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山西的_紫禁城_王家大院
景点撷萃
国际商报/2003年/02月/16日/第005版/
踏访山西的 紫禁城    王家大院
房产过户费用文华灵燕
王家大院,对于当今的旅游爱好者来说,已不完全陌生,来过者,随口相传;未来过者,甚是憧憬。然而,且不说还未曾来过者,就算来过一次两次者,对王家大院,恐怕也很难充分认识、十分了解并谙悉其深层次子午卯酉。我国老一辈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在其耄耋之年已来过7次了,还认为 百来不厌,百看不厌 呢!
王家大院是什么?人们当然知道,是一座座民居院落,是一片片清代建筑,是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精湛的 三雕 艺术宝库,是颇多口碑与笔墨溢美的 民间故宫 、 华夏民居第一宅 、 民居大观园 等。
可我们还可以说,王家大院是文物古迹,是旅游品牌,是历史和现实的人文空间,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存在,是集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语言文学、工艺美术等学科为一体的一部读不尽的大型立体巨著。又还是人们消闲、休闲、怡情悦性的大好去处。
许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游客,他们之所以游览王家大院,实际上是想从不同角度赏读王家大院,解读王家大院,都还想从更深的层次上透析王家大院的历史源流、兴衰起落和更多的方方面面。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以飨更多的读者。虽自难窥其全豹,但愿读者因之而有所深思,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王氏家族兴衰六百年
提起王家大院,人们自然想到它的主人  王氏。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家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灵石县南关镇沟峪滩村)。元朝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定居。王氏家族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成为灵石当地一大名门望族。
王氏家庭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在此期间,王家入官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登仕籍者主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有两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六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当办的千叟宴。
有的得到过康熙御赐的龙头拐杖,乾隆御赐的黄马褂、银牌等。东阁大学士刘墉、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等一批高官以及名重一时的书画家傅山、文征明、唐伯虎、郑板桥等,均为王家题写过匾额楹联,可见王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
泽及邻里桑梓,四乡中颇多口碑。可能正因为王氏家族的扶危济贫、乐善好施,才使静升百姓对之敬仰、爱戴有佳。据王家大院的讲解员刘艳华介绍, 破 四旧 期间,静升百姓为保护大院建筑,将影壁、屏风、院墙上的文字和图案抹泥盖住,并写上语录。门前的石狮则用泥封成土墩,加以保护。这才使大院躲过了 破四旧 的洗劫。还有一次,一个商人相中一住户(解放后土改,王家大院分给了贫下中农,212户千口余人一住就是40余年)精美的石雕竹画门框,要用一辆红旗轿车换,当时住户老太太不为钱所动,坚决不换。感谢静升百姓,正因为有了这些纯朴、厚实的静长百姓对文物的爱惜和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觉悟,我们今天
才能够有幸欣赏到保存尚完好的王家大院。
作为封建社会的缩影,王氏家族也避免不了日益衰落的命运。自清道光以后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举家南迁,流落他乡。
综观王氏家院680多年之踪迹,他们历经奋发与辉煌,最终还是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日渐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
天上取样人间造
王家大院之所以能誉满天下,不仅因为它完美地具备了 实用、坚固、美观 的建筑三要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内涵到规模气势,从地势选择到内部结构设计,都体现出了一种磅礴大气和匠心独运。整个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把造园艺术与造院技巧融为一体。既保存了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又充分借鉴了南方园林的设计思路。其布局、其穿插、其连贯、其分隔,注重运用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使整个建筑或如丝竹声声,或如鼓激乐,错错落落间,神形俱立,成为不朽于世的民居建筑艺术精品。
王家大院坐落在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村,地处村北山坡,既可登高望远,享受负阴抱阳;又能隐身山要,背风排涝,占尽地利之优。在封建社会里,晋商大都以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一旦经商作官发财,必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示饮水思源,光宗耀祖。王家也不例外。如果说,故宫作为皇家建筑的风格在于炫耀 非壮丽无以重威 的设计思想,将其推向顶峰;那么作为体现中国 家 观念的王家大院,则更多显示出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的居民特,将其发挥到极致。它所处的静升村,不仅是灵石县最大的村落,而且也是晋中平原上数一数二的大村,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近万。王家大院其建筑横贯东西五里长街,可用 九沟八堡十八巷 概括。在当地,王家建筑最早起于何时已无可考稽,但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几乎与北京故宫同期(故宫为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建)。主要建筑出自村西张家槐树底附近,自西向东延伸,从低到高逐步扩展,修建起 五巷六堡五祠堂 的庞大建筑,占地将近20万平方米以上;而故宫的建筑面积才约15万平方米,与故宫一样
中秋节和生日同一天的祝福语都是城堡式格局。据推算鼎盛时当有房8000余间,虽不及故宫的9999间半,作为民间的一个家庭,也可说是叹为观止了!
