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始根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构造,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别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根底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别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根底。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抗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无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开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9、"四假象〞说:培根把科学开展的障碍比喻为"假象〞。其中"种族假象〞指人性的缺陷;"洞穴假象〞是个体差异造成的缺陷;"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剧场假象〞指各种哲学体系
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10、三表法:培根指出,归纳法开场于收集完全充足的材料,然后再整理材料,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最后,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11、心物二元论:由笛卡儿最早正式提出的哲学命题。笛卡儿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心物二元论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开展,但却难以解释人的行为,它留下了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绵延不绝的哲学争论。
12、公意:由卢梭提出。公意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局部。"公意〞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公意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它是在扣除众意中相异局部之后所剩下的一样局部。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永远是公正的,不会犯错误。13、先天综合判断:最早由康德提出。指谓词不是从主词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词联结着的判断,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表现出康德哲学力图抑制唯理论和经历论的片面性的调和倾向。
14、知识学:知识学是费希特从绝对唯心论的角度,对康德的先验哲学和近代认识论所做的一种特殊
总结。表示自己的理论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哲学。特点有: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知识学关心的是事实的根据和知识的合法性。任务是考察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15、先验幻相:先验理念本身不是幻相,但它们却很自然地被当做幻相来使用。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并做出一些判断就不可防止地产生先验幻相。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早期希腊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1〕伊奥尼亚派: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根底。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始基〞的概念和无定形说,他将"无定〞作为本原。
危机行动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因为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本原说,认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与万物相互转化。
〔2〕毕达哥拉斯派:提出数本原说,因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且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根本单元。
〔3〕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从神学角度提出"一〞的概念,认为神是唯一、不变的本原。巴门尼德,规定了"是者〞有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的性质。
〔4〕元素派: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即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四根的分合生成万物。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种子说,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5〕原子论:以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以"充实〞和"虚空〞为解释世界的原则,两者都是本原,最小单元是原子。
3、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
巴门尼德把"是者〞〔即存在〕作为真理的对象,他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1〕不生不灭。存在者不可能被生成,否则就事先存在一个存在者;存在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它全部是现在,并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2〕连续性。存在者是"连续的一〞,不可分割并且存在的各个局部都是完全一样的。〔3〕完满性。是者是不动的一,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4、简述芝诺否认运动的论证。
芝诺否认运动的悖论有四个:〔1〕、"二分法〞:运动着的事物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先要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处之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分割,乃至无穷,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令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再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永远也赶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3〕、"飞矢不动〞: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设B、C两系列运动速度一样,A、B、C三系列的每一局部大小一样;则,B4到达A4的时间与C1到达A1的时间相等,但B系列的运动时间是C系列的一半,两者应该相等却有差异。
5、简述"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内涵。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提出的。
(1)将"人〞理解为人类:这一观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他将这句话理解为:"事物的样子,就是人类感受到的样子。〞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
(2)将"人〞理解为个人:这一观点以柏拉图为代表,他认为事物的样子是针对个人而言
的,每一个人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这是一种唯我主义、相对主义观点。
(3)另外,对于"尺度〞也有"欲望〞、"感觉〞、"理性〞三种不同理解,不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将"尺度〞理解为感觉。
6、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四个环节。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话者发现真理、接近真理的方法,分反讥、归纳、诱导、定义四个步骤。
反讥:苏格拉底先以探求的姿态向"产妇〞求教问题,当他说出他自认为对的见解后,苏格拉底即从中寻破绽,揭露其理论中的矛盾,迫使对方重新思考自己以前的知识,积极思考以求解答。
归纳:通过屡次的提问、答复、反讥、再提问,使对方发现自己的混乱,否认原有认识,感到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正如产妇临产前的阵痛。
诱导:并不说出正确答案,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正如助产士本身并不生育,而是帮助产妇生育。
万事通侦探社>西米的正确煮法
定义:当所有个别的、特殊的都被排除,对方也就探索到了普遍的、最本质的真理,这是从其内心中发现的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出新的生命。
7、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的原因的学说。为了知道事物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方面的问题:〔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会开场或停顿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运动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比方:雕塑活动的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完成。
10、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证明上帝的存在。安瑟尔谟认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一切人心中都有"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否则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加伟大。因此,*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既存在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成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所以有了这一推理:因为:上
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
1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必须从经历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
他提出了"五路〞,即:1、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另一事物的推动,而最终推动者就是上帝;2、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而上帝就是终极的动力因;3、事物是可能存在的,必须有一个必然存在,否则*一时刻一切事物可能都不存在,而上帝就是这个自身具有必然性并能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的必然存在;4、每个事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完善性,或多或少是相对于一个最高完善性而言的,而具有最高完善性的就是上帝;5、任何自然物都朝向一个目的活动,这个目的是预谋的,而这个预谋者就是上帝。
