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近代中国转型与近代化艰难起步----战争后的中国
(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难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及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政治文明:两次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一、战争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国际):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重要原因(国内):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绿植养护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4.结束:1842年8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
(三)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商定关税)
危害:
1.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2.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3.东南沿海门户洞开 4.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知识扩展
《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望厦条约》: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利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黄埔条约》: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场,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1.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
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旧中国从1843年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1943年中国收回此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家长意见与建议简短3.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家用冷风机4.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5.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四)败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清无能
(五)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战争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国际):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国内:(1)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直接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二)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3.不久,冲突再起,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4.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三)结果
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58年 《天津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
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北京条约》(中英中法、中俄)
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华工出国
5.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四)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知识拓展
1.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伊犁条约》
2.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实际领土完整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权均已遭到破坏(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的国家,是相对于“独立国家”和“殖民地”而言的。
“半封建”:是指封建制度已遭瓦解破坏,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三、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4.理论创建:0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传统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二)兴起和发展
1.兴起的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1)初期①妇女更年期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度,同清廷对峙
(2)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近郊,孤军深入失败。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交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③天京突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天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三)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核心:解决土地问题
3.内容
(1)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
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
4.评价
(1)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总之,《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三)天京事变
1.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直接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2.经过:1856年秋,洪秀全和杨秀清为争夺军政大权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的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
3.性质: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4.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由进攻转向防御 ,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四)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干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1.提出: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1)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2)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3)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朗逸发动机文教:兴办学管,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3.评价
(1)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不同点 |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 |
经济形式 | 小农经济(落后性)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步)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经济基础 | 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 | 私有制(现实性) |
代表阶级 | 反映农民愿望 | 不能反映农民愿望 |
性 质 | 空想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 |
共同点 | ①都具有反封建性;②都是纲领性文件; ③都未能真正实施 | |
结论: ①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天》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从经济主张上看,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五)太平天国的后期防御和天京沦陷
1.1860年2月陈玉成和李秀成等攻破江南大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