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抗美援朝”岁月
巴金的“抗美援朝”岁月
抗美援朝期间,著名文学家巴金曾两度亲赴朝鲜前线,风尘仆仆体验和采写那火热的战斗生活。这段经历对他后半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非同一般的前后两次共约1年的时间里,巴金一行人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会见采访了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钢铁战士”张渭良等英雄人物,记录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那些时日,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血与火的战争场面,强烈地震撼着巴金的心,他写下了多篇激情如火的通讯报道。他在朝期间和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曾经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他还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一批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
召开新战士座谈会,听从安排走访某高地,应急做翻译派上了用场
海绵宝宝歌词
1952年6月的一个上午,第63军军长傅崇碧直接打电话给566团政委展化南:“国内派来几位文人,要到你团体验生活,你要保证绝对安全。”隔了约两个小时左右,蔡长元师长又打电话告知――“总政派来3位作家,要到你团驻地,你要保证安全。”展化南命令立即从1营腾出一个班的囤兵洞,内有土炕,来了桌子、煤油灯,等待他们的到来。当天下午2时左右巴金等人来到驻地,展化南亲自接待了他们,进行了简短的谈话,安排下休息。
巴金等人到来前,已有以汪必成司令员为首的华东、中南军政干部参观团,21位师以上干部来到该团阵地。
空降军15军也派来了一名团长、一名政委,到该团体验生活。还有著名作家魏巍、剧作家胡可、陆刊,也住在该团阵地。
为什么这些人会到此团阵地来呢?这主要与该团阵地的特殊性有关:一是防御阵地紧靠开城板门店谈判会场,对保障谈判正常进行,有着直接的重要意义。二是比较安全,因其是中立区,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三是阵地构筑好。连队有七防: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坑道内有储水池、厕所、仓库、洗澡堂、弹药库、粮食库、救护所、观测所、指挥所,可谓是一应俱全。四是当时出现了两个比较突出的典型:一个是一等功臣姚显儒(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排雷英雄,他的排雷经验已载入抗美援朝战争史册,第19兵团给他记一等功,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起雷英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胡可、陆刊为其写了剧本,出了著作);二是123.9高地英雄班,事迹比较突出(123.9高地位于板门店以东5公里处,是第189师最突出的阵地,我军控制后,对敌白鹤山主阵地构成威胁)。
巴金来后,展化南约在下午见面并将其带至1营驻地(1营在150高地,板门店东北侧)。巴金谦逊地自我介绍道:“我是巴金,今年49岁。”作曲家王莘和河南省文联主席李蕤也相继作了自我介绍。展化南同巴金等几位在一起谈话,并叫了1营教导员、营长来。展化南交待营长、教导员在洞口设个门岗,嘱咐巴金等人平常不要到外边去,如出去须有人带领。
住下的第3天,巴金即到1营教导员,要在1营召开一个新战士座谈会。座谈对象主要是5次战役下来以后补充的四川新兵。他首先作了自我介绍:“我是四川人,我们是老乡,今天开一个座谈会,内容主要是你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朝鲜战场?来了之后有什么感想?阵地生活习不习惯?”……座谈完毕他和每个战士都主动握了握手,对每个人都称作“老乡”,使战士们深受鼓舞。大家觉得名气这么大的作家一点架子都没有,如此平易近人,顿时倍感亲切。
后来巴金主动到展化南,要求到阵地上去,看看连队的野战工事。展化南说:“你不能去。”巴金问:“为什么汪必成司令员可以到阵地上转?而我却不能去?”展化南告诉他:“你和他不一样,因为他是军人。”当时展化南非常感动,作为一个知名的文人,在49岁知天命之年,却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来到最危险的朝鲜前线,收集宝贵的战地资料,不由得涌起敬佩之
情。巴金又提出要到123.9英雄班高地去看一看,展化南说:“今天不行。”巴金听后很不高兴。展化南向他解释:“等选好日期,我亲自带你去。”
巴金疑惑地问:“这还要选日期吗?”
