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Livable C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Happiness
基于居民幸福感视角理解宜居城市
党云晓周亚明
Dang Yunxiao, Zhou Yaming
文章编号:1673-9493(2016)05-0014-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2217/upi.2016.322
作者:党云晓,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讲师。
xiaoxiao187@126
红烧鱼周亚明,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zhouyaming111@163 引言
520送什么礼物好中国百科全书近年来,建设宜居城市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围绕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方法、建设方案等,学术界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1]。我们认为,解读宜居城市的一个
核心理念是以人文本,即强调宜居城市建设要回归到以人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以居民的社会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追求以人为本宜居城市建设要凸显人在城市的主体地位,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通俗地讲,以人为本就是考虑居民的生活感受,把居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
从宜居城市理念的发展历程看,早在20世纪中后期,西方地理学界的计量革命就催生了包括人居环境研究在内的人文地理学的人文主义转向,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开始向居民幸福感延伸。随着人居环境概念的不断完善与宜居城市研究的拓展,居住环境被看作一种福祉,进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的主观幸福感。换言之,人文主义指出宜居城市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居民对城市居住环境的一种心理感知,这种感知评价与居民的个人属性密切相关,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2]。不考虑居民感受而只注重物质环境建设的宜居城市,其“宜居性”仅针对人共性而言,缺乏针对不同体主观感受差异性的分析,抹杀个体价值及其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相应带来了城市社会意义空间的失落[3]。
城市的宜居性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宜居性差的城市很难成为居民眼中的幸福城市。因此,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来理解宜居城市,以期帮助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1 什么是居民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幸福(happiness)是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指人们远离疾病,而且
摘要: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文本,即尊重居民的生活感受,把居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宜居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来理解宜居城市,以期帮助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文章从自然环境舒适性、服务设施便利性、人文环境舒适度三个维度解析宜居要素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以居民幸福感为导向的宜居城市应当具备以下特点: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城市设计;关注不同体,重视弱势人的人文关怀;重视公众深度参与的城市规划。Abstract: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livable city is people oriented that city should respect resident’s feeling of life, in other words, taking resident’s happiness as a criterion to check if a city is livable. This paper tries to help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livable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hope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city more livable. Firstly,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happiness and elements of livability, including nature environment amenity, living convenience and human environment amenity. Then, we put forward thre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oriented livable city. (1) Urban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s life experience, especially focus on how to improve resident’s physical condition, build and maintain social network, make people enjoy leisure time. (2) More and more people care about vulnerable groups like the poo
r, migrants, children and the disabled. (3) Urban plan should valu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respect resident’s life demand, as well as guarantee social equality and success of public facility plan.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宜居城市;以人为本Keywords: R esident’s Happiness; Livable City; People Oriente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41230632)
14 2016 Vol.31, No.5
党云晓 周亚明 基于居民幸福感视角理解宜居城市
包括人们物理的、精神的、社会的、经济的、全面的生活幸福状态。个人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情感上的反映和判断[4]。一般来说,主观幸福感比较稳定,不会随时间产生剧烈变化[5],它与个体特征紧密联系,尤其是身体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影响[6]。西方经济学家还指出,收入也对幸福感有强烈的影响,而且不仅是绝对收入[7],相对收入、收入变化和期望收入[8,9]等均对幸福感有影响。
幸福感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但并非完全是主观的存在。除了个体自身的属性特征以外,个人所在
的周边环境对幸福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0]。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幸福感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地域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叠加到个体属性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之上。上至全球尺度的气候、地质、地形等自然环境,下至国家尺度的经济发展环境、福利制度、风俗习惯,乃至城市内部微观的居住环境等,这些客观环境均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人们可以在其生活的地区感受到客观的愉悦或者是厌烦,地域环境具备这样的特点[11]。空间心理学理论及城市感应空间理论也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满意程度部分取决于其对所在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与评估。从这个角度看,测度居民的幸福感不仅是衡量与监测居民生活质量的标杆,更重要的是对居民幸福感的量化提供了一种量尺,用以检验客观居住环境的质量。
从城市尺度来看,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社会人文环境等宜居性要素均影响居民幸福感,从居民幸福感这把量尺的视角解读宜居城市的深层内涵,不仅是以人文本城市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新时期历经转型城市的发展内涵和质量的检验。
2 城市宜居性要素与居民幸福感
张文忠等认为,宜居城市的内涵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环境健康的城市、安全的城市、自然宜人的城市、社会和谐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和出行便捷的城市[2]。各项宜居性要素的完善不仅是一个宜居城市的有力保障,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任何一项城市宜居性要素的缺失都会引起居民对生活的不满。
2.1 自然环境舒适性与居民幸福感
人与自然和谐是世界所有宜居城市的共性特征,优美的自然景观、广阔的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自然本底条件为宜居城市建设增添无限魅力,不仅如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环境的宜人性对居民的幸福感也有正面作用。在降水和光照充足、气温适宜、地质结构稳定、临近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地形条件有利于污染气体扩散的地区,城市的宜居性明显优于干旱内陆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在此居住的居民对身体健康状态和生活稳定性有更高的评价,相应地也对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和幸福。麦克伦(Mackerron)对自然环境和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处在绿或者自然环境中往往比处在城市环境中更加幸福[12]。西斯(Symth)等研究了中国城市地区大气污染与幸福感的关系,文章的核心结论指出,减少大气污染对提高幸福感的作用力远高于其他因素的作用[13]。韦尔施(Welsch)研究了欧洲10个国家污染物排放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将空气污染对幸福感的影响换算成空气质量改善为居民带来的财富值增加,经过计算发现,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相当于每人每年多赚750美元,铅污染的减少相当于每人每年多赚1 400美元[14]。
以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使得居民生活幸福的典型案例之一是位于加拿大西岸的温哥华。温哥华长期以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其保持宜居的亮点是坚持绿发展理念。温哥华于2011年开始实施《2020年最绿之都行动规划》,通过二氧化碳零排放、零废弃、健康生态系统三个目标的建设,旨在将温哥华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生态环保的城市。温哥华将优美的生态环境视为城市核心竞争力,通
乒乓球拍的选择过对城市开发的合理控制,有效避免了城市蔓延,保护了生态资源,形成优越的自然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2.2 服务设施便利性与居民幸福感
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银行、邮局、公园、休闲娱乐、餐厅和购物中心等,充足而布局合理的服务设施,一方面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正常有序运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合理的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降低社会不公平。马立根(Mulligan)等指出,服务设施便利性可以被看作“场所或区域特有的、私人的或公共的商品和服务,使得一些区位对居住和工作有更特殊的吸引力”,与此相反,服务设施不便利“使得一些区位丧失吸引力”[15]。马立根还指出,服务设施便利性对于城市竞争力而言只会愈加重要[16]。在服务设施配套更齐全、服务质量更优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更便捷美好;而在服务设施缺乏或分配不公的城市,宜居性也会降低,相应地影响到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满意度。服务设施便利性带有主观彩,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居民而言,对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相同。例如,惠斯勒(Whisler)等人的研究指出,文化类设施对年轻的高学历人最具吸引力,而城市安全性保障设施对年老的高学历人最具吸引力[17]。
腾讯充值中心首页宜居城市对服务设施有多层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可达性,或者说是居民使用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高品
15
2016 Vol.31, No.5
国际城市规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