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核心要素与培养路径
教师专业发
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核心要素与培养路径
刘佳
鲁迅的散文集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师范生是未来的准教师,重视其劳动教育能力培养,对于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劳动教育
能力主要由劳动示范力、劳动教育敏锐力、劳动教育施教力三大核心要素构成;提
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需改进师范教育培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实施教学改革、
加强劳动教育实践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
[关键词]师范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力培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1]《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当前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落实劳动教育任务,提升教师体的劳动教育能力是关键。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职前师范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依赖于职后的教师培训。其中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形塑着教师入职时的劳动教育能力基础,影响着教师职后劳动教育能力的发展。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专门的劳动教师,更需要学校全员教师的共同参与。重视全体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的劳动教育能力,为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创造基本条件。因而,着眼于更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要求,师范教育有责任加强对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师范劳动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能力即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是教育者完成劳动教育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其具备劳动教育能力。
(一)劳动教育能力是卓越教师的必备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2]在我国,劳动教育历来被重视。孔子提出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需求下的卓越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及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YJCZH09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浙江省乡村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项目编号:2019SCG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湖州师范学院校聘副教授,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101
乐、射、御、书、数)中,“射”和“御”就属于“劳技”的范畴。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提出,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是“做”、活动,即“劳力”与“劳心”的结合。[3]陶行知认为,优秀的乡村教师应该具有“农人的身手”,他还指出,“师范生要学习种菜、烧饭”,甚至认为“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烧饭不得毕业”,以此强调劳动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让受教育者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一方面能够“以劳促全”,帮助学生提升心志,拥有充实的人生,另一方面能够在当前推动国家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培养具备正确劳动观、积极的劳动精神、基本劳动能力、良好劳动习惯的建设者与接班人。[4]教师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在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教师开展好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责无旁贷。一位卓越的教师,一方面必须自身具备相应的劳动品质、素质与能力,能够做到以身示范,另一方面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些劳动品质、素养与能力,即具备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力,理应成为新时代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作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教师教育需要在更加重视对师范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
(二)当前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缺乏,难以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想影响,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被弱化和异化。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强调智育而忽视劳动教育,一些父母溺爱子女,不愿意让其参加劳动锻炼,社会上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思想滋生。由此导致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也影响和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发展。
当前的“95后”“00后”师范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劳动教育缺失,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前,可能自身就存在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欠缺等问题。师范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经过专门和系统化的教育,师范生拥有劳动能力是师范生具备劳动教育能力的基础。而我国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构成部分,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同样存在劳动教育不足的问题;劳动教育未被纳入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缺少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劳动锻炼,不能在劳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给予师范生系统的教育与培养。为此,《意见》明确要求高校也要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构建涵盖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内容、劳动素养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劳动教育体系。
师范生劳动能力不足且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自然而然其劳动能力也相应欠缺。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和示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师范生并没有掌握。因而许多师范生毕业后难以对中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笔者在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一场劳动教育
座谈会上,对部分教育局领导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表示:目前中小学对如何落实劳动教育任务都比较苦恼,难处在于师资不足,现有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生存根本。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5]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首先要改变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爱劳动,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最后要形成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教化学生“学以成人”。[6]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不仅指向教师自身的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劳动教育的示范性、敏锐度以及技巧、方式等。[7][8]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需
102
教师专业发
首先明确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如此方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结合实践观察以及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深度访谈,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核心构成要素。
(一)劳动示范力
下雪了想发个朋友圈示范力即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的劳动素养。“教师,为人师表者也”,教师自身的劳动素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劳动素养会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力,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教师具有较好的示范力,是培育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重要力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教师自身需要掌握劳动基础知识,是劳动的爱好者与积极行动者,而不是好逸恶劳的享乐者、职业倦怠的消极者。“以劳动育劳动”,是形成有效劳动教育行为的根本前提。因而,师范教育需要首先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劳动修养与劳动价值观,让他们能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与前提,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培育精神、塑造观念、引导行为,培养具备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的时代新人。
怎么设置ie为默认浏览器(二)劳动教育敏锐力
敏锐力即掌握劳动教育契机,挖掘教学与课余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的能力。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既依赖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与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以及相应的有组织、有设计、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堂,也取决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其他课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意引导与有机融入,以及每位教师在与学生课余交往过程中的用心关注与精神传递。对于每位教师而言,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开展劳动教育,能够高效把握教育时机,能够对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教育资源保有掌控力、敏感度以及辨别力,都同样至关重要。这些素养有助于教师识别与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机制相关的各类关键问题,帮助其准确捕捉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隐蔽或稍纵即逝的劳动教育内容,并且恰当地通过价值传递、行为引导等方式落实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元素的敏感力,是教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关键。师范生劳动教育敏锐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和实践的历练,一方面要善学习重积累,努力掌握应对多样情境的不同劳动教育方法与策略,以及劳动教育知识;另一方面要勤思考重实践,多反思自身和他人劳动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多观察学生的各类行为与特点,多思考有效教育策略。
