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办信用卡需要什么条件摹仿: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植根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和信念。在早期希腊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是要通过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摹仿、进而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以求灵魂在瞬间摆脱肉体的束缚。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是将人类心灵对应于宇宙的结构和秩序,如果说艺术最终摹仿着宇宙中的数字关系,其直接摹仿的对象也只是与之相应的心灵。至德谟克里特,摹仿的对象被重新解释为自然或者外物。但是柏拉图在自己的著述中绝口不提德谟克里特,却强调摹仿的终极对象在于理念的世界。
2.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3.灵魂音乐:人类心灵也体现着宇宙的和谐,也同样存在着以数字关系为基础的感应能力。这样,人所创造的艺术,应当是摹仿着宇宙的和谐,应当是对宇宙秩序的呼应和共鸣。
7.对立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深化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认为和谐是由对立面相结合而成的;而赫拉克利特所谓的和谐是强调斗争。例如: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谐……”。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对立产生和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既成为古希腊和谐说的基础,又暗示出一条通向相对主义的思路。
4.逻各斯:欧洲古代哲学术语。希腊文的音译,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规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它引入哲学,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性。斯多葛学派借以解释自然运动的秩序,并赋予它宇宙理性命运的意义。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认为逻各斯是神的理性。基督教宣传逻各斯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或真理等。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是指概念、理性、绝对精神。
5.人的自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像是人的自然之说,其后继者还谈到艺术通过摹仿自然而实现其职责等等。以致到德谟克利特那里,成为实现了向摹仿自然的转化。
6摹仿自然: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无论实用技术还是美的艺术,都是摹仿自然现象的社会实
践活动,是在赫拉克利特以人的自然界说艺术的基础上,更直接地使最新好听的英文歌曲摹仿转向追随自然的意义。德谟克利特在西方文论史上的意义之一,在于他标志着摹仿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从他之后,西方人所讨论的摹仿才越来越多地以自然为对象。
7.美的相对性:赫拉克利特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相对美的问题,实际上是强调主体决定标准最美丽的猴子和人类相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8.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实质上说的是(审美主体)是万物的尺度,美的尺度,各从其类的相对性,亦即主体的相对性,从而只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后世西方关于美感甚至文本接受的分析具有巨大影响。
9.艺术幻觉:智者学派的一个代表高尔吉亚,是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艺术幻觉问题的人。他的艺术幻觉来自他的三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二、即使有事物存在也是不可认识的。三、即使有事物可以认识的事物也是不可传达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艺术只能被认为是制造幻觉甚至欺骗。不过,高尔吉亚并不是要通过幻觉欺骗来否定艺术,恰好相反,艺术的价值就在这里:借助传奇和情感,悲剧制造一种欺骗,
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诚实,受骗者比不受骗者更聪明。
10.普遍性:苏格拉底的出发点,就是确认一种被智者学派所排斥的普遍性。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苏格拉底的主要贡献普遍性的问题对于、乃至一般人类价值的讨论,都是非常重要的。
11.招行异地取款手续费善本身: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他认为人类不必为了认识自身而去研究宇宙天体,对世界原因的真正探究并不在于到某一种物质本身,而在于发现主宰万物、使世界井然有序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张瑞希整容前后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如他所说,只能看见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
思考题: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与宇宙与《老子》、《易经》的相似论说,区别何在?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是寓于实体的,其中最根本的思路是万物生于有。《老子》、
《易经》中,从回溯到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其中的独特逻辑在于有无相生
寓于实体的与西方渐进认识有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比较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非物质的则可能与中国式的终极体悟有关,由此通向了的神合。
2.人是万物的尺度能否被理解为对主体力量的肯定?
