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目标下保险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以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应用为例
Voice of Regulation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
AUG 202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因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正引起全球密切关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保险作为一种对风险重新分配的中介,在应对气候变化、分散和转移气候灾害风险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以气象指数保险为突破口的保险服务新思路和新模式,在农业、城市巨灾、新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等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有望成为保险业服务“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保险业服务“双碳”战略目标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菌汤的做法据统计,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为2100亿美元,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810亿美元,高居历史记录的第五位。根据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发布的《灾害的代价2000—2019》,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数量较20年前已上升两倍以上,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财产税收和生物多样性,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2021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多起极端气候事件,突发冰雹、强降雨和雷暴大风等天气的情况时有发生。
“双碳”战略目标下保险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
——以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应用为例
越狱教程
么炳楠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及各国共识从全球来看,2015年12月,近200个国家就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签订《巴黎协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从我国来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愿景(“双碳”战略目标)。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从七大方面实施“双碳”战略的总路径。
(三)气候经济为金融长期发展带来风险与机遇
金融稳定委员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 )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实体风险以及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转型风险,可能会间接导致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情况严重受损,
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稳定性。然而,机遇与风险同在,应对气候变化将会为金融行业创造难以想象的比较空间,大幅外移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点,扩大金融长期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
(四)保险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独特优势与发展前景世界银行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表明,保险渗透率较高的国家在经历自然灾害后,GDP 呈现正增长趋势;反之,保险渗透率较低的国家,GDP 不仅呈现负增长趋势,而且可能经历长期经济衰退。从总体上来说,当前,保险对气候风险的覆盖率还非常低,在过去十年全球气候灾害引起的损失中,只有30%左右的损失被保险覆盖,剩余保障缺口至少有1.7万亿美元。此外,未来“双碳”时代的产业变革也将产生新的保险需求。因此,与气候风险相关保险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既是我国保险业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实体经济绿转型的重要举措,
也是行业迈进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6
二、气象指数保险服务“双碳”战略目标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新契机
气象指数保险(Index-based Weather Insurance),是近年来国内外保险业在气候风险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其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有较为普遍的应用。截至2019年底,世
界粮食计划署已经通过天气指数型保险在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帮助近7万名农民对抗气候灾害在粮食收成上的影响。我国在气象指数保险方面的探索始于2009年,主要集中于农业保险领域。
(一)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的财产保险相比优势突出
传统保险产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面临气候变化风险难以计量、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事后补偿服务模式不足以应对气候风险管理需要、对绿产业发展带来的保险新需求认识不充分等困境。保险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气象指数保险按约定的指标(如风力大于约定速率、降雨高于或低于约定雨量等)赔付,保险利益只需根据实际指标与约定指标的对比关系确定,保险权益的客观性和标准化程度高,与传统的财产保险相比优势突出:
1.风险可量化
气象指数保险通过设置清晰的分层指数和赔付结构,将传统难以计量的风险变得可量化、可视化,易于投保人理解。在产品设计上,指数和损失强相关,指数可以为区间累计值或单一时间点值,只需得到指数数据即可根据保险合同计算出损失及赔付金额。
2.信息透明对称
气象指数保险不以保险标的的受损程度作为赔付依据,而是根据实况气象指数和约定气象指数之间的
偏差进行统一赔付。这种标准规范的赔付模式极大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降低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
邮箱地址是什么3.交易成本低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在标准化合约下,保险公司无需对单个保险标的进行承保调查,也无需根据投保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承保条件和单独厘定费率。
4.操作简单、赔付便捷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只需从气象或专业服务部门调用气象实况指数,一旦触发赔付标准,无需实地查勘定损即可理赔;资金可迅速用于防灾救灾,避免了损失勘验、赔偿核实、赔付争议等问题,有效提升救灾效率。被保险人在受灾后第一时间拿到指数保险赔款,有能力采取措施减少实际损失、及时恢复生产,有利于降低社会整体的灾损成本,尤其是在农险领域,对农户救灾挽损具有明显的正向激励效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二)气象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给气象指数保险带来了新契机
纵观气象指数保险发展过程,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存在基差风险。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没有遭受损失却得到赔付,或实际损失很严重却没有得到相应赔付的情形,从而引发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平性的
海带怎样一煮就烂质疑,对气象指数保险的推广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开发难度大。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在于对分级指数以及赔付结构的设计,需要将历史二三十年的气象数据与标的损失建立合理关联,这对行业的基础数据积累、建模分析能力以及精算定价技术均提出了挑战。三是有效需求不足。一般情况下,气象指数保险只承担单一灾因或者少数几个灾因造成的损失,保险责任的有限性导致传统用户(如农民等)接受度不高。指数产品的开发原理比较复杂,在业务推广初期,政府或者潜在投保人对指数产品的科学性及公平性可能持有怀疑态度。此外,国内气象部门对能否及如何提供精细化气象数据监测、气象灾害认证报告、气象灾害评估等服务尚不确定。
