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比那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
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
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什么是空气污染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助产术 (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摘一颗苹果 等你从门前经过柏拉图
“四线段”的比喻: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论述题)
1、柏拉图用“线喻”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这种区分,由于意见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状态,所以意见与知识的比例是1:2。再将这一条线按照1:2的比例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物件,第二部分是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藉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为意见,后两者为知识。
2、线段的最右方是本原,整个线段中,后一对象是前一对象
的假设,而本原没有假设。
3、四线段的比例反映了事物以及与之对应的认识的
真实性程度,勾勒了世界认识的等级图式。
4、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如诗和艺术作品;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信念是真判断,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是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哲学知识,用辩证法得来,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即是善。
太阳的比喻
1、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太阳是善的儿子。可感领域中最崇高、伟大的是太阳,可知领域中则是善。
2、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而善则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对应的对象。
3、在认识对象方面,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善则决定可知对象的所在,善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
4、善是安排、规定可知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
5、善本身不是存在,而是在尊严和力量上超越存在。
洞穴的比喻
1、影像——被固定的囚徒——矮墙(被举起的雕像)——沿墙走的人——火——洞口
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
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线段喻中的影像和自然物;
被锁的囚徒和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幻想和信念;
洞内的火:太阳;洞外的太阳:善;
洞外的人所见的为理念,观看的是知识;看太阳的渐进的过程比喻辩证法,最终达到善。
2、为了解放同胞,走出洞穴的人回到洞穴,但最终失败,因光明不能适应黑暗。
3、这个故事比喻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虽然其兴趣在于可知的理念,追求善,但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而参与政治,为公众谋求幸福,而其途径则是启蒙教育。
理念论买二手车注意事项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永恒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
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
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分有和模仿
1、在“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中,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摹仿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2、 (1)“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分有”的结果是使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
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济南购物3、“摹仿”: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灵魂的三重区分 (论述题)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木炭粉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头部
激情——勇敢——胸部
欲望——节制——腹部
灵魂回忆说 (论述题)
1、灵魂在未跌落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但是,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灵魂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的知识,成了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会议期曾经见过的理念,而学习就是回忆。
完结动漫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
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
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
,回忆是“死亡练习”。净化肉体才能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死亡。
4、回忆说的主要作用:(1)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2)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3)论证了灵魂不朽。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