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图解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不⾜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根据《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为加快发展以⼆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2020-2025年。
第⼀章规划背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为,乘势⽽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振兴。
第⼀节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即将全⾯建成⼩康社会,开启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康成果的重要⽀撑。全⾯建成⼩康社会后,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村仍然是重点和难点。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体系、经营体系。
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本理念引⼊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第⼆节发展现状
⼗⼋⼤以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
农产品加⼯业持续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业营业收⼊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企业8.
有蚂蚁怎么灭掉呀1万家,吸纳3000多万⼈就业。
乡村特⾊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了⼀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产业村。发掘了⼀批乡⼟特⾊⼯艺,创响了10万多个“乡字号”“⼟字号”乡⼟特⾊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建设了⼀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次,营业收⼊超过8500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络销售额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络销售额4000亿元。
农业产业化深⼊推进。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农民合作社220万家,家庭农场87万家,带动1.25亿农户进⼊⼤市场。
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2019年,各类返乡⼊乡创新创业⼈员累计超过850万⼈,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的占到80%,利⽤“互联⽹ ”创新创业的超过50%。在乡创业⼈员超过3100万。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注重布局优化,在县域内统筹资源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城、中⼼镇(乡)、中⼼村层级分⼯明显的格局。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艺改进和设施装备
升级,提升⽣产效率。注重品牌引领,推进绿⾊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品牌和知名加⼯产品品牌,创响乡⼟特⾊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注重联农带农,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第三节机遇挑战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临难得机遇。主要是:
2020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政策驱动⼒增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市场驱动⼒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消费渐成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
技术驱动⼒增强。世界新科技⾰命浪潮风起云涌,新⼀轮产业⾰命和技术⾰命⽅兴未艾,⽣物技术、⼈⼯智能在农业中⼴泛应⽤,5G、云计算、物联⽹、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临⼀些挑战。主要是:
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影响。
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技术、⼈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稳定投⼊机制尚未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不⾜。
乡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发展⽅式较为粗放。创新能⼒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前,农产品加⼯业与农业总产值⽐为2.3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平。农产品加⼯转化率为67.5%,⽐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
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产业向两端拓展不⾜,第三产业向⾼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散、⼩⽽低、⼩⽽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第⼆章总体要求
第⼀节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以⼀⼆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节基本原则
坚持⽴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产往后延、⼆产两头连、三产⾛⾼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坚持绿⾊引领。践⾏绿⽔青⼭就是⾦⼭银⼭理念,促进⽣产⽣活⽣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优质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利⽤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
第三节发展⽬标
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平显著提⾼,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动⼒持续增强。
农产品加⼯业持续壮⼤。农产品加⼯业营业收⼊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业与农业总产值⽐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转化率达到80%。
怎么申请支付宝账号乡村特⾊产业深度拓展。培育⼀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产业集,建设⼀批产值超⼗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批“乡字号”“⼟字号”乡⼟品牌。
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数超过40亿⼈次,经营收⼊超过1.2万亿元。
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
插花技巧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乡创新创业⼈员超过1500万⼈。
3
第三章提升农产品加⼯业
农产品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加⼯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进⼀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壮⼤经营主体,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
第⼀节完善产业结构
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精深加⼯和综合利⽤加⼯,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多环节增值。
拓展农产品初加⼯。⿎励和⽀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质量效益。果蔬、奶类、畜禽及⽔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粮⾷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实现保值增值。⾷⽤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制、腌制、熟制等初加⼯,满⾜市场多样化需求。棉⿇丝、⽊⽵藤棕草等⾮⾷⽤类农产品,重点发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拉丝、编织等初加⼯,开发多种⽤途。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引导⼤型农业企业加快⽣物、⼯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推进新型⾮热加⼯、新型杀菌、⾼效分离、清洁⽣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专⽤原料,配套专⽤设备,研制专⽤配⽅,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物发酵、蛋⽩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的加⼯制品。
推进综合利⽤加⼯。⿎励⼤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园区推进加⼯副产物循环利⽤、全值利⽤、梯次利⽤,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渣、畜禽⽪⽑⾻⾎、⽔产品⽪⾻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
