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类型化□吴胤君
【摘要】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热播,我们迎来了中国的商业电视纪录片时代,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显现出类型化创作的趋势。电视纪录片类型化的创作方法在国外已非常成熟,而这种类型化的趋势对于促进国内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类型化
一、中国已迎来类型化商业电视纪录片时代
《舌尖上的中国》堪称中国最为成功的商业电视纪录片,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第一季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0.5%,这一数据不但超过了同时期的黄金档电视剧,也达到了国外商业纪录片的平均收视水准。第二季首播时,网络加电视的收视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72%。
无疑《舌尖上的中国》是成功的,不管是优秀的商业包装还是全新完善的制播方式,《舌尖上的中国》都给本土纪录片带来了很多启示,学术界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研究热也逐渐兴起。但是,目前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研究论文大多都局限在影片的本身:或是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或是分析影片独特的拍摄手法。很多研究者并没有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的纪录片产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模式——制片人中心制下纪录片类型化生产。
何苏六教授曾经把中国纪录片划分为4个时代:(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1958-1977);(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在我看来,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之后,中国的纪录片已经迎来了第五个时期:类型化商业纪录片时期。
类型片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好莱坞
的商业故事片生产。使用类型,一方面
是让电影更能根据经验迎合大众,另一
方面是给没看过电影的观众一个相对确
定的期待视野。类型化能够让观众更容
易选择自己喜爱的影片,也更容易让电
影到合适的受众。类型片的发展跟电
影的产业化是密不可分的,经过多年的
商业经验,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往往都有
很明显的类型倾向,比如西部片、科幻
片、恐怖片、史诗片、成长题材等等。
在好莱坞以制片人为主导的制片模式
中,导演更像是工程师而不是艺术家。
从剧情的具体设计,到演员的选定,都
是在尽可能地取悦观众,迎合市场,以
谋求更大的商业利益。
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纪录片
热之前,中国的独立纪录片一直颇具水
准。《请投我一票》《幼儿园》《归途
列车》这些都曾经是享誉海外的独立纪
录片,其中《请投我一票》曾经获得过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归途列
车》更是斩获了《青年电影手册》和阿
立夏时间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大奖。然
而独立纪录片大部分仍然属于小众艺
术,播放渠道、受众体都非常有限。
上述三部纪录片有两部的制片资金方基
本来自于海外,影片也没有在中国本土
发行。中国纪录片产业并没有因为这些
独立纪录片的获奖而繁荣起来。此前,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受到两大
难题的困扰:(1)传播渠道较少,没有
艺术院线,也没有专门播放纪录片的电视
台。(2)观众并没有形成看纪录片的习
惯。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除了少数
有央视背景的大制作纪录片以外,大部分
中国的纪录片都属于独立纪录片,导演自
筹经费,或从海外纪录片基金获取拍摄经
费。影片拍摄大多是小作坊式的,剧组执
行导演中心制,播放渠道也局限于海外的
电影节展映,而央视制作的商业纪录片往
往也很难收回成本。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极具开拓
意义,因为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纪录片
产业的形态。可以说,在《舌尖上的中
国》之后,中国纪录片产业发生了三大
变化:
(1)社会语境发生变化,在《舌
尖上的中国》之后,更多的观众开始观
看纪录片,虽然在中国收视率较高的纪
录片依旧以美食题材为多,但至少吸引
了更多平时并不关注纪录片的观众。
(2)纪录片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由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转
变。此前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大多走
电影节路线,他们制作了一大批出的
独立纪录片,然而这些纪录片在国外频
74 新闻知识2014年第11
期
视听天地NEWS RESEARCH
频获奖的同时在国内却没有形成该有的社会影响力。导演中心制虽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存导演的个人风格,但是没有纯熟的商业运作,单靠导演的个人魅力是很难达到商业成功的。《舌尖上的中国》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陈晓卿担任挂名纪录片的总导演,而每一集又有各自的制作团队,陈晓卿的工作更类似于制片人。这是国外商业纪录片制作最为常见的制片人中心制。
(3)播出渠道的增加,《舌尖上的中国》让投资和播出方看到了纪录片在中国的可能性,除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外,更多的地方台、视频网站加入到了纪录片的播出平台。2013年更是有一部华语纪录片《千锤百炼》走进了商业院线。
二、商业纪录片类型化制作的意义进入商业纪录片时期,受众体就是必须满足大部分观众传统的观影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商业影视制作都遵循类型化的原因。“类型化”本质上是对电影作品的一个总结,即某种类型的电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通过这一系列影片的拍摄,制片方已经总结好这一类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且把这种经验用于规范以后的影片创作,同样的类型依照同样的规则、方式、方法行事,最大程度地减少商业风险,并达到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类型化,其实就是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当然,类型化并不是清规戒律,更不能把类型视作不可逾越的红线,类型化只提供艺术创作的模板,艺术创作本身还需要创新和文化价值。类型化来源于对影视作品生产和消