历经沧桑,王家的5座祠堂现仅存戏台一座,15座牌坊唯存修建于嘉庆元年的 孝义 。因历经战乱大部分坍塌毁弃,现存的对外开放的王家大院,由两处大院组成,共占地4.5万平方米,1118间。
两处大院依沟为界,西片(西堡院)叫红门堡,东片(东堡院)称高家崖,两片之间跨沟有石桥相连。
王家大院东堡院,即高家崖建筑,建于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全封闭式,占地19728平方米,房间284间,并列六路,中间三路为主院,西面两路为桂馨书院和花院,花院南屋花窖内有秘密暗道与各户相连,以备应急。东面为厨房。这些院落妙就妙在既成整体,又相对独立,前后左右院门竟达65道之多,令人如入迷宫。大院往东可达静升村,往西可经石桥达西堡院。建筑后身有13孔窑洞,为全院最高处,供家丁眺望和居住。
王家大院西堡院,即红门堡建筑,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间。占地多达25000平方米,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房屋834间。以中间主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一个巨大的 主 字,可谓匠心独运。中间的主干道连接三条横巷,所有院落须先通过横巷才能转入主路。180米长的主干道由大石块铺就,南北有象征龙头龙尾的亭阁相互照应,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有 日照龙鳞万点金 的气势。依功能区分的院落面积不同,风格各异:书院、花院、厨院、寝院、围院等个个结构精巧,回
廊环
绕,曲径通幽,有的前院后园、有的前园后院。 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 。穿堂过巷,令人新意迭出,目不暇接。好看的丧尸片
雕艺精湛世上绝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严格遵循明清以来盛行的宗法礼制秩序。讲究孝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内外有异等。首先建筑因势利导,依山而建,呈立体化,远远望去,层楼叠院,参差错落,蔚为壮观。其二,十分讲究布局。堡墙高筑,四门俱全,整体建筑由四道封闭圈组成,沿袭了西周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的建制;从而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而根本作用,则是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不可随便逾越,即使在家庭中也是一样;主人、子女、管家、佣人、厨子、保安、客人各行其道。其三,珠联璧合杰作。大院处处可见匠心: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型,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结合即是整体,分开独立成章。
而附属于建筑上的 三雕 ,即石雕、砖雕、木雕,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内涵之丰富,在北方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正是它们的点睛之作,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处处折射出东方文化精神的深厚内涵。
以石雕为例,仅承载栋梁的柱础石就分为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形等十余种;此外柱顶石、门枕石、抱鼓石、栏板、望柱、过门石、上马石、石狮等,雕工精细,立体感强,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含意的图案,让人玩味不尽。墙基石 唐夫人乳姑奉亲 内容是:因老人年迈不能吃饭,唐夫人用自己乳汁喂给婆婆,并让仆人用拨浪鼓把尚未断奶的儿子引开。画面十分传神。
如中后院墙基石 汉江革行佣供母 的故事。东方末年兵荒马乱,江革背母逃难,路遇强盗要杀他们,江革求强盗放过他母亲,而他愿被处死。强盗被其孝心感动,放了他们。故事旨在教育后代要孝顺长辈。
大院的砖雕,多见于照壁、烟囱、屋脊、檐瓦、门楣、女儿墙等处。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吉祥禽鸟、道家人物。
煲仔饭做法品味大院各处建筑砖雕,无论题字还是绘画,内容皆与居者身份相符,刀工手法细腻,人物、动物神情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清代雕刻追求 纤细繁密 的艺术风格。
参观过王家大院的人,无不对它的木雕留下深刻印象。不光说东院正窑前穿廊精雕细刻的翼拱、挂落、枋心、雀替、抱头梁、穿插枋,就是它的木雕窗棂设计构思之巧妙,就令人拍案叫绝。在这里,窗棂不仅具有通风透气的功能,还被组合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如喜鹊登梅、玉树锦鸡等。 鱼穿莲 图则借山西民谚 鱼穿莲,十七、十八儿女全 企盼早得子或夫妻和谐。
楹联和匾额,在王家大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大院文化一绝。其数目之多,形式之丰实,内容之深遂,是一般宅院难以比拟的。几乎是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这些楹联匾额,从质地看,有石、木雕、砖雕;从形式上看,有横有竖、秋叶额等;从内容看,尽管其中确有宣传封建礼教、追求功名利禄的糟粕,但也不乏弘扬优良传统道德的精华。如红门堡建筑联 做无品官,行有品事;读百家书,成一家言 ,鼓励做人要有德才,就很有品位。再如著名学者李渔题楹联 簏簌风敲三径竹,玲珑月照一床书 ,以风吹竹叶下垂喻君子的谦谦风度,以清月照书房寓满室书香,情景交融,意境隽永,耐人寻味。