展化南开玩笑道:“是啊!这也要选个黄道吉日。”
巴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有一日,天空乌云密布,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展化南知道时机到了。因
为以他个人多年从军的经验,在这种天气下,敌人一般不打炮,飞机不出动,相对安全些。遂到巴金一同前往高地。
1营驻地距离123.9高地2公里左右。在路上,展化南向巴金讲述了一些军事上的小知识,他很感兴趣。展化南还给他举了一个小例子:在牛鼻山防守时,战死过3个战士,衣服都被扯成布条,而身上没有任何伤痕,身体发软,展化南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耽美灵异小说
巴金略加思索地说:“既然这个洞是直的,飞机一轰炸,两头没有空气了,产生振动后,衣服自然会被扯成布条,而且没有外伤,应该是冲击伤。”展化南不禁由衷地佩服他的博学多才。
到了阵地,展化南向巴金介绍道:“这位是李满,特等功功臣,获‘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这位是张国、这位是左士才,他们是一等功功臣。英雄班一共11人,张国、左士才、张福荣立一等功,战士们亦都记功。”
巴金高兴地与大家交谈起来,并不时地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
1952年7月6日22时,美陆军1师7团1营(欠1个连),偷袭我8班阵地,敌人一次次的冲击都被8班的英雄们打垮,经3个多小时激战,至7日1时20分,敌遗尸遍野,仓皇溃逃,缴获重机3挺、轻机7挺。
我1、2营高地对面是美军1个连,经常散布烟雾破坏中立区,上级命令1营要歼灭该地之敌,攻占此阵
地。为了打好这次战斗,军首长亲自前来督战,“三长”(军长、师长、团长)聚集指挥所,展化南主动到1营指挥战斗。营长见展化南来到,亲自带领突击队,立即向敌人展开进攻。营长电话报告:敌人第一道防线已突破。展化南命令道:集中火力、兵力,猛攻敌人核心工事,将敌人全歼!结果敌人未被全歼,逃跑12人、俘虏4人。展化南见到军首长,按实情汇报。首长要求展化南今后要提高部队战术的灵活性。
从捉到的4名俘虏身上搜到其携带的信件,因不懂外语便拿到巴金等人处请教。3人中只有巴金懂外语,于是由巴金翻译,李蕤记录。展化南见信底有两道红印,有些不解,便问道:“为何外国人的印章只有两道印?”巴金说道:“那不是印章,是口红印。”展化南一细看,果真是两瓣红红的唇印,大家不由得哈哈大笑。
李蕤记录整理后发至《人民日报》,不久刊出,文章名为《四个美国鬼子的狼狈相》。
在7月下旬的时候,巴金等人要离开该团阵地。离别前,不知何时巴金等准备了两个精美的袖珍日记本,并分别写下:“团长张光友同志留念”、“政委展化南同志留念”。
在志愿军某团6连采写两个多月,体验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口炒面一口雪”之艰苦
手机开通黄钻>北京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巴金同创作组成员黄谷柳、白朗、逯斐、魏巍等被许多英雄事迹感动着。他们
的身影穿梭在弥漫的硝烟中。仅在志愿军某团6连就生活了两个多月,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生活。
这个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曾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副指导员赵先友在连长、指导员牺牲后,挺身而出指挥全连坚守阵地。美军在重型坦克掩护下冲上了6连阵地,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尽管数倍于他们的美国鬼子已经挺着刀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班长和小通讯员仍然拼命抵抗,直到打得弹尽粮绝,仍然没有一丝惧。他们一边射击,一边用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请求炮兵直接向6连阵地轰击。最后,赵先友大声喊道:“敌人已经上来了,还有20米、10米,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最后,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当团长回忆起这段惨烈的战斗经过时,巴金的眼前始终闪现着两位英雄的身影。
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看到、听到打胜仗的消息,都要写信告诉妻子萧珊,让她分享自己的喜悦:“离开连队的那天,前面打了一个小胜仗,敌人200人左右攻一个山头,被我军一个班打退了。敌人伤亡几十,我们伤亡3人,后来敌人报复,大炸我们前3天去看过的一个高山上的阵地,被打落两架飞机……”
敌机的轰炸和地面部队的进攻,常常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有一次去采访,由于敌机轰炸,汽车只能
关着灯晚上出发,在盘山公路会车时,避让不及,巴金他们的车翻入路旁的沟里,所幸人没伤着。车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等人只得冒雨跋涉前行。他和魏巍赶到连队后,连长拿出刚缴获的“吉士”香烟招待他们,又生火盆为他们烤衣服。
