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的科学背景,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 成因 对策
0  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1  气候变化的现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化事实:到2005年止,与10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0.74℃。报告称,目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1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6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35%。2007年1~4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破了自1880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C,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1.1℃,增暖速率为每10年0.22℃,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
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如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严峻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PCC)第4次评估报告强调:对于过去50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人类活动要负90%的责任。
2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人类活动相关
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其自然变化的基础上明显迭加了人类活动的贡献,特别是近10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在自然变化趋冷的背景下由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而出现的反自然的变化趋势。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被普遍归结为人类过度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Thomas研究了近1 ka的温度变化,认为在工业革命以前气候由太阳辐射和火山爆发等自然因子所控制,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主要的原
因。结合南极42万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曲线来看,人类对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人类通过工业排放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改变全球地表反照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而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地表能量交换过程,最终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图1清楚地表明现代气候变化已经明显超出了气候自然波动范围,而且与二氧化碳密切相关。而最新的研究认为人类影响地球气候并非始自几十年前或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而是早在8 ka前伴随着农业的诞生就开始了,威廉·拉迪曼认为,欧洲、印度和中国的早期农民砍伐森林是造成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与此同时,种植稻谷和驯养牲畜产生了大量的甲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与自然变化的最大不同是它的变化趋势是非周期循环和单调发展的,其累积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图 1 南极温度与温室气体波动中的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扰动
3  气候变化已经并正在加剧对各领域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日益增长。全球保险业的统计表明,灾害性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图2),其中平均70%以上的损失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
图 2 1950年以来由于各类自然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保损失(已调整到2004年价格)
根据一些公开报道,中国1991、1994—1995年的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在200——350亿美元之间。北方地区干旱化则促进了荒漠化过程,目前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540亿元。1989-1996年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约占3.9%。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显然更甚于发达国家(部分信息见政府网站v/xxfw/fxgl/qmfxgl/200607170015.htm)。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已经使生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展,三江平原和青海湿地功能下降,凤眼莲和亚洲盘羊等分布改变。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基因多样性、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变,自然保护区功能下降,土壤侵蚀加速.泥石流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中国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长江流域上游降水,引发三峡库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不大,但气温升高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的影响不可忽视。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有可能变暖,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会进一步退化,影响某些地段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气候变化对
中国6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某些树种的生长率将提高.但部分工程区内的宜林荒地和退耕地可能逐步转化为非宜林地.“三北”地区、太行山、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的环境可能变得更为恶劣,造林更为困难。
气候变化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很犬的影响。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痢疾、伤寒、副伤寒增加。某些疾病与气候极端事件相关,如20世纪9 0年代.拉尼娜年登陆台风次数多于厄尔尼诺年.其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1%,而厄尔尼诺年只占39%。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气候变化可能使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山区、海岸和海岛风景地的变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以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特的旅游景点.从而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产生影响。中国气候的重要特点是温度变化幅度大于地球上其他同纬度地区,使得冬季采暖、夏天制冷用能的问题与同纬度国家相比更加突出。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中国夏季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
二氧化碳浓度
4  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最长的歌词
 
制定合理的适应措施,增强适应能力,对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领域的适应措施包括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带,突出高产、稳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应变能力,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并使这一要求具体地落实到建设项目中:③继续植树造林,并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④根据气候变化以草定畜,改变超载过牧.避免草场退化。遏制荒漠化趋势并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增强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⑤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强化沿海防潮设施的建设。⑥继续加强致病气象灾害预报.建立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各地的适应措施包括:在东北地区,采用冬麦北移,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等措施.合理利用农业技术,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在华北地区.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因地制宜防治沙漠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西北地区,提高旱区农业适应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在沿海地区,根据海平面上升趋势,逐
步提高沿海防潮设施的等级标准,预警、预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危害。提高适应能力将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适应气候变化要增加投入,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发展过程中的额外负担;由于适应对策可以减轻部分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要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其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完善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系统。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持系统,培养一支跨学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和管理队伍。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中国三个国家公祭日具体说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如下:
1.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qq妹网名
首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从而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耗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的扩散,也
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对《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冰箱突然不制冷怎么办2.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以保障国家利益为前提,不承诺任何与自身发展水平不适应的义务,即在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前,不承诺具体的减排与限排义务。要从维护人民的正当生存权、发展权和良好的生活权出发,坚持温室气体人均排放尤其是人均累积排放的概念,强调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应从世界政治
经济关系上来正确把握履约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和协商,反对一些发达国家拉、压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促进发达国家履行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资金和技术的义务。
3.推动履约进程,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总的态度应是积极而又慎重地推动《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进程。首先,作为《公约》缔约方,我国应积极履行公约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所规定的义务,包括编制和提交国家信息通报、制定并执行有关减缓气候变化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与我国长期努力并争取达到的许多具体目标是并行不悖的。认真履行《公约》所规定的非附件一缔约方的义务,有利于我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积极争取议定书能及时得到批准生效。为了推动《京都议定书》的批准生效,我们应积极参与有关议定书机制的谈判,尽可能在相关的技术性问题上推动谈判进程。
4.加强宣传,提高我国形象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环境形象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形象,众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行改善环境形象的各种投入。值得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应该充分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我国形象。
采购需要考什么证5.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能源方面入手采取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能源利用水平,推进我国能源优质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如果国际社会能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将推动和加快全球高效能源技术的发展步伐,这一趋势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我国应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在保证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快实施可持续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应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手段,利
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应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
6.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应用电视、报纸、书刊、影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努力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参与意识, 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使用较高效率的家用电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以及分
类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7.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的能力
为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的能力,保证在国际活动中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研究、经济分析和对策研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近期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区域情景;(2)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敏感部门和脆弱生态区域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3)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4)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对策和策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