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 第6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月Vol.35 N o.6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 ience Edition)Dec.2010
文章编号:1000-5471(2010)06-0196-05
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李红婷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课程中心,济南250013
摘要:“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凸显其“师范性”特征,对中小学数学教育师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课程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3+1”模式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关 键 词:高师教育;数学教学论;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结构、学术水平、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因而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由此引发各级“师范”纷纷升格或转型为师范大学,乃至综合性大学.尚未摘除“师范”称谓的高校,也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扩充.我国师范教育正处在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变革时期中,其专业设置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育这一世袭领域,非师范专业的比例迅速增加,有些学校已超过50%.
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师范特弱化的现象.高等师范院校在顺应时代发展而转型,并寻求自身有效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持和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这一鲜明特和优势,切忌未培育起新上专业的优势,却丢掉了原有的师范教育优势,忽视了师范院校长期赖以生存的基础.
1 “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实然分析
传统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无疑是它的“师范性”,这体现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各师范院校不仅统一开设通识必修课———“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还开设专业必修课———“学科教学论”.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0年10月修订),教育学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包含着“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10个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又包含着“学科教学论”等3个三级学科,也就是说,“学科教学论”是“教育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1].但除了教育专业外,很少有师范专业开设“
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中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因此,以课程形态呈现的“学科教学论”承载着所属专业培育新时期教师的学科教育综合素养的重任,这显然有些不堪重负.经过多年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积淀,在师资储备、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学科教学论”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
①收稿日期:2010-03-25
基金项目:山东省精品课程《数学教学论》建设资助项目(鲁教高字〔2008〕7号).
作者简介:李红婷(1962-),女,山东沂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也是其它类高校课程难以与之比拟的优势课程.然而,在师范教育转型变革过程中,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被冷落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课程定位迷失、课程尊严淡漠、课程建设发展缓慢、缺乏权威性教材、教学和研究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滞后等现象,使得原本就得不到重视的“学科教学论”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
“数学教学论”课程功能弱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体系封闭、内容陈旧.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依然因袭传统教育学框架和以普通教育学理论加数学例子呈现内容的模式,课程改革步履缓慢.二是不重视技术改造和经验模式.教材内容往往是一般的教学理论加学科教学实例,学生
难以获得真实情境中的教学经验和体验.三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游离于“学科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性,没有形成课程独特的学术品位.四是与教育实践脱节.普遍存在教材滞后,教学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现象.因此,推进“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不容迟缓.
应该看到,师范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①培养师资的途径不再仅仅局限于师范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师范院校带来了生存的压力,但在短期内,综合大学师资培养还难以形成规模,师范院校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断加剧,对“学科教学论”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和实践能力上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③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对中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除了为中小学培养新型教师外,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师范院校还必须在课改研究、教师培训、教学实验等方面,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此外,“数学教学论”课程自身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论”比较,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数学教学论”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相关课程开设较少;二是学时不足,一般
占师范院校总课时量的8%~1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30%[2].在我国,由于受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观念、课程内容、师资和学时等制约,该课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重视“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
研究,既是课程自身建设的需要,又是强化所属专业优势,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师范院校扬长避短的重要生长点.
2 “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应然设计思路
“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前身是“中学数学教材教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数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较强的理论支持的学科教育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也应由注重“教材教法”过渡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未来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学科综合教育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师“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所开设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陆续由“数学教学论”(或“数学教育学”)所替代.传统课程结构框架停留在中学教材上的经验性和教学方法的技术性研究层面的现象逐渐得到改变,课程的理论性和教育性特征不断增强.显然,“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课程定位、目标及设计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2.1 课程定位
对“数学教学论”课程定位的认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更为具体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现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偏重理论,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另一种偏重实践,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
生训练好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的教学实践技能.事实上,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能训练层面,而缺乏理论指导的课程,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理念.而要进行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又需要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以及各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及时融入国内外数学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发挥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数学教学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197
第6期 李红婷: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19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xbgjx t.sw u 第35卷
性、学术性、发展性等特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2.2 课程目标
“数学教学论”课程目标的确立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一是不能脱离其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立足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数学教师;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付诸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全过程;三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对师范生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向,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激发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愿望和兴趣;理解经典数学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
养,增强学生对数学教育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初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践操作和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解新课程理念,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优秀数学教师成长过程及其基本素质要求等,具有参与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3 课程的设计思路
四级分数分配情况通过介绍国内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情况,让学生明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与中小学脱节的现象.通过精选经典的数学教育理论,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的理论素养和理解数学教育过程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等,增进学生对高观点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系统理解,增强学生创新性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初步的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从毕业生出口往回,系统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其保障机制.