费的市场规律的认识,一方面类型如同模板一样为影视制作提供参考和方便,另一方面不同的类型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体的观影需求,观众可以通过熟悉的类型模式识别出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并挑选自己所喜爱的类型。类型片有三大特征:(1)相似性;(2)重复性;(3)可预设性。其中相似性和重复性可以让创作者有规律可循,可以大大提高影片的产量,而可预设性对于培养观众尤其重要,不同类型的影片都会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会培养起相对固定的观众。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对纪录片的类型作出详细的界定,以内容而言,
纪录片一般可以分为史诗、社会、自
然、探险、动画、文献等。
国外几大著名的纪录片播出机
构,诸如英国的BBC,日本的NHK早
已经开始遵循类型化的创作方法制作
纪录片,NHK更是把纪录片的放映栏
目化,某个时间段固定播放某种类型
的纪录片。上述两家机构近几年备受
万圣节吃哪些食物?好评的纪录片全部为类型化的作品,
诸如BBC的
《冰冻星球》就是最为典型的自然类纪
录片,NHK的《映像的世纪》则是史诗
类纪录片。
传统的中国纪录片是典型的精英
文化,个人彩很浓,大多都是反类
型、个性化的影片,但是这些影片并不
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所以我们需要一
些娱乐化较强,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商业
纪录片,而给纪录片划分类型也就是在
划分观众体。用《舌尖上的中国》打
开中国商业纪录片市场可以说是非常明
智的,中国观众看电视的传统习惯还在
于娱乐和放松,之前制作的一些史诗类
纪录片,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等,虽
然影片也非常精美,但都因为收视率低
而不得不移到深夜档播出。而美食可以
说是中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美食类型
的纪录片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
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中国观众对于
纪录片不好看的思维定式。在《舌尖上
的中国》之后,中国的类型化商业纪录
片制作已经步入正轨,紧接着《舌尖上
的中国》,央视又推出了一大批美食纪
录片。此后又有像《超级工程》这样的
科技类纪录片。
现在来看,纪录片类型化之后有两
大意义:
1. 为纪录片创作进行价值松绑。在
传统国内纪录片创作上,大部分纪录片
都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大多是对文化价
值进行反思、批评,主题相对沉重。其
实纪录片不光是严肃的,相反,纪录片
还可以是轻松的,甚至是娱乐的。《舌
尖上的中国》虽然也有部分传统人文纪
录片特有的社会关怀,但整体的创作上
遵循着美食类纪录片的特,减少过多
的说教彩、着力于美食的刻画。对于
中国纪录片来说,类型化创作最大的作
用在于解放创作者的思想,并不是所有
的纪录片都要被赋予忧国忧民的沉重意
蕴,此前中国大部分的纪录片都是反映
社会问题的悲剧。
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形成
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的观众
高度赞扬这部纪录片的精美,而另一部
分观众则质疑这部纪录片在美化现实,
缺乏人文关怀,也难以启发观众思考,
是没有精神内涵的商业片。其实这些争
论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一直未能建立起成
熟的类型化纪录片产业。
类型化创作之后,原来纪录片也可
以用来娱乐,纪录片也可以轻松愉快,
同时类型化后的纪录片还能继续承载一
些社会关怀。跳出类型,中国观众对于
纪录片传统的概念就是社会关怀,所以
《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上也照顾到了
中国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在单纯的美
食商业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人文类纪录
片常有的社会关怀。
2. 有利于批量生产纪录片,满足
观影需要。因此,不仅仅是故事片,当
下纪录片制作也需要使用类型,它不仅
可以保证纪录片创作质量的稳定与制作
周期的高效,也可以满足观众的某种收
视期待,培养特定受众体。简言之,
类型化是我国纪录片媒介属性的必然选
择。目前纪录片的类型化生产主要有三
种:(1)主题类型化;(2)人物类型
化;(3)叙事类型化。
中国的商业纪录片大部分都采取
了主题类型化。三个颇为成功的纪录片
恰恰是三个典型的类型化创作,《大国
崛起》史诗类纪录片,《超级工程》工
业、科技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美食类纪录片。类型化下的纪录片可以
形成对于某种规律的归纳和提炼,加上
类型化下的纪录片的示范作用,必然会
引发很多创作者的学习与借鉴。
三、商业纪录片类型化依旧存在不
少问题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本土
的商业纪录片必将迎来发展的高峰,不
过目前中国的纪录片类型化还处在萌芽
状态,大多集中在自然、美食两大类型
上,并且也尚未制作出第二部从收视率
到社会影响力上可以和《舌尖上的中
国》媲美的商业纪录片。一方面中国
观众不爱看纪录片的习(下转第84
页)
新闻知识2014年第11
期
75
新闻教育
NEWS RESEARCH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从事网络视频、音频采编和媒资管理,能从事事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借助“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理论指导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传媒人才
1.理论设计
社会各个行业中,新闻业的本质是为大众采集、制作并传播各种有用信息,其加工对象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易于获取,这就使得新闻专业的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容易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并实现其“环境化”。
基于新闻工作的加工对象——信息的易于获取,新闻教育拟态环境的建立,主要任务就是真实再现新闻业的工作任务、流程和工作环境。
(1)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作为职业教育对行业“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构成学生接触的教育“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
