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一谈到哲学,你可能就会感到高深莫测;但是一谈到智慧,你就会很感兴趣。殊不知,哲学就是“爱智慧”的学说。人们常说,学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而又有智慧。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也可能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了。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智慧。事实上,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缺少智慧,因而去追求智慧的学说。
二、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哲学追求“真、善、美”。真就是真理,是就客观判断而言的。善就是道德,是就价值判断而言的。美就是境界,是就感观判断而言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说过一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真理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比如西方哲学有真理,中国哲学也有真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性。那哪个真理更真,他们之间有没有普遍性?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孔子讲“仁”,他并不是仅对着鲁国的人讲,也不是只对中国人讲,他是看到了人性的根本,所以是面向全世界的。中西哲学
的特殊性则是由于文化传统和起源的不同,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只有历史必然性和道德的必然性。
三、哲学的分类
按地域分为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等;
按广义和狭义分类。广义的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等;而狭义的哲学一般是专指过去哲学里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亦称第一哲学(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纯粹哲学。
四、哲学的特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了哲学的特点。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极端概括性和极端抽象性。
五、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哲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论题。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本体论思维侧重于探究世界的最终构成成分,试图寻求宇宙的本源和某种形而上学本体,即传统的客观理性;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轴心主体性形而上学以主客、心物、思有二元对立为出发点,以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强调主体的理性能力,以人的认知为中心,为自然立法。这是一种主观理性、是一种意识哲学;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在现代又受到了来自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以及解释学等哲学力量的冲击,这就是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语言哲学转向”。
1.西方哲学的发展
1)古希腊哲学
A:苏格拉底
助产术:哲学的工作是让他人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真理
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B:柏拉图
分离学说:在客观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理念论:知识的确定对象就是理念,是先验的。
回忆说:认知的过程就是回忆,是死亡练习,要摆脱身体对灵魂的束缚。
C: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物的形式和形态。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是者”,包含了本原、存在、本质等多重概念,使哲学有了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
人是理性的动物: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类灵魂。但只有人类灵魂才有理性思维的特殊功能。
不动的推动者: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是永恒变化的,但运动所需要的外界最终动力必须依赖于一个“不动的推动者”,即上帝。
认识的过程:首先,感觉接受可感形式,可感形式同时包含了可知形式,其次,想像对个别的可感形式加以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感形式想像为一个印象,最后理智作用于想像的印象,把可知形式从可感形式中完全抽象出来,产生出理性的概念。
高三家长会发言稿 2)西欧近代哲学
A:笛卡儿:近代哲学的创始人。
哲学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清除自身的一切偏见。第二项任务就是要防止这些怀疑导致怀疑论。“我思故我在”是怀疑的终结,也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上帝存在”也是一个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上帝是个完满的概念,人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完满的概念,因此上帝存在。从上帝这个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天赋观念(上帝)是真理的来源。柳州名人
心物二元论:人是物质和心灵的组合。人的心灵和实体都不依赖它物而存在,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互作用。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
如何做家常版葱烧海参 B:康德:
先天综合判断: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同时,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这种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被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即“人为自然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自由、善良意志、绝对命令(善良意志的自律)、道德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我心灵中不断引起景仰和敬畏。”
C:黑格尔:
真理是全体:真理是没有前提的,它应当包含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思想。
否定辩证法:正、反、合;
绝对精神:实体和主体的统一,统一了笛卡儿的实体和康德的主体观念,相当于中国哲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的“道”。绝对精神的辨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绝对精神在个人意识内的表现是认识论,绝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就是自然哲学,在人类精神各个领域的显现分别构成了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
名言:“存在必定合理,合理必定存在"
3)现代西方哲学
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对中国的现实思潮影响巨大、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新流派。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基础主义、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哲学思维。
语言学转向是现代哲学最大的特点,指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其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哲学由
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标志着哲学主题的变化和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近代哲学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让位于意义辨析、语言表达的分析以及言语行为。这一转变的正面结果是使哲学变成一种关于命题意义的逻辑分析活动,而不再具有传统哲学认为的科学世界观的性质。它的反面结果在于彻底摈弃了传统哲学问题,不是通过指出它们的错误,而是通过逻辑分析表明这些问题是以违反逻辑句法的方式提出的无意义的假问题。这样,真正的哲学问题就不是如何使认识成为可能的问题,而应是如何使语言表达成为有意义的问题。哲学家们也不再关心如何概念符合认识模式,而是关心如何使哲学语言不违反逻辑句法或遵守日常用法。
在语言问题上,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的结构主义和解释学与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的分析哲学有所不同,这些学派比分析哲学更注重语言分析,它们不只是分析语言,而且把一切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甚至自然现象,都当作一种代码或符号系统,或者当作一个文本加以分析和解释。
例如,法国结构主义者C.勒维-斯特劳就把神话和亲属关系看作具有象语言一般的结构。按照他的分析,神话并不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而是努力解决人的生存和社会组织问题的尝试。他把语言和通讯作为哲学的关键概念,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
能力。解释学专门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语言、社会制度等本质上有意向的现象,它把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和一条法律等等,都看作是具有语言的性质,并需加以解释的文本。
跨年留言 至此,西方哲学的发展就完成了由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三个发展阶段。至于今后西方哲学的发展,我自己的判断是和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2.中国哲学的发展
dnf附魔宝珠大全 周公制定的礼很多,但主要成分是亲亲和尊尊两系。亲亲是就家庭骨肉的关系说。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是谓五世或五服。尊尊是就社会秩序说的。王、侯、伯、子、男,这属于政权一系,是可以世袭的;王、公、卿、大夫、士,属于治权,是不能世袭的。顺着亲亲和尊尊下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天降也,非地出也”,皆本于人性、本于人情。
中国哲学各派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对“周文”的不同态度。
1)儒家: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
孔子对周文是肯定的态度,认为礼总是需要的。但要使周文这套礼乐成为有效的,首先就要使他生命化。所以孔子提出“仁”。人如果不“仁”,制礼乐何用。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是儒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做了一个反省,反省的结果就是仁。仁就是儒家所有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源泉,有了仁这个源泉,人的生命就确立了方向。所以说“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
孔子讲仁不象西方哲学一样把它当作一个概念来下定义。比如,宰予说父母死了为什么要三年丧呢?短一点行不行?这个行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没有逻辑可以证明。这是良心的问题,良心有没有感觉的问题。所以孔子就问:“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宰予说:“安。”孔子说:“安则为之。”安说明你没有感觉、麻木。麻木就是物,不是人。那就无所谓一年还是三年了。所以孔子说:“予之不仁”。反之,如果你不安,那仁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中国哲学,是通过生命的感觉来讲的。
孟子讲义和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就是因为孟子从实践中发现,单是“仁”还无法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所以他提出了“仁”与“义”两个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儒家的一个重大突破,孟子之所以被称为亚圣就是这个原因。
宋明理学讲“理”:"存天理,灭人欲"。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也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2)道家:察事变莫过于道。”
否定周文,但不是采用功利主义。道家思想背后有一个基本的洞见,就是自由自在。所以把周文看成虚文,看成形式主义,要抛弃掉(绝贤去智、绝仁去义)。所以他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的自由自在不是放肆,不是现在这个世界所表现的这种自由。它是一种高级的修养,所以讲逍遥、齐物、无待。庄子讲“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中国之民对礼义讲的头头是道,但对人心却不了解。这里的人心不是儒家的道德心,而是人的心境的自由自在。庄子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是绝不自由的,心灵没有解放,不能自由自在。因而有人说,道家是超于人文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