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伯温,同样神机妙算,到底谁更胜一筹?
诸葛亮和刘伯温,同样神机妙算,到底谁更胜一筹?
有一种民间说法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为了统一天下,耗费了半生心血,却只得到了三分天下。相比之下,刘伯温在将近五十岁时才出山帮助朱元璋,但仅用了八年时间便成功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江山。从统一天下这个功业的标准来看,刘伯温似乎确实比诸葛亮更为厉害。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然而,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人们的感受,诸葛亮在众人心中都比刘伯温更为出。这当然不仅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神化的结果,而是因为两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阵营,并且扮演的角有所不同。绘画入门
搞笑一家人允浩因此,如果我们以正史为论据,全面并相对客观地比较刘诸葛亮和刘伯温,会得出更为有说服力的结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两人的不同际遇、在各自阵营中所扮演的角等等。
一、两人面对的局势不同
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的对手是同样强悍的曹操、周瑜、司马懿;他的主公刘备比朱元璋更为仁义宽厚,但无论是政治局势的把控,还是作战能力上,刘
备都远不如敢于善断的朱元璋。
朱元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擅长打仗的皇帝,而刘备则被认为不太会打仗。虽然在乱世中,刘备成功得到自己的地盘并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他只在汉中之战中赢过一次,与曹操等人打仗时总是输得很惨,和后生晚辈如孙权、陆逊打仗也同样失败。因此,刘备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太强。
我们常说刘备能成就帝业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但他也有不会用人、不会制约亲信的缺点。例如,关羽失荆州、刘封失上庸,最终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而刘备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因此,虽然民间传说和人们的感觉认为诸葛亮比刘伯温更胜一筹,但实际上,诸葛亮和刘伯温在不同的时代、际遇和各自阵营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以正史为论据,对两人进行全面且相对客观的比较,才能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一连串的重大失误让本来就不容易完成的统一大业与刘备彻底绝缘。诸葛亮即使能力再强,也无法阻止关羽和刘备犯下致命的错误。
最牛跑车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起点比刘备更低,但他最终能够一统天下,这主要归功于他懂得如何善用人才。朱元璋的谋臣包括李善长、朱升、刘伯温、胡惟庸、汪广洋、方孝孺等,武将有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李文忠、沐英、胡大海、耿炳文等等。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朱元璋的阵营都比刘备的人才储备要丰富得多。这些人也许没有关羽、张飞、赵子龙那样的名气大,但像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实力也并不比关羽、张飞、赵子龙差。综合实力甚至可能更强,加上蓝玉、胡大海、汤和,朱元璋的“五虎上将”组合也堪称黄金。
虽然陈友谅和张士诚麾下也有能力的人,但在格局和见识上,他们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的。面对这样实力悬殊的对手和强大的队友,刘伯温要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甚至晚清民国之前,社会形态已逐渐趋于稳定。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每个乱世都不会持续太久。朱元璋在统一的过程中基本没有走过弯路或犯过错误,因此他的统一之路更加顺利。
二、两人在各自阵营中的地位不同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被刘备委以重任,承担起促成孙刘联盟的历史使命。而刘伯温,则是在朱元璋已经有了许多谋臣之后,被推荐加入朱元璋的阵营。虽然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但他并没有给予刘伯温太多的重视。
在朱元璋的阵营中,李善长的地位更像是诸葛亮在刘备的阵营中的地位。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时间并不算长,而且他在元朝时期也曾出仕,因此在朱元璋眼中,刘伯温始终是一个存在变节行为的二等公民。因此,他无法成为与朱元璋的“嫡系”。
尽管诸葛亮没有关羽、张飞等人跟随刘备的时间早,但他从一开始就跟定了刘备,即使在刘备遭遇覆灭性败亡的时候,他都对刘备不离不弃。即使刘备对诸葛亮有过猜忌,在刘备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还是能够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这种恩遇,是刘伯温无法企及的,也没有机会去想。
朱元璋开国之后,大封臣,李善长功勋卓著,位居臣之首。相比之下,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一个小小的“诚意伯”,跟他为朱元璋立下的功劳不太匹配。虽然朱元璋利用封官授爵来打压刘伯温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
虽然很难相信朱元璋没有利用封官授爵来压制刘伯温,但如果说刘伯温得到的官职太低纯粹是因为朱元璋的猜忌,那也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刘伯温的官职低下主要是由于朱元璋身边有许多比他关系更亲密的人,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只是其中一方面。
另外,刘伯温自己情商不高,得罪了包括朱元璋在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也是导致他官职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和李善长等重要人物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受到了朱元璋的怀疑,逐渐陷入了困境。
三、刘伯温情商不高 诸葛亮善于调和
在《明史》中有记载,刘伯温是一个性格十分刚直的人,这点连他自己也承认了。这种人也许是整个社会的良知,也许能够做出许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但由于不善于迂回曲折、调和矛盾,他会不自知地得罪许多人。
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向刘伯温咨询关于任命丞相的人选,而刘伯温却非常直言不讳地点评了朱元璋提到的几个人,主要是说了他们的缺点。这种行为非常得罪人,被点评的人心里一定会怨恨刘伯温。更为关键的是,本来只是征询意见的朱元璋也对此感到不悦,他不但