(2)“拟态环境”作为一种“象征性环境”,构成学生对行业认知主要来源,学生对“拟态环境”的“内化” 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3)传媒教育“拟态环境”的环
境化主要通过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社会
服务来实现,其中,学生的就业(即学
生工作能力的“外化”)居主体地位。
2.实践措施
(1)在学生中树立新的就业观,
倡导毕业生到基层传媒就业、倡导自主
创业。
西安某民办高校传媒系在学生中
进行“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到基层媒体
工作,使自己得到健康成长,这是对国
家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的回报,对个人
价值观的实现以及生存境遇的改善都有
益”的就业教育。倡导自主创业,已有
毕业生经过拼搏,创办了拥有一定实力
和知名度的文化企业。
(2)成立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指
导委员会,借助媒体直接经验和第一手
材料准就业目标市场、开设专业方
向,根据行业工作任务和流程设计课程
体系。好名字
仙剑奇侠传4全攻略(3)建立健全校内数字化实训基
地,模拟媒体“硬件”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类传媒
的采、编、播等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
西安外事学院传媒系拥有校电视台、校
广播台、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影像中心
和平面新闻编辑实验室等8个实验实
训室,全部采用数字化设备和业界主
流工作系统,总资产331.78万元,实
验设备
664台/套,能够高度模拟媒体“硬件”
环境。
(4)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
能课的地位,强化配套课程建设,模拟
媒体工作情景和流程进行课内实践。
(5)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模
拟媒体工作情景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
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6)以“贴近行业、贴近一线、
贴近实战”为原则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帮助学生检验和提高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
电视发展报告(2011)(广电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138-139
②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农村广播影
视公共服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96
③刘山河.从传播学“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视角试析高
等教育理论——以西安外事学院高职新闻教育为例[J].新闻
知识,2010(5)
④刘山河.民办新闻专业:一种P K式的生存姿态[J].教育
与职业,2006(1)
(作者刘山河:公共管理硕士、副
教授,西安外事学院传媒系主任)
(上接第75页)惯尚未完全改变,另一
方面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也似乎未能下定决心去走一条完全商业化的纪录片之路。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就遭到了更大的非议,导演过于执着地想在一部商业纪录片上加入大量社会关怀,想引导更多的观众对国产纪录片产生兴趣,结果他的做法违反了纪录片类型化的创作规律,反而有些不伦不类。
此外播出渠道也是制约商业纪录片类型化的另一大原因,类型化创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大量的纪
录片,可是国内尚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大部分纪录片依然只能单一地依赖电视台播放,很多纪录片就和中国的电视剧一样,未能和观众见面就被打入冷宫。
而类型化生产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跟风,不管是早期最早开始尝试类型化的好莱坞,还是中国近几年的电视剧,大部分都有跟风的情况,一种类型的影片获得成功,就会有一大批同一类型,类似题材的影片被制作出来。如今的纪录片也同样如此,除《舌尖
上的中国》央视还播出过很多美食类纪
录片,但同质化竞争下传播效果远不如
《舌尖上的中国》。类型化创作只是遵
循一定的模板,照顾观众的期待视野,
并不是在内容上雷同甚至抄袭。跟风甚
至抄袭的作品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吸引住
观众的眼球,但是这些作品要想保持长
久的生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中国的商业纪录片基本还
停留在主题类型化的层面,目前还没
有见到叙事类型化和人物类型化的例
子。而真正的类型片制作正是扎根于
叙事类型化和人物类型化上的。类型
片最大的意义在于缩小制作风险,利
用成熟的“模板”制作电影。而这个
如何进入开发者模式“模板”就是固定的叙事套路和人物
形象。真正的精英导演永远是少数,
他们的电影产量也非常有限。但是正
是这些精英导演开创的类型模板让其
他很多普通制作人也能依葫芦画瓢地
制作出水准不错的电影,这正是好莱
坞保持旺盛产量,长盛不衰的原因。
而在目前中国的商业纪录片中,故
事叙事方法和纪录片中人物的塑造基本
上还没有模板可言,影片的质量直接依
赖于导演的个人能力,这也造成了中国
商业纪录片水平参差不齐,而这些都是
商业影视制作不该出现的问题。
所以,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在普
通观众间掀起了“纪录片热”,也开启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
了中国的商业纪录片时代,但是目前,
国内纪录片的类型化创作还是存在很多
问题,不过至少中国的商业纪录片产业
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①[美]托马斯·沙茨著.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②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2005
③金蓓.浅探商业化环境下的电视纪录片运作[J].当代电
影,2003(5)
④马俊.浅析纪录片的受众定位[J].电视研究,2003(9)
⑤孙莉,张丽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因素探
析[J].东南传播,2012(7)
(作者吴胤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师,电影学硕士)
84 新闻知识2014年第11
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