科技的快速迭代发展,特别是气象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给气象指数保险带来了新契机,可以支持完成新型指数保险的数据输入,并通过嵌入保险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保障+风控+服务”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方案。
1.气象科技服务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理赔过程中的基差风险,也为保险公司进行更加精准的风险识别、模型建立及精算定价提供了可能
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无人机勘探和雷达使用)、地(地面观测和传感器)三方面采集更加精细的气象格点数据。在卫星遥感技术方面,风云三号A星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高分系列专项工程卫星的不断发展,可以为国土普查、农作物估产、环境治理、气象预警预报和
防灾减损等领域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保险业开发应对森林火灾、洪水、大面积干旱等灾害的指数保险。在雷达和地面观测方面,高精度天气雷达将气温、降雨等气象指标的探测精度大幅提升到75米×75米的网格数据;可移动探测雷达和实时观测台风、暴雨期间约定指数是否触发及所属责任等级;自动气象站可根据农作物所投保险种类来选择气象要素种数,还可随种植区移动,有效降低观测成本。
2.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精进,带来保险经营能力、定价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全面提升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气候风险管理提供了多源数据和技术支持,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动态地了解气候变化,而且使得大
7
2022年8月·上海保险
Voice of Regulation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
AUG 2022
量高精度数据驱动的气象类智能服务成为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商业保险公司尝试通过卫星数据开展作物健康监测、管理收获和产量优化服务。将遥感和监测服务嵌入保险服务有助于向投保人提供风险控制与预警,及时识别潜在风险,正向激励投保人防灾挽损。从中长期来看,目前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定价缺乏科学合理性、服务模式创新不足、智能化监测手段缺乏等问题,将随着专家系统、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的技术迭代得以解决。
三、气象指数保险最新的探索实践
(一)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应用于农业气候风险管理保险公司与气象科技公司合作,引入分布式雷达技术,改变过去只能依赖气象观测站数据的制约,可大幅提升获取气象数据的精确度,有效降低基差风险。比如,有的保险公司选取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玉米的重要产区作为试点,通过对过往灾害气候事
件调研并进行灾因分析,发现其主要面临暴雨、强风和冰雹等气象灾害威胁。结合政府需求,保险公司为当地订制了具有针对性的玉米暴雨、强风和冰雹指数保险,能够有效帮助政府和投保人分摊风险,平滑收入曲线。在灾害发生时,保险公司根据市级气象部门认证的雷达、卫星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在保险期间内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比例分层进行赔付;同时,为农户提供风险预警服务和减灾挽损的正向激励,支持智慧农业推广和发展。
(二)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应用于城市气候巨灾管理比如,有的保险公司通过对上海特定地区过往灾害气候事件调研并进行灾因分析,发现其主要面临台风、暴雨和低温的气象灾害威胁。因而,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采用以台风(低频高烈)巨灾风险为主、搭配暴雨和低温(高频低烈)保险责任的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算建模、降低基差风险,高效支持上海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公共市政管理能力,完善灾害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方面,保险公司提供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全流程防灾减损风险保障。一方面,保险公司利用高精度的气象数据,结合大数据模型和算法,提供精确的灾前预警。比如,根据台风预计登陆的位置、雷达提供的实时风力指标等数据,计算得出区域内最易受到冲击的房屋、人员、设施等,为政府及民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防灾减损建议,从而提升灾前预防的效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政府提供灾前资金垫付,在台风事件发生前,根据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和中国国家应急广播发布的台风预警中的最高等级,在触发黄、橙和红预警时分别垫付约定保额,在台风发生后进行相应赔付;并且,该风险管理方案兼顾了应急管理部门在防灾减灾过程
鸣人打大蛇丸
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和环卫部门排水设施疏通检查的资金支持,有效提升了巨灾保险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
(三)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应用于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在“双碳”战略保障生态安全与绿发展过程中,我国新能源企业主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转型升级,这对保险业提出了兼顾风险管控和促进资金融通的新需求,催生出气象指数保险的新发力点。目前,作为先行者,部分能源背景保险公司对于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在新能源企业上的发展应用开展了创新规划。
1.引入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发电量保障保险
对于风电行业,保险公司通过引入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根据客户的保费预算,设计了覆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风资源兜底的三个梯级层次的发电量保障保险,有效匹配用户需求。随着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和保险公司产品研发的不断投入,未来气象指数保险有望替代现有传统保险,为具有类似特性的新能源企业提供比较全面的风险保障。
2.探索碳交易衍生保险
碳交易衍生保险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前提、以碳排放权为基础,或是因保护在非京都规则中模拟京都规则而产生的碳金融活动的保险,主要承保碳融资风险和碳交付风
险。目前,国际碳保险服务主要针对的是交付风险,对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格波动、信用危机、交易危机进行风险规避和担保。从我国目前碳交易的实践来看,可作借鉴的是农产品价格保险常用的“保险+期货”模式,即通过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的合作来分散碳市场价格风险,为碳保险产品创新中关键的巨额赔付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控排企业提供可行的避险路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展望未来,保险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课题,我们要在反复探索和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数据和经验,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不断拓展保险应对气候变化的边界和内涵。一是以新技术和新业态为引领,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计量与模拟,以科技与指数化融合为载体,提高风险的可识别性、可预测性与可计量性。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切实将保险的定位从传统财务补偿转换为“保障+风控+服务”的价值创造,通过提供全过程风险管理职能来打造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准目标,将持续推进高精度气象指数保险在农业气候风险、城市巨灾管理、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三大领域的应用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多行业融合、政府与市场双向联动的气候风险治理生态,在服务“双碳”战略目标、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中实现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SIM
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