第⼆节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粮头⾷尾”“农头⼯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产与加⼯、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农产品加⼯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型农业企业重⼼下沉,在粮⾷⽣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推进农产品加⼯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型农业企业重⼼下沉,在粮⾷⽣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农产品优势区和⽔产品主产区,建设加⼯专⽤原料基地,布局加⼯产能,改变加⼯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向中⼼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贸村、“⼀村⼀品”⽰范村发展⼩众类的农产品初加⼯,促进产村融合。
推进农产品加⼯与销区对接。丰富加⼯产品,在产区和⼤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加⼯、休闲⾷品、⽅便⾷品、净菜加⼯和餐饮外卖等加⼯,满⾜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订制”等新型加⼯业态。
推进农产品加⼯向园区集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发展“外地经济”模式,建设⼀批产加销贯通、贸⼯农⼀体、⼀⼆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提升农产品加⼯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企业聚集发展。在农牧渔业⼤县(市),每县(市)建设⼀个农产品加⼯园。不具备建设农产品加⼯园条件的县(市),可采取合作⽅式在异地共同建设农产品加⼯园。建设国际农产品加⼯产业园,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带动作⽤强的地区,建设⼀批国际农产品加⼯产业园,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
第三节促进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平,促进农产品加⼯业提档升级。
推进加⼯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与贮藏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及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组织科研院所、⼤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
展技术攻关,研发⼀批集⾃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体的绿⾊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燥等新型实⽤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产等功能的先进加⼯技术。
推进加⼯装备创制。扶持⼀批农产品加⼯装备研发机构和⽣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程化加⼯装备研发,提⾼关键装备国产化⽔平。运⽤智能制造、⽣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批科技含量⾼、适⽤性⼴的加⼯⼯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层次⽔平。
4
38妇女节是指多少岁第四章拓展乡村特⾊产业
乡村特⾊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息浓厚的⼩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种养、特⾊⾷品、特⾊⼿⼯业和特⾊⽂化等,发展潜⼒巨⼤。
第⼀节构建全产业链
以拓展⼆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以特⾊资源增强竞争⼒。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产品,工作证明英文模板
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发展特⾊种养,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最适宜的地区培植最适宜的产业。开发特⾊⾷品,重点开发乡⼟卤制品、酱制品、⾖制品、腊味、民族特⾊奶制品等传统⾷品。开发适宜特殊⼈的功能性⾷品。传承特⾊技艺,改造提升蜡染、编织、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艺。弘扬特⾊⽂化,发展乡村戏剧曲艺、杂技杂耍等⽂化产业。
以加⼯流通延伸产业链。做强产品加⼯,⿎励⼤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批家庭⼯场、⼿⼯作坊、乡村车间,⽤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制品、民族特⾊奶制品、腊⾁腊肠、⽕腿、剪纸、刺绣、蜡染、编织、制陶等乡⼟产品。做活商贸物流,⿎励地⽅在特⾊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商品采购中⼼、⼤型特产超市,⽀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上商店、连锁门店。
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产、企业加⼯、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施“互联⽹ ”农产品出村进城⼯程,完善适应农产品⽹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撑保障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健全绿⾊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销、会员制、个⼈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以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提升⽣态价值,开发绿⾊⽣态、养⽣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附⼒。提升⼈⽂价值,更多融⼊科技、⼈⽂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化价值,赋予乡⼟特⾊产品⽂化标识。
第⼆节推进聚集发展
集聚资源、集中⼒量,建设富有特⾊、规模适中、带动⼒强的特⾊产业集聚区。打造“⼀县⼀业”“多县⼀带”,在更⼤范围、更⾼层次上培育产业集,形成“⼀村⼀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产业集⼤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建设“⼀村⼀品”⽰范村镇。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批“⼩⽽精、特⽽美”的“⼀村⼀品”⽰范村镇,形成⼀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的发展格局。⽤3-5年的时间,培育⼀批产值超1亿元的特⾊产业专业村。
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根据特⾊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镇、技术进镇,建设⼀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体的农业产业强镇。⽤3-5年的时间,培育⼀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统筹布局⽣产、加⼯、物流、研发、⽰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撑“⼀县⼀业”发展。⽤3-5年的时间,培育⼀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设优势特⾊产业集。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农业产业集。⽤3-5年的时间,培育⼀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优势特⾊产业集,培育⼀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产业集。
第三节培育知名品牌
按照“有标采标、⽆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批乡村特⾊知名品牌,扩⼤市场影响⼒。
培育区域公⽤品牌。根据特定⾃然⽣态环境、历史⼈⽂因素,明确⽣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加⼤品牌营销推介,提⾼区域公⽤品牌影响⼒和带动⼒。
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
⽂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
培育产品品牌。传承乡村⽂化根脉,挖掘⼀批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艺独特的⽡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绣娘、陶艺师、⾯点师等能⼯巧匠,创响⼀批“珍稀牌”“⼯艺牌”“⽂化牌”的乡⼟品牌。
第四节深⼊推进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发展特⾊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发展特⾊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资源与企业对接。发掘贫困地区优势特⾊资源,引导资⾦、技术、⼈才、信息向贫困地区的特⾊优势区聚集,特别是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加⼯产能,深度开发特⾊资源,带动农民共建链条、共享品牌,让农民在发展特⾊产业中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推进产品与市场对接。引导贫困地区与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商品采购中⼼、⼤型特产超市、电商平台对接,⽀持贫困地区组织特⾊产品参加各类展⽰展销会,扩⼤产品影响,让贫困地区的特⾊产品⾛出⼭区、进⼊城市、拓展市场。深⼊开展消费扶贫,拓展贫困地区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