(三)劳动教育实施力
施教力能恰当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以达到预期劳动教育效果的能力。实施教育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具备施教力,施教力是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内容。实施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开展、结果评价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能够围绕教育目标有效处理好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施教力包括组织能
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评价能力等更具体的能力要素。施教力的形成需要经常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范生形成劳动教育的施教力,需要了解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知识,熟悉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区别与各自的有效施教方法,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劳动教育目的、情境、内容、对象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以实现较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对于价值观与精神层面的劳动教育,可以多借鉴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的德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实践与行为层面的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多组织校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锻炼、实践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
三、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培养路径
提高我国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把好入口和出口关,一方面可以在师范生生源质量上,通过增设有效面试、提前考察了解等环节,挑选具备从教品质的优质生源,保证培养前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资格证、教师编制等考试中,增加对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考察,以通过评价引导提高各方面的重视。其次,要加强过程培养。师范生的培养过程是提高我国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关键,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
103
置、实施教学改革、加强教育实践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
(一)课程设置是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整体优化师范生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围绕培养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优化课程设置,既要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又要深入挖掘现有其他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调整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师范院校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学、劳动心理学等课程,或者在已有课程中设置相关模块,帮助师范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要素、价值、目的、规律、实施程序与方法等基本知识。此外,各师范专业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相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既能让师范生清楚所教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又能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劳动素养。公共思政类课程应关注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的教育,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师范类课程应重视培养师范生的劳动教育技能,以及帮助掌握劳动教育融入其他教育的策略;学科知识类课程应重视与学科相关的劳动知识
、劳动思维与劳动方法的教育,让师范生掌握未来教学需要传递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方法。与此同时,在各学年要设置一定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实习中有必要增加劳动教育实践,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改革是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核心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不同的教学会带来差异化的教育效果。劳动教育能力的养成区别于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指向行为能力的劳动教育能力,适合综合采用抛锚式、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教学的关键要素在于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与参与、教育情境、学习实践。在抛锚式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确定,发挥师范生的主动性去发现情境中劳动教育要素与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案例式教学中,要重视劳动教育案例的可迁移、可模仿性,将劳动先进者、劳动楷模请到课堂上言传身教。以微课堂、模拟课堂、主题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提升师范生对劳动教育案例、劳动教育方法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场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互联网线上平台等,为师范生创设劳动教育场景与实践机会。
(三)教育实践是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根本途径
劳动教育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能力。个人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劳动能力,同理,师范
生形成劳动教育能力必须经由教育实践,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获得。劳动具有地域性,各地的劳动教育需要体现地方针对性与特,由此培养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教育实践也需要重视和体现地域差异。当前,本土化培养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师范院校得到推广,这为师范院校更具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实践,进而更高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提供了契机。因而,应发挥地方师范院校本土化培养的优势,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共同培养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首先,协同单位可以共同研制师范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共同为师范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做好教育间的相互衔接。其次,在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等环节,增加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要求。最后,重视师范生劳动教育实践的自我反思总结。另外,地方中小学有劳动教育活动时,积极组织师范生协助与参与。由此,通过“教学做合一”,增加师范生的劳动教育体验,丰富劳动教育经验。
此外,还应以结果为导向加强师范教育成效评估,可以对师范毕业生的劳动教育能力开展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改进和完善指向劳动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不断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统筹课程、教学、实践与评价,构建培养师范生劳动教育能力的四维体系,相互协同,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
104
教师专业发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
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D/OL].v/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trs=1,2020-3-26.
[2]高红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D].中共中央党校,2019.
[3]王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6]何云峰.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律商[J].上海教育,2020(36).
[7]贾宪章.教师才是劳动教育最生动的“养成教材”[J].甘肃教育,2020(9).
电脑的功率[8]王飞.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素养结构与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2).
Labor Education Ability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Core Elements and Training Paths
LIU Jia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jiang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Zhejiang 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Normal school students are teachers-to-b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task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labor education.Through practical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labor
研究方法有哪些
education teachers,it is concluded that labor education ability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core elements:labor demonstration ability,labor education sensitivity and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ability.Improvement of the labor education ability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nee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normal school education.B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carrying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the labor education ability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Key words:Normal School Students,Labor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 Ability,Training劳动节法定节假日是几天
(责任编辑:戴燕玲)
1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