境”等。在此背景下,其空间格局发生变化,表现为在一定尺度内对区位及交通的依赖程度降低,而口碑度等互联网因素的重塑作用日趋明显。桂林市作为著名的国际旅游胜地,其城市发展与旅游服务业息息相关。研究餐饮业空间特征与组织规律,可对其服务行业发展情况与空间诉求有效分析,对城市相关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以数据密集分析为核心的第四范式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1]。在此背景下,餐饮业空间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与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2-4]、餐饮集等级结构与空间形态 [5]、餐饮设施选址因素[6-7]、餐饮业空间评价体系等[8-9];研究内容上,除了对餐饮业地理空间分布、档次结构、各类菜系空间集聚特征的研究之外,也有从网络口碑 [10-11]、地方小吃 [12-13]、区域人餐饮偏好与消费行为 [14-15] 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认为餐饮业空间分布与商圈及交通设施关系密切[16]、与居民出行方式[17]、人口分布、区域经济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互联网用户情感有关[3]。并且,地价、集聚规模、城市规划等因素也对餐饮业空间格局具有影响[18-19]。此外,陈岗等发现桂林市主城区中低等级餐馆在城市中心和火车站集聚,五星级饭店选址倾向于漓江附近,饭店星级越高对交通依赖度越弱[20-21]。
目前国内关于餐饮业的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主城区,对于中小城市、特城镇及市域范
围的研究较为匮乏。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桂林市为例,研究旅游城市、中小城市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以期为特中小城市,特别是其乡村地区旅游与服务业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寂寞笙歌凉
1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研究范围为桂林市域,包含6区11县,总面积27809km 2①。桂林市城镇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两轴多点”。两轴指东北—西南走向的湘桂交通轴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贵广交通轴。多点包括中心型城镇:中心城区和全州镇、灵川镇;旅游主导型城镇:阳朔镇、龙胜镇和资源镇;旅游—工贸侧重型城镇:兴安镇;工贸—旅游侧重型城镇:永福镇、恭城镇、荔城镇和平乐镇;工业侧重型城镇:灌阳镇②。2016年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538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637.31亿元。1.2 研究方法
(1)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是地理空间设施分布特征提取的重要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即距离越近的事物关联越紧密,与
核心要素越近的位置获取的密度扩张值越大[22]。
核密度估计法能够将离散的点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密度图, 直观地显示空间分布的特征, 从而考察点数据
的空间分布趋势[23]。
(2)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一种测度事物间统计关系强弱的手段,旨在衡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相关系数r能够以数字的方式准确描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取值范围-1到1,其绝对值越大,变量密切程度越高。1.3 数据来源
大众点评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第三方点评平台,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月活跃用户数超过2亿,收录商家超过1400万家,覆盖全国2500多个城市,月综合浏览量超过150亿,餐饮点评作为用户关注最多的板块,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能够影响餐饮消费决策的口碑库③。
本文在2017年6月10日—30日期间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桂林市域大众点评4847家餐馆、2887处住宿设施、1298处购物设施(综合商场、超市便利店、特产店)、758处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休闲娱乐设施(咖啡厅、酒吧、KTV)数据及其属性信息;通过OSM开源数据获取桂林市域道路矢量数据;通过网络爬虫获取2016年桂林市域新浪微博签到数24047条、百度地图桂林市域景点信息662条。
2  桂林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餐饮商户详细地址生成其空间分布图,并通过Arcgis核密度分析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探测,搜索半径设置为3km,得到桂林市餐饮业空间分布图(图1)。由图可知:桂林市餐饮业在空间上呈现出“一主一副多心”的空间格局。主城区为餐饮商户集中地区,在数量上与其他各县差距较大,阳朔县其次,
表1
不同尺度区域内餐饮设施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
图1 桂林市餐饮核密度图图2  桂林餐饮价格冷热点图3 桂林市餐饮口碑冷热点
他各县餐饮商户在市域尺度分布较散,在县域尺度集中于县城并以其为中心递减。桂林市餐饮业空间分布呈现“核心—外围”格局。