1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围绕"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两大主题,开展出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大哲学思想。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文主义者推崇人的价值,贬低神的价值,他们认为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他们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以"人的尊严和崇高〞
为题,歌颂人的价值;他们反对中世纪干涩的语言,提倡古罗马优雅的拉丁文,提倡雄辩、修辞的语言;他们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提倡人追求德性;他们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提倡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个人灵魂是世界灵魂的个体化。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了被冷落的文化,并使道德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使人们追求把生活和自身变为一件艺术品。
〔2〕自然哲学:人文主义艺术家对自然科学没有奉献,但却使人关注自然,并从神学眼光以外的角度面对自然界。阿尔伯蒂等以数学阐释自然的和谐,用和谐的数学比例的自然类比上帝;康帕内拉等综合物活论、生机论、泛神论,将自然化作生机勃勃的运动实体,将自然与神连成一体,从而将对神的研究引导到对自然的研究;奇异科学否认权威意识、书本知识,重视经历观察,重视实验的方法。这一切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展,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根底,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13、简述唯理论、经历论的含义及代表人物。
〔1〕笛卡儿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把心灵实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识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根底,这些认识论的观点被称为唯理论。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因此,唯理论者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唯理论者认为,只有依靠理性进展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依靠感觉经历得来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西方近代唯理论的开创者为法国的笛卡儿,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2〕经历论又称经历主义,认为感性经历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经历论者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因此提倡实验和观察,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与经历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经历论片面强调经历的重要性,无视理性的重要性。经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贝克莱、休谟。
14、简述笛卡儿的方法论原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儿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第一,绝不承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说明分析的必要性,分析的目的是到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局部,直到可以圆满解决为止。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细致到可以满意解决为止;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的对象开场慢慢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到达完全的真理。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历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玉树地震15、简述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原理。
即"我思故我在〞。疑心是一种纯粹的意识运动,没有客体,但需要有主体,而这主体是"我〞,"我〞并非人的肉体,而是"自我〞,是"心灵〞。笛卡尔认为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而"自我〞的属性既是疑心,"我〞可以意识到我在疑心,由此确定"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这是绝对可
靠地真理,是普遍疑心所不能疑心的,所以笛卡尔将之作为他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我思〞和"我在〞中的"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与"我在〞之间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16、卢梭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学说及其辩证法思想。
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自然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三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但私有制的出现打破了平等,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政权,但合法的权力
变成了专制,出现财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当这种不平等开展到极致,人民便以暴力推翻暴君,而后通过平等的新社会契约建立新的社会平等,这次契约的权力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而公意又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既抽象又具体,它的化身是保障平等和自由权的政体;它既一般又个别,它的个体形式是个人的合法权利,人人都既是自由的主体又是他人自由的受体;它即是自由的又是服从的,唯有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17、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羽球规则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危机是因为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缺乏科学性,由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数学和物理学的革命,是因为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康德借鉴数学和物理学革命的成功经历,认为人的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独立于外在对象的,外在对象被他们规定。这一转变引起了方法论甚至世界观的转变,正如"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所以康德将之称为"哥白尼革命〞。
18、费希特哲学的根本原则。
1、"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是基于自我反省的认识。在认识之前,假定有一个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于是设定自我。自我在设定自我时,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它是一种直觉,没有限制。
2、"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对待,必然产生一种对象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非我〞是"自我〞建立起来的,是自我能动的创造物。
3、"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都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相互限制,相互决定。
这三个阶段是辩证开展的,自我在不断创造非我时不断丰富自己,自我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的认识过程,自我不断丰富着对非我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认识也丰富了。
19、存在即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中的主语"存在〞的意思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贝克莱说,精神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所以这句话里的"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所有事物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做观念,观念存在于精神之内。
经历论者有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贝克莱从经历论的前提出发,把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符合逻辑地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三、论述题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概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和"神学〞。
1、对理念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别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他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别离学说
2、形而上学的对象。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是者〞。他说:"有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这一门科学就是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他明确地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是者〞
3、系词"是〞的逻辑功能。a判断的联结词;b指称主词自身;c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
4、"是者〞的实体意义。a实体与属性。"是者〞所表示的意义都与"实体〞相关b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
5、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是逻辑矛盾。
6、具体实体。实体是内在的形式,形式和质料在一起是所谓具体实体的来源。具体实体指现实意义上的实体。电脑开不了机
7、神学。"神〞是为了解释可感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