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就像中国民居研究的高级建筑师刘金钟题的词一样,王家大院是 可望、可赏、可游、可居 的极具魅力的建筑,它的艺术品位和原汁原味已受到国内外建筑学、历史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专家及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1日,总理曾来王家大院参观,并应邀欣然为其题名。我国建筑学权威专家郑孝燮在耄耋之年先后七次来王家大院进行考察,并深为赞叹,认为它是人类的无价之宝,百看不厌。
王家大院高品位民居古建筑形神兼备的魅力,自1997年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据馆长侯廷亮介绍,游客逐年迅速增长,尤其节假日每天游客竟达万人之多。王家大院正以新的历史使命,续写着昔日的辉煌。1999年,王
家大院被评为 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 和 省级文明景区(点) 。同样,中国作家协会确定王家大院为作家生活创作基地在此并举行挂牌仪式。2002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和 质量万里行 全国示范单位。
今日之星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
王氏家族先祖创业维艰,由贫困到富裕,由蛰居到振翅,以农以商以仕,以德以学以勤,致家境一度辉煌。然而辉煌之后,前路如何设计,却是一个人、一家人、一代人乃至其后辈子孙生存败亡之关键。大家族无异小社会,小家庭自又是社会细胞,社会大潮流固能左右一个家庭的起落,而一个家庭之精气神和一个人的德智才则更能决定自身之沉浮。同样,一个团队之精气神,一个决策者的德智方则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
正因为有了一在王家大院馆长侯廷亮带领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团队,才使王家大院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跨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并成为山西省向外推出的品牌景点之一。
侯廷亮是一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他本着 旅游景点无小事 的原则,以高效率的管理为突破口,制定了一整套有利于开展工作的管理制度,全方位实行制度化管理。大到实质性的问题,小到院内的一个烟头、一片纸屑的治理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岗有责,事事有章可循。作为一个文化人,侯廷亮一切照章办事,对事不对人,凡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注重以情
感人。故有人将这些制度戏称为王家大院的 王法 。
立春是什么意思?
作为文化人,侯廷亮意识超前,很早就意识到了旅游效益的好坏与宣传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几年来,他始终把拓展市场当做景点的生命线,本着 抓住北方十省市、自治区,在南方大造声势 的宣传战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自创收入,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促销活动。一是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促销。二是走出去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利用各类互联网搞促销。四是通过开发旅游产品搞促销。五是借助各地旅行社搞促销。六是利用交通干线和交通工具搞促销。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既提高了王家大院的知名度,又扩大了客源市场,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可喜的是,去年,大院仅门票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
创业始艰终有成,汗水落地悄无声。侯廷亮在王家大院这座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殿堂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灵石县政府授予修复王家大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评为县劳模并荣立一等功,2001年被评为晋中市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和质量万里行全国先进工作者。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侯廷亮馆长表示,将带领全体员工继续为把王家大院打造成一个王牌景点而努力。他最后强调, 狮子滚绣球 ,好戏在后头呢。我们也衷心祝愿王家大院 好戏 不断。全彩 列车到站之前无法停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