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斑块化与宜居城市建设初探
城市生态斑块化与宜居城市建设初探
张召鹏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伴随着现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为了解决城市生态斑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开始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用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这几个指标来衡量宜居城市。其目的是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寻一条合适的出路,保证城市的发展稳步的前进。
关键词:城市化;斑块化;宜居城市
1城市景观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城市高密度的发展催生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并由此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是影响和改变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2]。城市生态景观出现斑块化。
2城市生态斑块化的驱动力
究其原因,致使城市生态斑块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城市快速发展和其所带来的城市空间的扩大。其二是人类活动的扰动。
2.1城市空间的扩大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其吸引力相对于郊区,乡村来说大大加强,所以形成了人口在城市的相对集中,而人口的增加最为直接的就是城市相应住宅用地的增加。
2.2人类活动的扰动。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和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人类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为的改造自然生态景观而形成的自然-人工生态景观[3]。
3恢复与重建城市生态系统鲜花怎么保鲜
3.1宜居城市的内涵
3.1.1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互相协调发展,居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适宜人类居住,生存与发展的城市。宜居城市分为广义与侠义俩个概念;广义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协调,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城市。侠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人工生态条件、社会治安条件、居住条件良好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这里仅强调居住的适宜性不包含其他方面[4]。
3.1.2宜居城市的组成。宜居城市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城市天气灾害[
5]。城市植被;城市大气条件;城市水文条件有城市河流,湖泊等等。二是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各种场所设施[6]。
3.1.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宜居城市经济;二是宜居城市社会环境;三宜居城市生活满意度;四宜居城市城市文化;五是宜居城市人文情感关怀;六是宜居城市防备措施。
3.2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结论,但对于‘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居民感到安全、舒适、放松。据此宜居城市应该以下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亲爱的小妹妹
3.2.1经济发展度。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作为宜居城市的经济,其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确保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2.2社会和谐度。社会和谐、稳定、治安良好,城市功能和谐有序的进行,这是宜居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一个合格的宜居城市必然是一个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城市。
3.2.3文化丰厚度。作为城市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养蛙攻略
物质文化比如历史文物古迹。一种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居
民生活的纽带,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4生活舒适度。宜居城市居住的舒适度主要包括物质
与精神两个层次。精神层次包含人际交往,邻里关系,社区文
化等等。有名的婚纱品牌
3.2.5景观怡人度。宜居城市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景观的怡少数民族风俗
人程度。这些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人文景观要更加强
调人的位置,各种活动用来满足城市居民的发展需求。
3.2.6公共安全程度。作为宜居城市的保障,公共安全所
保护的是居民的生存和财产安全,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
时使影响下降到最低,维系社会的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建设的
必然要求。
4宜居城市的建设方案
4.1宜居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的产物。城市化发展初
期,城市职能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后进入了城
市化的中期阶段,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景观,使其形成斑块化。
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此时城市的职能由单一向多元化突出,
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最终实现宜居城市。
4.2宜居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产物。经济
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即在发展的同时强调并注重环境的保护
与保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从而形成
我们的歌 歌词
一个良性循环。比如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
这一理念并结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产物。‘双型’社会的概念也
相应的提出来了。
4.3宜居城市建设两大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伴随
着市场自发的分配资源,在市场为主体的前提之下,人为的进
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通过政府来协调各种城市建设资源分
配与利用的关系。政府担以下几种作用:1.政府为城市的未来
发展设计出规划与章程。2.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经济进
行干预。3.提供城市所必须的公共基础设施。4.通过完善城市
居民福利制度来平衡城市人民收入的差异。5.设立完备的城市
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许文雯,孙翔,朱晓东,宗跃光,李扬帆.基于生态网络
分析的南京主城区重要生态斑块识别[J].生态学报,2012,32(4):1264-1272.
[2]仇江啸,王效科,逯非,欧阳志云,郑华.城市景观破碎化
格局与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北京城区为
例[J].生态学报,2012,32(9):2659-2669.
[3]孙然好,陈爱莲,李芬,汪东川,许忠良,陈利顶.城市
生态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指标[J].生态学报,2013,33(8):2322-2329.
[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
商大学学报,2006,16(3):54-58.
[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环境保
护,2007,6:10.
[6]孙建国,吴克昌.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
究[J].特区经济,2007:132-133
作者简介:张召鹏(1992.11—),男,汉族,吉林白山人,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自然地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地理科学
021
GLOBAL CITY
GEOGRAPHY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