陈怀宝是河北省人,当兵20多年,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位多次立功的英雄。2005年闻知巴金去世的消息时,他取出珍藏多年的一张有巴金的照片端详着,声音哽咽,动情忆说起在朝鲜战场,巴金和他们连队生活的情景:“这张照片是我从朝鲜带回来的最珍贵的东西,跟了我好多年了,是我向摄影战士特意要的,当时他刚把照片冲洗出来。那是1952年,巴金、魏巍等一批作家作为赴朝慰问团的成员来到了朝鲜,我所在的65军通讯连是当时著名的‘爱民模范连’,所以巴金被分到了我们连队,这一住就是1个多月。我那时是2排5班的班长,那段时间,我有机会接近一直以来都很崇敬的作家巴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平易近人和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巴金来“爱民模范连”以前,军部就下了命令:巴金作为著名作家,应该按照首长的待遇来接待。按照当时的命令,连队专门为巴金开了个小灶,可第一天就被巴金给撤了,小灶做的饭他不吃,而是拿着饭盆来到食堂,和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饭。用巴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就是一名普通战士,看我们穿的军服不是一样的吗?应该把我和战士区别对待吗?”并开玩笑的对连长说:“你哪里是给我开小灶,分明就是对我的不公平的待遇嘛!这样子我是绝对不干的!”在大家的笑声中,巴金的小灶撤了,他和战士们一起吃起了大食堂。而且从那以后,巴金的衣食住行都是普通战士的待遇了。
很多战士都看过巴金的书,所以都对巴金有一种崇敬之情,当然也包括爱好写作的陈怀宝了,心里那个美无法用语言表达。那时候他刚25岁,巴金也就40多岁。陈怀宝为了见巴金一面,经常在巴金住的地方转来转去。每次看到巴金时,他心里就感觉特别紧张,赶紧立正、敬礼,“首长好”便脱口而出,而巴金总是和蔼地把他的手放下来说:“不要叫我首长,我只是你们的老大哥。”
巴金也以老大哥的姿态来对待战士。当时架设班3班长李奎,一米八的个头,长得五大三粗,还真像“李逵”。人们还在吃饭的时候,李奎三两下就吃完了要走,巴金叫住他:“小伙子,我的饭吃不完,给你一点吧。”没等李奎反应过来,巴金就把半碗饭拨到了李奎的碗里。自从那次起,巴金每次打完饭,就到李奎把饭分他一半,真像哥哥对弟弟一样。
李奎一直以来总想报答巴金,但苦于不到机会,后来一次巴金到前沿阵地去采访志愿军李奎军的英雄事迹,连长正好派李奎陪同巴金去采访,总算满足了李奎的愿望。
到前沿阵地要通过一条冰冷的沙河,水深没过了膝盖。当时已是10月下旬,初冬的水很凉,这时候李奎成了李逵,二话没说背起巴金过了河,哪管巴金的反抗呀!尽管巴金拒绝,但返程时他又把巴金背过了河。
“李奎,你真是我的好兄弟!”巴金感激地说。不善言辞的李奎道出了心里的话:“因为你是我的好大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巴金回到祖国后,用《巴金在65军爱民模范连里》记录
下他那段难忘的经历。
类似的感人经历还很多,巴金深切体会到了远离亲人的战斗情谊,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时刻激励着他。他与许多年轻的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日后能写出战争题材的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些日子里,巴金听到过许多战斗英雄的故事和报告。他到连队采访、组织座谈、个别访谈,也听部队首长和宣传干事们介绍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体验到战士们奋发勇敢的精神,与朝鲜老乡们和睦相处的爱心,他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年轻、朴实的战士。他还去看过开城运动会,参加过庆功联欢会,也常常观看政治部、文工队打篮球和排球以及战士们下棋、跳舞。他第一次感受到战地气氛竟是在如此严酷艰苦、生死搏斗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洋溢着热爱生命的乐观情趣。他过去曾说自己在抗战时“身经百炸”,是指经历过许多次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轰炸,看到过大火和死亡。但那是在后方,现在却是处在面对面搏斗的前线;那是在祖国的本土抗击日军的侵略,现在则是到邻国支援,面对号称“世界头等强国”的美军;那时他是平民,现在却是军队的一员。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山洞里,在烛光飘摇下,甚至在战壕里,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通讯,记述了志愿军的英雄业绩。他还在同样的烛光下,或是白天在洞口,坐在石头上,抓紧零星时间学习俄文,还学习朝文,抄写部队提供的材料、写日记、写家信、看书报。他常常得到部队上下指战员的细心照顾,使他这个平时最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感到盛情难却而又非常不安。于是,他尽量减少这样的关照。例如:下连队,开始时常由领导机关派人专
门陪同他下去,后来他干脆就坚决拒绝;领导机关常常送烟、白糖和奶粉等物品给他,他因为无法完全拒绝而借口感冒未愈,索性戒烟,这样才使自己稍微安心一些。
出国前,《文艺报》总编辑冯雪峰曾希望巴金以最快的速度给予稿件支持,巴金答应了这个要求。他写好文章,便通过新华社电台用电报发回国内。他先后撰写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朝鲜战地的夜》等34篇战地通讯、报告文学,在国内各大报刊上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灿烂篇章。譬如,同样写于朝鲜前线,发表在1952年《人民文学》6月号上的短文有《平壤,英雄的城市》。
