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摘要 :结合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指出了新型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详细地阐述了隔震和减
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应用以及目前常用的隔震、 减震装置, 以推广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关键词: 隔震, 减震,建筑结构, 发展前景
  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既定的/ 设防烈度0作为设计依据, 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 容许结构部件( 如梁、 柱、 墙、 节点等) 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 要求结构具有较大的延性,使结构物/ 裂而不倒村居古诗意思0 , 它的设防目标是/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0 , 且传统的抗震体系只防护结构本身,当发生突发性的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 房屋可能会严重破坏或倒塌。所以作为新型的结构抗震技术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
1隔震技术的应用
1. 1隔震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隔震结构进入实用化时代, 叠合橡胶起了很大的作用。1969 年震灾后重建的南斯拉夫的斯考比市,第十二秒的真相是什么在波斯坦捞奇小学工程中首先使用了隔震橡胶支承, 所使用的橡胶支承仅由橡胶层组成,中间未加钢板。此后法国、 新西兰、 美国等国家, 对作为隔震支承的叠合橡胶进行了大量的性能试验研究, 并于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在实际建筑物中使用。至目前为止, 国内外应用于建筑结构、 桥梁、 设备等的隔震工程中, 绝大多数采用/ 夹层橡胶支座0一加仑隔震技术, 且已成功经受了地震考验,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隔震技术。目前的隔震装置有橡胶支座、 滚动隔震、 摩擦滑移隔震、 支承式摆动隔震、 混合隔震装置等[ 1]
我国学者从 60 年代开始关注基础隔震理论,但是直到 80 年代,隔震研究才逐渐在国内得到重视。我国学者李立用沙粒、 滑石粉、 石蜡、 石墨等作为滑移材料实现基础隔震,进行了振动台模拟试验,并于 1980 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幢摩擦滑移隔震房屋。从80 年代起,华南建设学院的周福霖教授和华中理工大学的汤家祥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基础隔震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隔震技术专著5建筑结构基础隔震61993 , 周福霖等在汕头建成一幢用高阻尼橡胶隔震垫作隔震元件的 8 层混凝土
填墙框架住宅工程,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5 年由周锡元、 王亚勇等主持在新疆独山子建成一幢采用聚四氟乙烯滑移板隔震的房屋。同时, 我国学者对滚球隔震也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振动台试验。长沙铁道学院桥墩基础隔震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钢球限位系统隔震方法, 即基底隔离层为钢球, 基础四周设置限定位移障碍及防微振动装置[ 2]
目前, 隔震技术还被应用于房屋加固中, 隔震加固方案中隔震层可设置在待加固结构的不同部位, 如基础、 中间层等, 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 而且直接在屋顶施工, 对用户造成的影响较小。目前, 也有学者提出将隔震装置安放在结构的柱间、 柱头或柱脚处, 利用其耗能特性来减小层间位移,防止结构倒塌, 而且便于施工。因此, 隔震层的设置位置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2隔震技术的历史应用
实际上, 基础隔震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应用, 如北京的紫禁城建筑,经历多次地震而未受损坏, 1975 年在建造设备管道工程时,以紫禁城中心向下约 5 m~ 6 m 的地方挖出一种稍有粘性且带有气味的物质,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物质极有可能是/ 煮过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0。这座建筑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汉白玉筑起的高坛上,但其下却是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
的糯米层, 尽管无从了解当时出于何种意图,但客观上这种地基处理办法起到了隔震效果。其实, 在中国古代就有称作/ 饭筑0的基础处理方法,即将原为 10 cm~ 15 cm 的粘土层砸实干燥,将若干排列着的绳子与土混置于其上, 逐渐形成一个较厚的土台, 在上面建造房屋,有人认为其做法含有隔震的意图[ 4]
据记载,国外较早提出基础隔震概念的一位学者是日本的河合浩藏,5建筑杂志6 1881 12 号登载的河合浩藏所著5地震时不遭受大震动的结构6一文中, 对于配置有天平或其他测量仪器等对振动较为敏感的设备建筑物,要求它即使发生地震晃动也不摇摆和移动的问题,阐述了种种解决的思路, 他的办法是在现场作业时, 首先将纵横圆木分层交错重叠成几层, 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相当厚的地基,然后再在该地基上建造房屋,使地震动难以传递到建筑物上。
2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2. 1粘滞阻尼器
利用流体阻尼器进行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始于 20 没意思世纪 8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时至今日, 全世界已有数以百计的工程使用了流体阻尼器, 涉及到高层建筑、
高耸结构、 桥梁、 体育馆、 海洋石油平台甚至卫星发射塔。国内对流体阻尼器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9 , 欧进萍教授对油缸间隙式阻尼器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利用国外生产的流体阻尼器对北京饭店进行了加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下, 1998 年底开始着手对粘滞流体阻尼器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 1999 6月基本完成前期研究工作,并初步完成了两种类型的流体阻尼器) ) ) 单出杆型和双出杆型流体阻尼器的设计, 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 1999 7 月与南京液压机械制造厂合作研制出了不同型号的足尺粘滞流体阻尼器产品,并针对影响阻尼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动力性能试验[ 5]
粘滞流体阻尼器一般由缸筒、 活塞、 阻尼孔、 阻尼材料和导杆等部分组成,当活塞与缸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由于活塞前后的压力差使流体阻尼材料从阻尼空中通过,从而产生阻尼力。
2. 2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器是用于结构抗风抗震工程中的一种耗能减震器,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所组
成。典型的粘弹性阻尼器如图1 所示, 它是由三块钢板夹两层粘弹性层所组成, 钢板和粘弹性材料通过硫化的方法粘结在一起。常用的粘弹性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这种材料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弹性。在受到交变应力作用产生变形时, 一部分能量象位被储存起来, 另一部分能量则被转化为热能耗散掉。
1 典型的粘弹性阻尼器构造
3结语
隔震与效能减震技术与传统抗震体系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突发性的超过设防烈度地震中不破坏、 不倒塌,既保护建筑结构本身, 又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仪器设备及人员的安全, 经济适用。根据振动台试验及实际地震记录, 减震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比值大约为隔震结构的 8%~ 50% ,消能结构的 40%~ 60%[ 1], 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1] 尚守平,周福霖呵组词. 结构抗震设计[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 30.
[ 2] 王荣辉,曾庆元, 舒文超. 钢球) 限位系统隔离桥梁结构水平地震的试验及分析[ J] . 实验力学, 1999, 14( 1) : 19 - 28.
[ 3]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 J] . 工程抗震,2000( 3) : 7 - 11.
[ 4] 武田寿一. 建筑物隔震防振与控振[M ] . 纪晓惠,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 - 25.
[ 5] 叶正强,李爱,程文, .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工程结构减振设计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材料作文范文, 2000, 22( 4) : 61 - 66.
[ 6] 程文,隋杰英,陈月明, .宿迁市交通大厦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设计与研究[ J] . 建筑结构学报, 2000, 21( 3) : 30 - 3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