普罗塔哥拉斯提出这个命题,是相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价值、制度和信仰都是约定俗成,都是相对的,也不例外。实质上说的是(审美主体)是万物的尺度,美的尺度,各从其类。而苏格拉底对普遍性的追寻的其中一面,就是在种种可变的解释背后可能存在的确定性。
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如果指具体的单个审美主体,以其作为尺度,蕴含了解释的多样性,但势必会引起相对主义;如果是作为人类的概称,则具有人本主义的信念,是对主体力量的肯定。
3. Catharsis 究竟应该理解为净化还是宣泄
从词源上看,Catharsis具有较多的宣泄之意,比如与其词根Cathartic,就是指通便用的泻药。katharisis,音译卡塔西斯。对于这个词有四种主要说法:
一是医学或病理学上的宣泄说,通过煤气灶打不着火怎么办“顺势疗法,即以毒攻毒的方法,把怜悯和恐惧的情感宣泄出去。
二是宗教上的净化说,把人们灵魂中的肮脏积淀排除出去,净化人的心灵,使精神得以升华。
三是伦理学上的陶冶说,即深挖katharisis的伦理内涵,把它作为提高人们道德观念的手段,对人起到教育作用。
四是生理心理学上的快感说,即通过外感活动达到一种自我享受,因为观众毕竟置身悲剧局外,无虞危险。
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朱光潜的解释,他把“katharisis”译为净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它
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另一种解释是罗念生先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所谓“katharisis”是指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观众的太强或太弱的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而不是把怜悯与恐惧之情加以宣泄或净化。他解释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太强或太弱。他并且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弱的人看悲剧演出的时候,也能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这两种人看悲剧演出,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在这个习惯里形成适当强度的情感。这就是悲剧的katharisis作用。
二、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期
1.功利: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讨论过程中的一环得出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美即有益的结论。
2.恰当: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讨论过程中的一环得出美是恰当的结论。
3.分有:柏拉图谈到:理念派生万物的途径有两种,即分有和摹仿。假如在美之外还有其他美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就只能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自身分有是指
对象获得理念的状态,摹仿是指对象获得理念的过程。
3.感伤癖与哀怜癖: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是用悲哀的剧情来打动人们的感伤癖,而观众又是用别人的痛苦取乐,培养自己的哀怜癖
4.怜悯和恐惧:看到某种毁灭性的或者痛苦的灾祸降临在一位不应遭难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痛苦情感是怜悯;看到足以招致毁灭的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所产生的就是恐惧。二者区分在于:怜悯的对象是我们所认识的人,但又不是密切相关的人;如果与我们的关系极为密切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就无所谓怜悯只能产生恐惧。
5.借鉴:是罗马古典主义三原则之一,尊崇古典和仿效借鉴古希腊典籍。贺拉斯提出:请你日日夜夜揣摩希腊典籍。
6寓教于乐: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是《诗艺·诗人》篇最突出的内容。他主张文艺应使教益和娱乐相结合,寓教益于娱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他明确提出: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诗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但是唯有寓教于乐的诗人才博得人人称可,既予读者以快感,又使他获益良多;这样的作品可以使书商腰囊饱和,使作者扬名海外,流芳后世不湮没
思考题
1.柏拉图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究竟有何区别?
柏拉图著作中表示理念的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eidos是作为超越具体可感物的存在,是衍生在对象世界的原型,是一种存在的抽象。他将理念悬设在不稳定的对象世界之外,从而使理念具有一般意义上普遍所不能包含的意义。
如果说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思想基础,那么亚里士多德一切论说的出发点就是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以物质还是理念为依托,人们其实都是要寻一种感性世界得以生成和存在的条件。他把四因归纳为质料形式两部分,而客观可感的世界是质料形式的结合。因为质料蕴含着潜能,所以自然造物的过程实质上是促使一切质料充分实现其潜能。艺术家的创造与自然的过程存在着同构的特点。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普遍一般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就在感性的个别之中,就在于艺术的创造,是从个别的对象归纳而来的。
2..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西方悲剧的整体观念有何联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在中世纪恰好与神学家的上帝惩罚的悲剧相应和,惩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要为自己的罪过负责,要为悲剧负责。同一条思路上的黑格尔,则一方面惩罚者同样成为某种普遍力量片面正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则不再为悲剧主人公留下任何推卸责任的余地。在这一演变中,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是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