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何时 | 何事 | 为何 | 如何 | ||
过渡时期 1949- 1956 | 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重庆旅游点①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①一化:发展生产力。 ②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 ①一化:尚未完成。 ②三改造:提前完成。 |
一五计划 | 1953 -1957 | 行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地区:建设重点在东北地区。 (鞍钢、一汽、沈飞等建成投产。) | 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一化三改造奠定初步基础。 | 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
三大改造 | 1953 -1956 秦九韶著作 | 农业曾经在我眼前 却又消失不见:组建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老孙归社) 手工业:组建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上海,荣毅仁) |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束缚生产力发展。 | 积极: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意大利品牌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消极: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 |
建设时期 1956- 1966 | 中共八大 | 1956 |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 ▲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1958 | 全民大练钢铁(以钢为纲,全面跃进;钢铁元帅升帐) “放卫星” | ①客观: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缺乏建设经验。 ②主观: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
人民 公社化 | 1958 -20世纪八十年代 | 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社)改造为人民公社(高级社): ①一大(规模大)二公(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②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 | |||
八字方针 | 1960 | 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左倾思想并未纠正。 | |
时期 | 1966 -1976 | 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 |
二、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
何时 | 何事 | 为何 | 如何 | ||
十一届 三中全会 | 看开学第一课读后感1978年 | (1)拨乱反正: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改革开放。 | 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结束后,“左”倾错误仍在继续(“两个凡是”)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讲话得到广泛拥护。 | 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 |
改革 | 农村改革 | 1978年开始 |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①所有权:土地公有。 ②经营权: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分配权: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 ①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一些地方(安徽、四川)的农民开始自发改革。 ③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的支持。 |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改革 | 1984年以后 |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厂长(经理)负责制。 | ①客观:农村改革的推动; ②主观:为增强企业活力。 | 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 |
开放 | (1)进程:①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②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③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宁波、温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对外经济活动自主权,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④1985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⑤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⑥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2)内容: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 (3)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 ①历史教训:闭关锁国导致停滞落后。 ②现实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①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②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③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 ||
三、1992年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何时 | 何事 | 为何 | 如何 | |
南方 谈话 | 1992年 | 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刻阐发。 | ①外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 ②内因: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
中共 十四大 | 1992年 | ①确立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国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 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1993年 | 提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 落实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中共 十五大 | 1997年 | 确立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提出重要论断。 | / | 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
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何时 | 何事 | 为何 | 如何 | |
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 1977 年起 | ①1977年: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恢复高考制度。 | 时期废除高考制度,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 | 是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为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
②1978年:支持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结束初期,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 ||
③1981年: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的历史地位,完整、准确地维护思想。) | 是在新时期的一大历史贡献。 | |||
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 | 1978年起 | 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 / | 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 ①社会主义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②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 | 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国家也强盛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
③推动对外开放:刚刚复出就出访日本;1979年推动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末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大力支持和倡导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等。 | ①历史教训:闭关锁国导致停滞落后。 ②现实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