巴金一行在朝鲜与战士们摸爬滚打了8个月,于1952年10月13日回国。临行前,有一位兵团政委对巴金说:“你不要忘记你是这个兵团的人啊!”这使巴金高兴而温暖,以后每当回想起这句话,他都会激动不已。当他重新跨过鸭绿江回国时,掉头回望朝鲜,他一时感慨万千。
主动要求再度赴朝,采访时常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向英雄学习,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1953年7月27日,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为进一步补充素材,巴金再一次主动要求入朝,连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也无心参加,就挥手告别了刚刚团聚9个月的家人,匆匆搭乘军邮车赶到志愿军西线部队,单独在那里生活采访了5个多月。
qq消息提示音
这次出行,既不需要像上次那样做紧张的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又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和人数众多的创作组,巴金轻车熟路很顺利地到达了朝鲜。到达部队机关时,看到那些将军们都是熟人,大家感到非常亲切,说他胖了,身体好了。
这次出行,巴金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还说,“要写较好的作品,还需要二三年时间,像样的作品还有待于将来。”(《巴金书信选》)。
待巴金再次踏上朝鲜那熟悉的土地时,停战协议已生效半个多月了。车过鸭绿江,高耸桥头庆祝胜利的红牌楼让巴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崇敬。在那块硝烟未尽的土地上生活的
150天里,他看到朝鲜人民为重建家园忘我劳动,也触摸到志愿军战士保卫和平无私奉献的炽热之心。这次他又结交了许多朋友。
这次入朝巴金明显感觉到气氛与上一次大不相同了,似乎要轻快得多,部队机关里常有歌舞文娱活动。黄宗江正率领越剧团来朝鲜前线作慰问演出。巴金连续观看了《梁祝》、《西厢记》等剧目,还观看了其他京剧和歌舞。他既去观看了外国战俘营的情况,也去观看了我军归俘的情况;还到敌人接
收区观看敌方接收战俘,也见到志愿军战俘归来。不久,他就继续深入前线,与团、营、连、排干部广泛接触,访问战士,采访英雄事迹,了解某些攻打高地的战斗情况与几次大的战役。有一次观看战士们修建坑道,刚刚爆炸打通,他就爬过挖穿的洞眼从另一个口子出去。有时他也和战士们睡一个大炕。他还多次去前沿观察所观看敌人的活动情况。
有一天晚上,他竟然看到敌营里灯火辉煌和飙升空中的信号弹。又有一次,他听见敌区战俘营中鼓声喧天,那是因为停战了的缘故。有时偶然也会发生小规模的战斗。一天清晨,天正下着大雪,双方打得很激烈,巴金看到我军炮扫射的情形。平时,战士们擦、做木工、搭炕烧炕、打草帘、烧水洗衣、包饺子……巴金总和他们高高兴兴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帮个小忙。他还看到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是一幅再美好不过的军民鱼水情画面了。
每天晚上,巴金还抽时间在烛光下看书、写作,他有意识地看了不少战争小说,包括一开始就看的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但他并不满意,看美国作家法斯特的小说却很受感动。虽说是在战地,因在深山沟里,遍地长满了漂亮的红叶树,景秀美,常使他为之神往,但感情上更多的冲动是想把志愿军的崇高精神通过自己的笔传达出来。期间,他陆陆续续又发表了一批散文随笔。
在朝鲜战地上,巴金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要单纯清静得多,甚至连住在农家茅舍中的小虫飞来飞去、蟋蟀高歌,他都借着摇曳的烛光给萧珊写信,听着通信员在屋外廊下打鼾,都使他感到很亲切。
西游记作者
巴金在抗美援朝采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向英雄学习,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而来的。功臣的名字太多啦!我所听、所看、所写的英雄人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烈士的光辉事迹,使我难以忘怀!每当想起这些壮烈牺牲的战友,我就深深地感到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为此,巴金总是不知疲倦地尽可能多地下连队采访,他生活在战士中间,感同身受,进行了大量的英雄人物访谈和战地采访,写下了不少出的报告文学和军旅文学作品。期间,负责接待巴金的志愿军之一,是407团任组织助理的尹浩川。
深入志愿军407团1营1连、2连采访,每天坚持和战士一齐起床去操场看连队操练,吹过熄灯号后整理笔记或写文稿
1953年9月23日到10月6日,巴金到志愿军407团1营1连、2连进行采访。这时朝鲜战争已经停战。这两个英雄连队是1952年奉命入朝作战的,先防守西海岸,阻止美军登陆;后开进“三八线”,在临津江以北、开城板门店以东的“西线”地区进行防御作战。1953年春夏期间,这两个连队打败了号称在“二战”中从未打过败仗的所谓的“王牌军”――美国陆战队第一师的多次进犯。第三次反击中,美军彻底认输。停战的当天傍晚,巴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便立即赶到407团1连、2连驻地采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