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外医护抗疫后“转正”,他们这样说
关于编外医护抗疫后“转正”,他们这样说
抗疫并不分编内编外。
雾⽓弥漫的护⽬镜、脸部留下的⼝罩勒痕、汗⽔浸透的“战⾐”……这样的拼命背后,并⽆⾝份和编制差别,他们都是⽩⾐战⼠。
但⾝份⼜是不得不⾯对的“问题”之⼀,尤其是涉及疫后的相关认定和酬劳分配,哪怕这从不是他们上“战场”前曾有的顾虑。
3⽉4⽇,⼈⼒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进⼀步落实关⼼关爱疫情防控⼀线医务⼈员相关⼈事激励措施的⼯作指南》(下称《⼯作指南》),要求各地进⼀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医务⼈员的及时奖励⼯作,重点向疫情防控救治⼀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员倾斜。
其中最“硬核”的肯定⽅式之⼀,是将抗疫⼀线“编外”医务⼈员划⼊“编内”。
援鄂不是为了编制,但现在感觉很甜
白皙补水防晒乳
截⾄⽬前,健康界通过梳理发现,全国多地已为奋战在防疫⼀线的“⽩⾐战⼠”开通“绿⾊通道”,⼴东、贵州、江苏、河北、湖南等省份多个的市县都开展了对⾮事业编制援鄂医护⼈员的⼊编考察⼯作,通过直接考核的⽅式,将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员直聘为事业单位⼯作⼈员。
部分省份下辖市县落实“编外”⼀线医务⼈员优待政策
对此,珠海⼀名援鄂编外医⽣坦⾔:“我没想过⾃⼰会有编制,当时援鄂也不是为编制⽽来,但后来听到消息(⾃⼰
从‘编外’被划⼊‘编内’)那⼀刻⼼⾥感到很甜。”
江苏、天津、福建、吉林等地区还明确,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职务晋升等⽅⾯,对参加疫情防治的⼀线医务⼈员优先申报、优先参评、优先聘任,且⼤部分地区的不受相应岗位结构⽐例限制。
不仅是实打实的奖励,更是⾝份上的认可
有⽆编制,对公⽴医院医务⼈员来说,既关乎⾝份、待遇,更会致使⼼理上的落差不⼀。
⼀⽅⾯,编内外⼈员的基本薪资、绩效奖⾦存在差异,医院为编制内外⼈员缴纳五险⼀⾦的数字也略有不同;另⼀⽅⾯,编制外的医务⼈员在⾏业内发展和晋升的机会会更少,⽐如不具备编内调动的机会,也⽆法被任命⾏政职务等。
⼭东某公⽴医院⼀名合同制护⼠李红描述⾃⾝的职业状况:“我们合同护⼠的⼯资⽐正式⼯少三分之⼀;医疗保险⽅⾯,正式⼯可以报销95%,我们合同⼯只报销70%;公积⾦也是正式⼯的三分之⼀;⽽且各类补贴是按照⼈头发放,我们合同护⼠只能得到正式护⼠的⼀半……”
河北某三甲医院⼀名护⼠张晓告诉健康界:“我去年本科毕业于医科⼤学,现在不在编内,但⼲的活和正式护⼠是⼀样的,甚⾄有时⼲得更多,这次疫情到现在我⼀直没歇过班。但我们每个⽉只有基本⼯资,没有五险⼀⾦这个保障,更没有其他补贴。”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助理兼评价部主任朱夫向健康界表⽰,不同地区公⽴医院的情况不⼀,⽬前有些医院没有编制的医务⼈员,即使与编制内⼈员同⼯同酬,但平时拿到的各种补贴、退休后拿到的养⽼⾦也不同于编制内的待遇。
所以,优先将参加疫情防控的⼀线医护⼈员从编外转⼊编内管理的相关激励措施,对于这些医护⼈员⽽⾔,不仅是对其精神层⾯的莫⼤⿎励,从福利层⾯看更是实打实的奖励。从长远来看,这种激励和保障是⼀种⾝份上的认可,可以在重⼤公共卫⽣事件发⽣时,可以最⼤程度积蓄、调动现有的医疗资源⼒量。
当然,截⽌⽬前,仍有不少省份因种种因素限制,⽬前难以做到让所有⼀线临聘医护⼈员直接⼊编。
朱夫也指出,即使没有去⼀线的医务⼈员,也都驻守在⾃⼰的阵地没有退缩。公⽴医院的公益性应该被重视和强
调,“同在⼀个单位⼯作,同是医⽣护⼠,权利应是平等的,不能让他们⼼⾥凉半截!”他呼吁,随着疫情防控进⼊常态化,应考虑为更多医护⼈员增加“⼊编”机会。
“⽕线⼊编”不符合流程?反⽽更规范
自动化专业是学什么的
⽬前,从公开报道的情况看,多地采取“绿⾊通道”招聘⽅式,让援鄂⼀线临聘医护⼈员“⽕线⼊编”,公开招聘必需的若⼲程序和环节似乎都被忽略了。因此,也有⼀种观点认为,这种⽅式如何保证其合规合法性,是否对没有参加抗疫的正常应聘者带来新的不公平?
