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法_研究生考试-专业课
文献资料法
“文献”一词,狭义上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字材料。随着人们记录信息的手段和载体的多样化。“文献”被广义地解释为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事实材料,是过去存在的事实的保存形式。我们正是从广义上来谈文献资料法的。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资料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资料的查阅
在教育研究中想完成寻文献的任务,必须先了解教育文献究竟有哪些,知道到哪里去文献。
教育文献是以记载、反映教育活动、人物、事件和理论为内容的文献。按记载事实的符号形式为标准,教育文献可分为文字型、图像型与音像图像形两大复合类型。在上述每一种类型中,又可以根据物质载体的形式或形成文献的技术手段再分成若干类。
从文献创造者与文献反映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教育文献有第一手文献与第二手文献之别。第一手文献指由亲自经历事件的人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材料和各种原著。例如,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教育的人世间周楠结局
中国十大名牌床垫>科学实验作文
各种政策、规划、文件及各种统计资料;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节假日活动录像、录音与摄影;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日记、成绩册、试卷及其他作品;教育家的论文、著作手稿与首次发表这些著作的书、报、刊物等。这类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资料。第二手文献是从他人那里了解到情况的人撰写和制作的,或者是对第一手文献的剪辑、摘录、综述或介绍性的述评,如对先进学校的采访报告、某次教育活动录音或录像的剪辑、教育家教育著作的介绍与评述等。
文献还可以分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这是以文献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又有首次发表与转载之分。转载的文献有的是全文转载,也有的只是摘录式的转载。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还有索引文献和综合性文献。索引文献是对现有文献整理后的产物,其编制方式很多,常用的有按作者姓氏笔划、按书名或论文题目第一个字的笔划以及按内容涉及的专业与专题等三种分类;综合性文献是对前一段时期内发表的与某一专题有关文章的汇集或综述。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分为国家文件(如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省、市政府与教育有关的文件,内部参考等)、学校档案文献(如校内文件、各种会议记录、有关校内活动的录像、录音等)和私人文献(如个人的日记、相册、书信、自传、原著手稿等)。
上述各类教育文献是教育研究中可能涉及文献的主要方面。但教育研究中需
- 1 -
要的文献常常不止于此,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文献也是搜集、研究的对象。
研究者若希望迅速地到需要的文献,首先应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明白“搜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种期刊的特,国内教育图片、音像资料的种类和统计资料的类别,并知道可以从哪些地方得到这些文献。研究者还需要熟悉索引目录的分类,以便迅速地到自己需要文献的出处。
有时寻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几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章阅读,在阅读中了解与此有关的范围及从这些文章所列的参考资料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对象。一般地看,在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的篇目,是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献。采取“滚雪球”法还有一个好处,即可帮助发现众多文献中的“重点”文献。
非文字性的文献,可到有关音像馆或电台、电视台以及学校音、像资料保管室去寻。地方上各种博物馆或专门的教育博物馆,各类教育展览会,各地的地方志,都可能提供与教育研究有关的材料。一些未发表的文献,部分可从教育资料中心到,部分则要从文献所有者那里才能到。
寻文献,一般遵循着从宽到狭、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即研究者先把文献“搜索圈”划得比研究课题的范围略宽一些,通过粗略了解后,再逐渐缩小“搜索圈”,把精力集中到主要文献的研究上。
这种路线在有了课题方向,但尚未明确课题的情况下更多被采用。当课题被确定下来后,寻文献的指向性就更具体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从那些就近、容易到的材料着手,再根据研究的需要,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寻资料是一个过程。为了使整个过程进展得更有效,有必要把全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结束后,研究者把搜集到的文献作一些初步的整理,以提高下一阶段搜集文献的指向性和效率。此外,当代教育研究人员还应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情报检索系统的方法,可在具有这方面条件的情况下,快速查,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的积累
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是从双重意义上来探讨积累文献的。
在指向性明确的前提下,文献积累在内容上追求的目标是尽量充分全面。所谓充分,不是指文献越多越好,而是指对完成课题而言的充分,不然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利于课题完成的状况:或是积累文献不足,或是积累的文献虽多,但不切题。所谓全面,要求研究者不仅搜集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文献,还应注意搜集由不同人或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同一方面作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不仅搜集相同观点的文献,还应搜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文献。研究者在搜集积累文献时,尤其需要防止自己已有观点或假设对积累指向的影响,不要轻易否定或不自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材料。
在积累文献时,特别要注意第一手文献。这是最接近原事实的资料,而且能
- 2 -
较具体地反映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状态,故最富有说服力。尽管第一手文献也存在由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向,对事实未作出正确描述或评价的可能,但与第二手文献相比,出现这种可能的概率要小。当然,不能因此而否认搜集积累第二手文献的必要。有时搜集不到第一手文献,就只能靠第二手文献。一些质量较高的综述或评析性的第二手文献,能帮助研究者更快地接近研究主题,得到一些观点上的启发。不管是第一手还是第二手文献,研究者在与它们接触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对各种新鲜事实、观点、见解的敏感性,又要善于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有根据的判断。此外,在积累的文献中,还应有背景性和旁证性的文献,这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然而它们却是构成对事物主体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搜集积累文献,不只是在有了具体的研究任务以后才需要做,对于每个科研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只要明确了自己研究的大范围和主攻方向,就需要随时搜集手头经常接触的资料,特别是那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文献。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应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积累文献可以把文献完整地保存下来,也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记、笔记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
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卡片常用的三种形式有:
(1)目录卡。每张目录上记载一份文献的名称、作者姓名、文献出处、公开发表或出版或成文的时间及文献共有几页。如有需要,研究者也可记下自己对这一文献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感兴趣,以备查用。
上述目录卡上应写的内容是其他两类卡片制作时都必须写明的内容。
(2)内容提要卡。在目录卡的基础上,加上卡片编制者自编的,或抄来的该文献的内容提要,就成了内容提要卡。
(3)文摘卡。先写上目录卡的内容,然后摘录研究者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一段文字的全文,并标明该段文字在文献中的页码,这就构成文摘卡。
文摘卡摘录时要注意一段文字的完整性。如果要省略掉一部分,须用省略号标明。每张卡片只摘录一段文字,这样有利于查和卡片的分类。