将商户的平均消费价格作为计算字段,通过Arcgis得出桂林市餐饮业消费空间分布冷热点并与核密度分析图叠加(图2)。由图可知:主城区餐饮商户密度最高,消费以次冷点为主;阳朔县餐饮商户密度小于主城区但消费为热点区域;其他县餐饮商户聚集度低,消费以冷点为主。说明主城区餐厅数量较多,但其消费相对较低。阳朔县旅游资源富集且等级较高,虽然餐饮设施数量不及中心城区,但其平均消费价格较高。其余各县虽有一定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形成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将餐饮商户口碑度信息通过Arcgis进行热点分析,发现桂林市餐饮设施口碑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一主一副多核心”的发展态势(图3)。口碑度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集中于主城区,阳朔县为次冷点区域,其他各县为冷点区域。这说明,主城区餐饮设施性价比高、环境、服务等方面口碑度较好,服务能力较强;而阳朔县虽然餐饮设施数量不少,但性价比较低,环境服务较为一般,口碑度较差,需要进行整改与提升。
3  桂林市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城市功能以旅游服务为首。因此,以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影响因素,同时加入新浪微博签到数据所反映的旅游人空间分布[24]因素,运用缓冲区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探讨旅游城市餐饮设施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
旅游管理学认为餐厅市场半径由步行时间界定和行车时间界定所确定。步行时间界定法认为顾客步行速度为80m/min,且10min以外属于外层经营地带;行车时间界定法认为乘车20min内的范围是餐厅重要的经营区[25]。因此,本文将餐饮设施缓冲区半径设置为10km(宏观)、5km(中观)、1km(微观)三个等级,并获得三个不同尺度下缓冲区内餐饮、住宿、购物、娱乐设施、道路交通、旅游景点、旅游签到的具体数量,运用SPSS对单位面积内各要素与餐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表1)。
由表可知,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餐饮设施与购物设施相关性系数假设P值均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购物设施对餐饮设施
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小。其余各变量P值均小于
0.05,与餐饮设施形成显著相关的关系。根据
皮尔森系数r值可以看出,在宏观尺度下娱乐
设施、旅游人、道路交通、住宿设施、旅游
颓废伤感个性签名
景点对餐饮设施空间集聚的影响逐渐递减;
在中观尺度下娱乐设施、住宿设施、旅游景
点、旅游人、道路交通对餐饮设施空间集聚
的影响逐渐递减;在微观尺度下旅游人、住
宿设施、娱乐设施、道路交通、旅游景点对餐
饮设施空间集聚的影响逐渐递减。
结语
与传统统计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具有
获取成本低、覆盖面广、数据量大等特点,为
城市空间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进
而使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究城镇内部空间各要
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机制。本文在利用互
联网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核密度、相关性分析
对桂林市餐饮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
析,得到以下结论:
桂林市餐饮业总体呈现“一主一副多心”
的空间格局,且空间分布不均,在主城区及阳
朔县产生空间集聚现象。而其他各县仅在县
城及部分旅游集散地出现少量餐饮商户的集
聚现象。说明桂林市旅游资源开发、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空间不均衡性,不利于城
乡一体化、全域旅游的发展。下一步应借鉴阳
朔县旅游开发经验,全面开发其他各县景观资
源,丰富旅游活动与产品体系,加大基础设施
投资与建设力度,吸引各类城镇/旅游服务设
施的集聚,吸引城镇居民及旅游人的集聚,
实现乡村人口的在地城镇化及全域旅游格局
的形成。
本次研究较好地验证了中心地理论与点
轴理论。在宏观尺度下,餐饮设施的空间分
布具有明显的沿交通干线两侧分布趋势;在
微观尺度下,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
的围绕中心商圈及旅游景点集聚区域向外扩
散趋势。住宿、娱乐设施、道路交通、旅游景
怎么在淘宝上开店
点、旅游人均与餐饮设施具有显著的空间
相关。餐饮设施对旅游人的依赖度相比旅
游景点更高。说明餐饮消费行为较少在景点
周边发生,更偏向于娱乐设施与住宿设施集
聚的区域。
城市服务设施不仅为旅游人服务,同
时也为城市市民服务。本文重点研究旅游城
市餐饮设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所选数
据、指标均从旅游视角考虑。下一步应从更多
维度的数据与视角下进一步研究城市服务设
姓刘女孩名字
施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百度百科:桂林市. baike./item/桂林
/7495。
② 资料来源:桂林市总体规划(2010-2020)。
③ 百度百科:baike.baidu/item/大众
点评网。
参考文献
[1]  甄峰,王波,秦萧,等.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
规划方法创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18.
[2]  孙宗耀,翟秀娟,孙希华,等. 基于POI数据的生
活设施空间分布及配套情况研究——以济南市
内五区为例[J]. 地理信息世界,2017,24(1):
65-70.
[3]  谭欣,黄大全,赵星烁. 北京市主城区餐馆空间
分布格局研究[J]. 旅游学刊,2016,31(2):75-
85.
[4]  舒舍玉,王润,孙艳伟,等.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
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 热带地
理,2012,32(2):134-140.
[5]  杨帆,徐建刚,周亮. 基于DBSCAN空间聚类的
广州市区餐饮集识别及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
地理,2016,36(10):110-116.