3 “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3+1”模式
3.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3.1.1 “3+1”单门课程体系
在单门课程“数学教学论”的建设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取舍,突出数学教学实践技能.构建“3+1”单门
课程建设体系.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成“四大模块”,共“十六个专题”.“四大模块”是指:课改篇、理论篇、实践篇、地方课程篇.“3+1”模式中“3”指前3块内容,涵盖了新课程改革、数学教育经典和现代理论、数学教学实践技能等专题内容;“1”指最后一块内容,即通过外聘地方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师,向学生展示名师们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经历等,让学生全方位领会和体验新课程改革实践,明确新课程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主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1.2 “3+1”全程实践体系
“3”指在本科前3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制定专业课教学计划时,出与中小学数学课程相连接的内容,体现高观点下解读中小学数学及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注重在内容、学法、教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密切联系,并将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主题和教学评价的一个指标;同时采用“双师制”,即由课程主讲教师和实践技能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导师制度,由实践技能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的课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活动.“1”指在最后一年,开设“数学教学论”等数学教育类课程,强化学生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夯实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由教学实践技能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课外教学技能训练指导,针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微格教学、说课、论文写作、三字一话等达标训练工作.
3.2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符合新时期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满足所属专业整体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
3.2.1 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
为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解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明确地方教学改革实践需要,体验数学教学的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在“3+1”课程体系中,按“四大模块”共“十六个专题”构建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基本内容设置如下:
模块1 ———“课改篇”.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及评价等,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现象,增进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并提高其能力.其内容可包括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费玉清snh48模块2 ———“理论篇”.其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传统教科书中理论泛化,数学学科特点不突出,内容以普通教育学理论加数学例子呈现的现象,精选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数学教育理论,使学生掌握经典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支持理论;二是避免传统
关于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课程教学只讲“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而脱离高等数学教育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高观点下基础教育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教育;三是避免传统课程中面面俱到地学习教育学一般原理的现象,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典型教学范例学习,增进学生对数学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体验.其内容可包括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数学文化、数学思维发展与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模块3 ———“实践篇”.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熟悉数学教学的技能,掌握案例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充分运用微格教学、课外实践等手段,开展教学设计、说课等教学实践活动.其内容可包括数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教学技能与微格教学、数学教学研究.
模块4 ———“地方课程篇”.聘请地方教学名师和优秀校友,让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走上大学讲台,其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教学实践畅通渠道,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指导和方向引领.让学生通过地方名师的课改报告、经验介绍、教学现场观摩和研讨等活动,了解优秀校友和地方名师的成长历程,深入了解地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体验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强烈愿望.其内容可包括教师素养和能力结构、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
3.2.2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建立“3+1”全程实践体系和“3+1”单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外,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适
应性、综合性、保障性等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课内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以确保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包括:王氏姓名大全
①案例观摩与评析.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组织学生到实习、见习基地观摩教学,并进行研讨,深切感受和整体领悟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愿望和能力.
②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设置研究课题、技能训练专题、经典理论阅读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③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课件制作和展示,微格教学,利用网上资源等.
④建立“双师制”.“双师制”教师具体负责针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微格教学、说课、论文写作、三字一话等达标工作,以及举行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小组课题研究、数学文化节活动等.
⑤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和见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实际教学过程,整体感受数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愿望,改善教学技能训练效果.
⑥实行“顶岗实习”.不仅让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强化了高师与地方中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小学课程间的紧密联系,使高校教师走进教学第一线,发挥其对课改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也让暂时被“顶岗”的教师有了进入高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199第6期 李红婷: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200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xbgjx t.sw u 第35卷
毋庸置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建设的先导,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推出经过实践检验的课程建设模式,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还应当看到,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管理与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要素配置及评估、课程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环境等,因此,课程建设需要不断有效地促进多元要素的生长、融合和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克勤.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43-47.
[2] 马志成.高师化学教学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51-154.
Re-Consid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Mathematics Pedagogy”in Normal Universities
LI H ong-ting
Course C enter in Shandong Province,Qilu Normal U 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3,C hina
A bstract:“M athematics pedag ogy”is a required co urse of“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 athematics”in no r-m al universities,w 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 cultivation.It plays a crucially im po rtant ro le i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o 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and seco nda ry schools.On the basis o f o 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 s,oppo rtunities and roo m o f the curriculum develo pment,the paper establishe s its curricu-lum positioning,cur riculum goal and cur riculum desig n,putting forw ard“3+1”mo del of curriculum sys-tem co nstructio n and the idea of“w hole-process practical teaching sy stem”.
娘家的故事剧情Key words:norm al university;ma them atics pedago gy;cur riculum;re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覃吉康 廖 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