认为刘伯温有炫耀才华、显摆自己的嫌疑,还觉得刘伯温已经看透了他手下的其他人,连他的皇帝心思也逃不过刘伯温的眼睛。太过聪明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尤其是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他们的聪明反而会引起反感。
此外,刘伯温在办事时还铁面无私,不讲一点情面。当他得到朱元璋授予的权力后,曾经查出中书省高官李彬的贪污罪行。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而李善长认为自己和刘伯温共事多年,只要亲自去刘伯温求情,刘伯温就不会不给他面子。但是刘伯温不仅没有给他面子,还在他面前给朱元璋写信,建议将李彬处死。朱元璋最终决定将李彬处死,而在行刑当天,李善长还向刘伯温放言,威胁说如果他坚持处死李彬,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当时天气干旱,李善长就说:“如果杀了李彬,老天就不会下雨。”刘伯温听了也丝毫不肯退让,针锋相对地说:“只有杀了李彬,才会下雨。”
朱元璋听刘伯温说,杀了李彬就会下雨,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把李彬杀死了。李彬死后,天气依然很干旱。
这次,一向深明天文的刘伯温失算了,老天爷没有站在他这边。朱元璋以为自己被刘伯温耍了,心里很不痛快。
如果刘伯温只得罪了李善长,那还不至于太糟糕。因为李善长虽然在朝中拥有自己的小团体,但总体来说,还算正直。但是,李善长所扶持的后起之秀胡惟庸,却不是个君子。胡惟庸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诽谤中伤刘伯温,而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对刘伯温失去了信任。最终,朱元璋借助胡惟庸的毫无根据的陷害,痛斥了刘伯温。刘伯温那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本就不太好。受到朱元璋的强烈指责,他既气愤又委屈,很快就病倒在床上。胡惟庸借此机会给刘伯温送来了汤药,而刘伯温明白,这药他不喝也得喝。有人说胡惟庸暗害了刘伯温,但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好处,胡惟庸敢害刘伯温吗?胡惟庸只是朱元璋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罢了。
相比之下,诸葛亮和他的政敌李严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李严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小人,而诸葛亮则是一位明智、博学且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李严因反对诸葛亮用兵而采取了两面说谎的手段,导致北伐失败。此外,李严还鼓动诸葛亮加九锡,企图篡位。虽然诸葛亮为了向刘禅证明自己的忠诚而公开了自己的财产,但他并没有对李严怀恨在心。
即使诸葛亮废除了李严的官职,李严仍然没有对他抱怨。因为诸葛亮内心深处仍希望能与
李严共同辅佐刘禅。李严的儿子李丰在李严被废黜后仍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和任用,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李严。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诸葛亮的英年早逝,李严很可能有重新得到重用的机会。诸葛亮去世后,李严也因此心生悲痛而去世。一方面,他意识到没有人会再重用自己这个曾经犯过罪行的老臣;另一方面,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让李严深感惭愧。
如果早知道诸葛亮这么快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李严一定会少给诸葛亮制造一些北伐的障碍,两人如果早些勠力同心,也许蜀汉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局面。
四、总论
总体来说,在政治方面,尽管刘伯温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但他的角仅仅是一个谋士,而诸葛亮则是权力几乎等同于皇帝的实权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留下的是影响了百代人的辉煌政绩,而刘伯温即使在能力上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也只是对大明王朝产生了一些局部的影响。地位高的人不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地位不高的人一定无法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军事著作方面,诸葛亮留下了《将苑》和《便宜十六策》,以及后人编纂的《武侯兵法》。而刘伯温留下了《百战奇略》等兵书。作者认为,刘伯温的军事才能似乎比诸葛亮更为突出,因为刘伯温判断敌情非常准确。而诸葛亮则出现了误用马谡、攻打陈仓多日仍不能取胜、与司马懿交手时也有一些失误的情况。但是在宏观战略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比刘伯温略胜一筹。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和千古家训《诫子书》,而刘伯温则留下了警世之作《郁离子》,并依靠其突出的诗、词、文章造诣,成为明初三大家之一。此外,刘伯温在治家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总体来说,刘伯温的著作虽然很多,但影响不如诸葛亮广泛。
在军事器械制造方面,刘伯温所处的时代武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以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他未必无法创造出新的兵器,只是这项能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在行军布阵的阵法方面,刘伯温虽然也精通阵法,但没有太多创新。
在代表软实力的琴棋书画方面,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全能的,而且都写过相关的专著。真正聪明的人,不仅在理论方面达到高度,还能在娱乐中发挥才华。
一人打一字
经过全方位的比较,综合来看,诸葛亮完胜刘伯温。尽管刘伯温在许多方面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在某些领域甚至优于诸葛亮,但刘伯温还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在情商方面,他与诸葛亮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尽管刘伯温非常有才干,但他更多地只顾着完成任务,忽略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诸葛亮既能化解政治对手的敌意,又能赢得两代皇帝的真心信任,几乎做到了让全国上下心向一处。可以说,他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
在刘备伐吴事件中,诸葛亮知道刘备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而且也担心因与东吴主要人物的关系太好而引起猜忌,所以很明智地选择保持沉默。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刘伯温的著作,就会发现这位被神话化的历史人物骨子里还保留了一些书生气质。尽管这使他更加亲民、更真诚,但他始终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诸葛亮虽然也有文人的气质,但他更懂得妥协现实,因此才能成为出的政治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