[6]  邬伦,刘亮,田原,等. 基于网络K函数法的地
理对象分布模式分析——以香港岛餐饮业空
间格局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
(5):7-11.
[7]  包金霞,金成功. 呼和浩特市餐饮业空间分布与
集聚特征——以美团网为例[J]. 经济与社会科学
研究,2017(1):453-454.
[8]  姚辉,王亚飞,齐维京. 乡村旅游特餐饮评价
模型的构建研究——以北京延庆县为例[J]. 生产
力研究,2015(9):58-61.
[9]  汪小春,叶伟华,孟丹. 滨海地区旅游设施评估体
系探索——以深圳市大鹏半岛为例[J]. 规划师,
2011,27(1):106-111.
[10] 秦萧,甄峰,朱寿佳,等. 基于网络口碑度的南京
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大众点评
网为例[J]. 地理科学,2014,34(7):810-817.
[11]  曹远琳,胡燕霞,秦萧. 基于美团网络评价的徐州
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34(1):19-23.
[12] 方嘉雯. 北京五道口地区韩国餐饮业空间布局
特征与集聚机理分析[J]. 经济地理,2014,34
(12):106-113.
[13] 周爱华,张远索,付晓,等. 北京城区餐饮老字号
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5,24(1):150-158.
下载影片[14]  吴丽云,陈方英. 基于网络评论内容分析的餐饮
消费者行为研究[J]. 人文地理,2015(5):147-
152.
[15]  岳子静,章成志,周清清. 利用在线评论挖掘用户
城堡名饮食偏好——以北京地区为例[J]. 图书馆论坛,
2017(3):108-115.
[16]  Wall G,Dudycha D,Hutchinson J. Point
patter n a nalysis of accom modation in
Toronto[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12(4):603-618.
[17]  Ritter W. Hotel Location in Big Cities
Tourism[M]. Berlin:Reimer,1986:355-
364.
[18]  胡波. 上海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上
海:同济大学,2007.
[19]  郑娜. 南京市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3.
[20]  陈岗,张建春.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的旅游城市
饭店空间格局研究——以桂林主城区为例[J]. 杭
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
186-192.
[21]  陈岗,黄震方. 基于交通集成度分析的城市饭店
空间布局研究——以风景旅游城市桂林主城区
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4):61-66. [22] B o r r u s o G.N e t w o r k D e n s i t y a n d
t h e D el i m it at io n of Ur b a n A re a s[J].
Transactions in Gis, 2003, 7(2):177–
191.
[23]  王法辉,姜世国,滕骏华.  基于GIS的数量方法
与应用[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4]  王录仓,严翠霞,李巍. 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
旅游流时空特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旅游
学刊,2017,32(5):94-105.
[25]  朱多生,黄文. 餐饮企业管理[M]. 北京:中国纺
织出版社,2009:22.
作者信息:
黄淑娟,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hsjguilin@163. com
李启瑄,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车    磊,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TU985.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9)01-0060-04          收稿日期  2017-11-08
摘  要  绿道是为了保护生物栖息的生物廊道,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娱乐而建的风景廊道,促进宜居城乡的区域绿地系统的建设。绿化环境提升景观观赏性的优质慢性道,集慢性交通、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改善人居环境和统筹城乡资源、完善设施配套等多元功能。该文研究范围是襄阳市绿道网,通过分析绿道的相关概念,绿道网规划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以及绿道网构建提供经验借鉴,给国内绿道网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襄阳绿道网实践案例,如现状分析、设计目标、绿道网选线、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景观  设计  绿道  生态
Abstract  The greenway is not only a biological corridor to protect the habitat of the creatures, but also a scenic corridor built to meet people's entertain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urban and rural area. The greening environment helps to enhance the high-quality chronic roads of landscape appreciation, which integrate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chronic transport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isure tourism,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facilities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research scope is Xiangyang greenway network,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greenwa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greenwa
y network plann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greenway network construction, we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omestic greenway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angyang greenway network practice cases, we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 such as the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design objectives, greenway network selection, security 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way, Ecology
刘尹祯  |  Liu Yinzhen
陈    夏  |  Chen Xia
城市型绿道景观设计探讨
——以襄阳绿道网新增110km
绿道剩余路段为例
Urban Greenway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the Remaining Section of Greenway in Xiangyang
110km Network as an Example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绿道已经成为当前景观设计领域的主要话题,从西方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本文以襄阳绿道网新增110km绿道剩余路段为例,详细介绍了襄阳绿道的景观设计,探索绿道从解读到设计再到建设全过程的生态手法,以实现襄阳生态经济发展和谐目标。
1  国内外建设背景
1.1 国外
绿道首次在《Greenway for America》这本著作中出现。1990年,Little对绿道进行了准确定义,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