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985大学有哪些现代商业230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方式的问题浅析
关于桥的诗歌陈秀秀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所使用的再融资方式不断创新,由配股转向增发,而且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再融资。定向增发作为资本市场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日益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重视,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此种融资方式的过程中会遇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
一、定向增发的概念及发行条件
定向增发即非公开发行,就是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海外常见的私募。定向增发作为一种资本筹资方式,也可以作为并购手段。作为融资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向公司的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投资于前景较好的投资项目,为股东带来未来收益;作为并购手段,上
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可以换入资产实现并购,节约公司的资金成本,缓解公司购买资产带来的资金压力。
定向增发股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发行对象不能超过10名,发行对象为战略投资者的,应当经国务院相关部门事先批准。
2.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
3.关于股份限售期的规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控制的关联人;通过认购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投资者以及董事会拟引入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他们所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以竞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对象的,发行对象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
4.最近1年及1期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5.募集资金使用符合有关规定;本次发行将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的,还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二、定向增发的优缺点
(一)定向增发的优点
基于上述定向增发应符合的规定,可以看出定向增发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1.定向增发所使用的成本较低。
2.发行限制相对较少。
3.较容易筹集到资本。
4.发行条件比较宽松。在这些优势之外,我们不能忽略定向增发会带来的缺点。
(二)定向增发的缺点
1.可能侵害现有股东的利益。为了提高投资者的认购意愿,定向增发多以折价发行。折价发行使得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分配到公司的利润,特别是在我国,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定向增发的对象可能通过定向增发获得较大的利益,从而产生不公平的财富转移。
2.定向增发的新股流动性较差。不同国家对定向增发的新股都会有较长的限售期限制,而公开发行不会有限售期。像我国对于定向增发新股设有最长36个月的限售期,因此股票的流通性较差。由于较差的流通性和变现性,购买新股的风险增加,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定向增发新股的认购意愿。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歌词3.可能会稀释控制权。定向增发新股如果数量较多的话,由于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并不确定,可能使得股权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这
样会威胁到公司的控制权。但由于在我国定向增发可能会导致控制权更集中,而使控制权分散的情况很少,所以控制权被稀释的情况较为少见。
三、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方式的现状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融资方式也由配股等逐渐转向定向增发,定向增发得以发展并出现高潮。
定向增发相对于公开发行和配股从06年起有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融资方式。由于定向增发自身的优势大于其劣势,加上政策的指引和鼓励,定向增发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2007年8月之后定向增发的公司数量相比于之前有所减少,对此本文有如下解释:一方面,是监管层
对股市健康运行的考虑。股市处于牛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好的表现,并且可以持续的增长,是股本的理性增长或自我控制。上市公司可能选择在价格低位时进行定向增发,这样可以使得公司的股本有所扩张,由于我国制度尚未完善,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定向增发过程中的资产评估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暗箱操作等问题相继发生,股本的扩张会对公司的业绩有所影响,会使得公司业绩摊薄,相对于其所投入的优质资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大,造成公司每股收益的有所下降。市场股本的扩张最终使得牛市失去好的业绩支撑,监管层基于此会对定向增发的监管和审核更加严格,这样定向增发的公司可能会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机构投资者转向网上网下公开认购。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时,中小投资者购买公开发行的股票较少,机构投资者大都选择网上网下公开认购,因为选择公开发行的时机大多是在股价高位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外,由于定向增发限售期的限制,为避免股票流通后股价的下跌,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公开认购而非定向增发的方式认购,这使得公司可能会选择公开发行的方式。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小,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项目的收益情况更加了解,可以根据此预期,利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选择时机对股票进行买卖。同时,证监会定向增发竞价机制的使用,使得定向增发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运行起来更加困难,使得定向增发的获利空间减少,认购者也不太有意愿通过定向增发认购股票,促使机构投资者转向风险较小的公开认购方式认购股票,这样,上市公司会选择公开发行方式发行股票。
四、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1.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对象大多是公司的股东或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认购,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这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借机向大股东等特定投资者进行利益输送。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但对于基准日的确定,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公司可以通过对基准日的选择
Financial View
车辆保险买什么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231
操纵定向增发的价格。如驰宏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新股,就是通过控制定向增发基准日,使得定向增发新股的价格远低于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增发。公司在股价上涨时停牌,定向增发价格又是以停盘前的价格为基准,这样使得增发价格大大降低。当然,利用操纵停牌时间控制定向增发价格只是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途径之一。由于定向增发新股有一定的限售期,上市公司可以在定向增发股份解禁前,通过向市场传达各种利好消息使得股价上扬,这样股票上市流通之后,持股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票获利。
2.存在潜在的扩容压力。自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提出并且实施定向增发进行融资。而且发行股票数量多,筹资金额大。这无疑会使得这些股票在解禁之后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冲击。如东华,拟定向增发的数量为10亿股;而该公司市场上的全部股本也只不过3亿股。虽然东华定向增发的10亿股中,拟向非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发行的股份数量不高于本次发行股份总数的30%,但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这三个亿,在一年之后这部分股票上市流通之时,也将使得现有的实际流通股本扩张一倍。因此,其以后对股价的冲击将是必然的。而由于众多公司都看好定向增发,到时上市流通的股份众多,因此很有可能给大盘带来冲击。
中华传统节日3.注入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可能并不优质。很多上市公司向股东定向增发股票,换入这些股东所持有的优质资产。但这些资产的真正质量如何,是否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好的业绩,是否有利于上
送女生什么生日礼物比较好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因为公司在进行上市时就是将优质资产进行剥离之后上市的,故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优质资产。因此,大股东在定向增发之时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是否是优质资产,非专业人士并不能辨别出来。许多公司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很有可能是为了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转嫁宏观调控带来的市场风险。另外,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估价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如上市公司驰宏锌锗在定向增发时,拟向大股东收购的资产的价格就遭到质疑。可能是借定向增发之机向股东进行利益输送。
总而言之,定向增发的引入可能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在以后的几年中,随着具体的制度的不断完善,定向增发仍会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定向增发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把双刃剑,要发挥其作用,要有相应的理论约束和制度约束为前提,应该进一步完善定向增发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参考文献:
1、黄健中,2007,《增发定价约束、私募寻租与董事会融资权边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第44-48页。
2、朱红军,2009,《利益输送、信息不对称与定向增发折价》,《中国会计评论》第7期,第283-298页。
3、章卫东,2007,《定向增发新股、整体上市与股票价格短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12期,第63-68页
浅析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辛健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本文以介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何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目的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近50年来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突破创新,使得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日渐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的持续拓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行之有效的控制其经营中的风险,己经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就是经营货币的特殊机构。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其面临的风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性。商业银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所引发的任何一种风险类型都可能成为一根,如果未能有效地识别并加以控制,恐怕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造成的损失则不会仅仅局限在一种风险类型地范围内。因此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绝不是单一的一种风险类型。所以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界定也逐渐“模糊化”,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逐渐“综合化”。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为了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按照风险的成因和风险主要存在的业务范围,大致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类。
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化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业务中,也可能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各项业务中出现。只有对信用风险的一系列表现引起重视,才能有效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四大类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关注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不可回避的话题。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一家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能导致商业银行倒闭。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增强管理方法和手管理段的科学性,是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一是预防,二是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搞好风险管理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的挑战。为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要不断拓展“风控优先、管理优先、效益优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