这种疑问,在逻辑上与不认同“抗疫医护⼦⼥统考加分”有相通之处。
实际上,如果梳理⽬前我国事业编制⼈员⼊编的程序,可以发现“⽕线转正”是有其合规性的。
按照规定,要成为事业单位正式职⼯,除政策性安置⼈员、上级任命⼈员以及涉密岗位⼈员外,其他⼈员必须通过公开招聘⽅式。根据相关规定,公开招聘程序有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进⾏资格审查、举⾏考试考核、公⽰招聘结果等环节,最后择优录取。
除此之外,对急需引进的⾼层次、短缺专业⼈才,具有⾼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学位的⼈员,也可采取直接考核的⽅式招聘,其中直接考核⽅式就是指应聘者不必参加笔试⾯试。
保送研究生
简单来说,对于此次“因抗疫⼊编”的医护⼈员,就适⽤于“针对专业技术⼈员的考核⼊编”这条路。实际上,各地启动援鄂医护⼈员⼊编时,并不仅把“援鄂”当作判定“⼊编”与否的唯⼀标准,也会进⾏“专项考察、考核”,符合“专业岗位⼈员经过考核取得编制”的⼀贯规定。
苜蓿菜
朱夫也认为,这种⽅式不但符合流程,还会让编制⼈员的招聘更符合规范。特别是在西部⼀些较为偏远的⽋发达地区,更可能存在⼀些“打过招呼”就能进编的“暗箱操作”,对候选者的专业性与业务能⼒未必有严格的把控,也会让原本就紧俏的编制名额就此“错付”。
那么,这种集中“⼊编”,具有其专业相对集中的特点,是否会造成医院在编⼈员的结构相关失衡呢?
《⼯作指南》中明确,对疫情防控⼀线⼯作表现突出、获得记功以上奖励或获得相同层次以上表彰的医务⼈员,本单位没有岗位空缺的,可采取特设岗位等⽅式,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例(名额)限制。
某事业单位考试培训机构的相关⼯作⼈员也向健康界表⽰,“⽕线⼊编”的⼀线医护⼈员并不会挤占通过正常考试流程⼊编的名额,今年报考医疗单位事业编的考⽣⼤可放⼼。
“编制”作为“奖品”,是不是不合医改⼤⽅向
此前,公⽴医院“去编制”曾是医疗圈热门的话题之⼀,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体制改⾰的步伐逐步加快,公⽴医院事业编制的管理从⼤⽅向上也在⾛向“收缩”。2015年,《深圳市深化公⽴医院综合改⾰实施⽅案》中就明确要求,深圳市公⽴医院彻底打破医⽣的“铁饭碗”,不再实⾏编制管理,取消⾏政级别,实⾏全员合同制管理。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城市公⽴医院综合改⾰实施⽅案》
中,也明确要深化编制⼈事制度改⾰,创新公⽴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式,探索实⾏编制备案制和不纳⼊编制管理。
那么,在“去编制化”的⼤背景下,⼜⽤编制作为肯定、激励的重要⼿段,是否合适?
⼭东省医院协会信息部主任王秀华就为健康界撰⽂指出,⼊编不应成为对编外医务⼈员的“奖品”(详见《⽤“⼊编”奖励参加战“疫”的⾮在编医务⼈员?不妥!》)。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
他认为,就⼀般意义上来说,奖励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那么“编制”是⼀种什么性质的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者兼有?尤其在编制制度已经弊端重重、去编制化已成⼤势所趋之形势下,再来⽤编制做奖励⼿段,实在是拿错了“奖品”,这⼀做法起到的作⽤和释放出的信号远⾮正⾯。在这种不合时宜的⾏为背后,是不是有不合医改⽅向和医疗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在起作⽤呢?
但在朱夫看来,因为牵涉到多⽅调整,短时间内彻底废除编制并不现实,因此此次“⼊编”更多应考量其积极的⼀⾯。
新房去甲醛在“去编制”还未⼤规模施⾏以前,⼀线“编外”医护能够“⼊编”,对医务⼈员来说是当下较为合理和实在的激励。
(⽂中“李红”“张晓”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