无论哪一种卡片,制作完成后,制作者应立即复查一遍,看是否有漏字、漏行或抄错了字,特别要核对一下标点符号。
也许有人要问,如果有了复制文献全文的手段,或买到了书、报刊,是否还有必要做卡片?在这种情况下再做卡片是否浪费时间?这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制作卡片这一方法的特殊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制作卡片至少有下列几个好处:一是卡片只摘录了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卡片里的文字尽管是与文献中相应部分完全相同的,但在意义上却有不同;它不但反映了文献的内容,也反映了制作者思想中的兴奋点,有利于研究者分析研究课题与文献之间的关系。三是卡片可以从不同的文献中摘录,又可按不同的专题进行编排;如果分类标准变化,完全可以重新编排,便于整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已经占有文献全文的研究者来说,做卡片并非完全没有必要。
写读书摘记与读书笔记是积累文献,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作研究过程文献的方法。因为在读书摘记和笔记中渗透了更多的制作者的思维活动,它有时是第二
- 3 -
手文献的构成部分,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有时又是新的第一手文献的创造过程。
读书摘记以摘记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为任务。因不受篇幅限制,它比卡片式的内容提要要详细得多。研究者在读到一些较有价值的文献,或者读到一些主要观点和总体结构上很有启发的资料时,就可采用读书摘记的方式,把其主要观点和结构的框架摘记下来。摘记可以加评语,也可以不加评语。如果加评语,注意把摘记内容部分与评语部分区别开来,总的来说,摘记的重点在“摘”,不在“评”。
与摘记不同,读书笔记的重点在“评”。评论的方式有总评、分章节评和重点选评。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即能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读书笔记,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成果,如列宁的(哲学笔记)。读书笔记的积累价值不仅是抽出并逐渐积累了文献中对研究者来说具有价值的部分,而且积累了研究者自己对文献的评价和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这后一种积累是更为重要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积累,它对研究的继续进行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在积累文献时,要树立积极的积累观念;为了创造而积累,用创造的态度去积累,注意积累自己的创见。任何一个出的研究者都不能仅去利用资料室、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而要着力于通过个人创造性的劳动,积累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也重视私人文献的积累。
英语六级考试技巧
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
专插本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就是将材料分类。分类首先要立项目,然后才能把材料归入各个项目中。立项目的根据一是研究的目的,二是材料所包含的共同因素。立项的这两个根据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去收集材料的,那么收集上来的材料所具有的共性就应当符合研究目的,但是在实际中,二者往往有差距。所以,我们在立项目的时候先根据材料所具有的共性,然后再看看是否符合研究目的。这种与收集材料的方向相逆的立项法,不仅可以将上述两个根据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检查收集的材料有没有不足或多余的部分,可以检查研究的目的是否有欠缺,以利于弥补和修正。
文献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研究者对自己掌握的文献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通过这样的加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科学认识。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任苏民同志1994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该文中作者通过查寻、搜集、分析研究叶圣陶先生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关于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实践性、德育的整体性、德育的师表性的大量资料,这样就为我们从叶圣陶的德育思想中到了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些最关键的问题和规律,可供我们教育工作者今天乃至今后好好研究与借鉴。
在分析与综合时,研究者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严防研究者的主观彩影响分析综合的结论。特别是在研究历史性文献时,研究者要格外注意,不要使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文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严重地影响对历史的认识;二是不要以“古为今用”为名,用现成的结论去剪裁史料。一定要树立起从史料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观点或结论出发的观念。否则,在分析综合文献的过程中,就有可能犯非科学的错误。
- 4 -
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要了解学生,就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听课,就要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表现……这些都属于日常观察,日常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的现象的自发的、随机
的感知,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也不要求作严格的、系统的记录,但它是获取外界信息、正常地生活和土作所不可缺少的活动。正由于日常观察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主观随意性和偶然性较大,所以这些观察往往缺乏系统性,由此得到的信息不便于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
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教育观察法则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作为教育研究方法的教育观察法与日常观察有质的区别。不过,日常观察并非没有价值。在教育研究中许多正式研究的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形成都离不开日常观察。比如:“年轻活泼的班主任所带的学生往往思路开阔”、“在小学阶段女学生的成绩一般比男学生要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多动手动脑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等日常观察中形成的看法都可以成为正式研究的问题;另外,对教育对象和很多教育现象的认识,也需要以大量的日常观察作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常规工作和教育研究的科学水平,就应该重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日常观察的作用,并逐步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提高观察的科学水平。
教育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教育观察法因其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内容、观察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根据教育观察的环境是在自然状态还是在人工控制状态,可将教育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所要求的环境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事件自然发生、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的观察。其根本特点是:它不仅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要求观察者精确地观测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而且要求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进行控制,并观察这种控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设备,可将教育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2016奥运会男篮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通过观察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直接、具体而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观察者的主动性强,能根据观察目的及时调整观察内容,从而及时抓住许多重要的细节,包括被观察者
- 5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