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月6月,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我们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上
去了。”[1]773
赵忠祥去世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发生了根本改
诺克萨斯之手出装顺序变,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认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论粮食税》《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中。列宁晚年
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而且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理论乃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渊源。
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改变
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前提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点,就是通过迂回的方法、通过间接过渡的形式,即通过新经济政策的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些思想的提出,有深厚的客观依据:
(一)1921年初,国内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是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直接依据
俄国本来就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收稿日期】2020-12-25
【作者简介】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原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导。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创新史研究”(18BDJ017)。
试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张喜德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主要是通过新经济政策的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思想提
出的
客观依据是俄国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国内的严重困难局面,其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科学理论,其形成过程(1920年9月—1922年12月底)大体经历了思想准备或酝酿、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有:关于对社会主义看法根本改变的思想,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思想,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经济前提思想,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思想等。可惜的是,列宁晚年珍贵的社会主义思想,后来在苏联没得到很好地坚持,反而出现重大偏离。
【关键词】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21)01-0032-15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2021年1月第14卷1期
Jan ,
2021Vol.14,No.1
32
DOI:10.16223/jki61-1456/c.2021.01.004
家,加之连续7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国内战争,这时已筋疲力尽,穷困不堪了。尤其在1921年春,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危机。在经济方面,国家生产力受到严重损伤,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燃料荒”更显得特别尖锐,运输业完全紊乱,国内储备的金属、布匹等差不多都已用完,就连生活必需品,如面包、油脂、肉类、鞋油、衣服、火柴、食盐、煤油、肥皂等,都极感缺乏。在社会方面,民众对于物品缺乏的状况,达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的地步:首先农民普遍呈现出不满情绪,盗匪蜂起,这种不满情绪很快蔓延到工人中去,工人阶级涣散起来。在政治方面,阶级敌人利用工农中的不满情绪,组织反革命。如,1921年3月,在俄共(布)十大开幕前一星期,发生了喀琅施塔得反革命叛乱,领导叛乱的是同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以及与国外代表有勾结的白卫分子。叛乱者占据了喀琅施塔得要塞、几艘军舰,持有大批弹药、炮。国外反革命势力为他们庆贺。从3月初起,所有西欧各国的报刊连日登载大批捏造的消息,说反革命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列宁和托洛茨基逃跑了,克里姆林宫树起了白旗,成的工人涌向莫斯科去推翻苏维埃政权,反革命在俄国许多城市中
取得了胜利等。正是在党和国家面临经济、社会、政治严重危机的局面下,列宁提出了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二)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是列宁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依据
在欧洲,沙皇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较英、法晚得多。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俄国,地主贵族的农奴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极不彻底的改革,农奴制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但农民仍然以十分苛刻的条件租种地主的土地,忍受十分沉重的封建剥削。改革后,虽然俄国缓慢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直至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对此,列宁指出:“在我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大多数的是农民。”[2]21基于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达成妥协……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2]51,在这样的国度里,胜利的无产阶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2]70据此,列宁提出了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核心是新经济政策问题,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上述关系的科学论证,则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发生改变的理论前提。
会计实习报告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3]186。列宁以这一原理为指导,从俄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四条结论:一是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大工业[2]301;二是在一个农民国家里,在小农经济、小生产占优势的条件下,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给广大农民提供最好的自由经营条件,利用商业在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4]240;三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抽象对立起来的观念,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心环节[2]217;四是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对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4]201。这四条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方式;另一方面,就是在社会主义企业内部采用经济核算,即商业原则,即善于合理地吸收和继承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法中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就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理论前提。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
形成过程
列宁晚年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
33
设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一)从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前,为思想准备或酝酿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由于以内部反革命势力为呼应的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于1918年夏又卷入了战争的深渊。1918年7月29日,列宁深刻地分析俄国面临的形势指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问题就是这样摆着:我们正处在战争状态,革命的命运就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5]13。为了适应这种战争局面,列宁宣布全国为兵营,苏维埃政权逐步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概念是列宁在1921年3月《“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首次提出,后来又在1921年4月写的《论粮食税》一书中作了更加完整的表述)。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在工业方面,搞中小企业的全盘国有化;在商业方面,禁止一切自由贸易,取消各类商品生产;在分配方面,实行了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这一体制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战争已经结束,试图通过这一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则是行不通的。为此,1920年9月,国内报刊对这一体制展开了辩论,辩论的突破口是从农业开始,焦点是如何发展农民经济的问题。第一种观点主张对农业生产进行国家调整(以副粮食委员思·奥新斯基为代表),第二种观点主张应该靠经济刺激(以尼·波格丹诺夫为代表,并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斯特卢米林的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个体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对农村的生产过程进行直接干预是办不到的,应特别注意在粮食政策上运用经济利益这一原则,应该考虑各地方市场
自由价格的相互关系,不要害怕“商品交换”这个词,重要的是使农民能自由支配他们在完成余粮征收之后的剩余产品。[6]591-5931920年12月22日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发表的演说尽管尚未提出取消余粮收集制,但却赞同波格丹诺夫与斯特卢米林的观点,赞同依靠和发挥个体农民
在巩固和发展农业的作用的观点,他特别提出要奖励那些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成绩的农民。可见,列宁在对待个体农民的经济政策上同战时相比已有所改变。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刚一结束,列宁于1920年12月底在《关于经济建设任务的意见》中写道:“对农民的态度,捐税+奖励”,“捐税=余粮收集制”[7]390。显然,这已十分接近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了;1921年1至2月,列宁专门接见了一些农民代表,了解到基层许多情况,同时,亲自主持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仔细讨论和研究了农民问题,并在会议上拟定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这一重要文件。文件指出,必须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一次放宽了农业政策,新经济政策思想已见端倪;1921年3月2日,列宁在《给奥尔忠尼启泽的信》中,明确表示,对格鲁吉亚要实行灵活的让步政策,可以让那里的小商人“能够做小生意”,在那里不采用国有化政策,第二次放宽了政策,新经济政策思想已相当明显。
(二)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至10月,为思想确立阶段
1921年3月8日至16日的俄共(布)十大,党和列宁在会上果断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
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提高农民的经营兴趣,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允许私人和合作社开办小型工厂企业,以增加产品,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准许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以恢复商品交换活动,达到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的目的。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办法或途径已经到,这就是新经济政策。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业已确立。1921年5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列宁不仅第一次使用了“新经济政策”这个术语,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允许把国家企业租让给私人、合作社、劳动组合和公司”[8]120-121。列宁把这称为“退却”“迂回”式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这种退却,主要就是由国营企业和各种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交换机构,有组织地同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34
(三)从1921年10月至1922年12月列宁病重前,为思想发展阶段
1921年10月,当列宁总结新经济政策初期的经验时,发现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继续向后退,退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退到通过市场同农民经济建立联系。[4]236-2391921年6—7月,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现在我们正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1]614-617在1922年1月12日俄共(布)中央
决议中,列宁进一步指出:“现在不但容许而且还发展由国家调节的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而另一方面,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1]620在1922年3月27日的俄共(布)十一大政治报告中,列宁又号召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经商,从而把商业原则与市场机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从1922年12月底列宁病重至逝世,为思想完善阶段
什么空调好在这一阶段,在列宁口授的最后一批著作中,如《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其一,论证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这种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极小农结成了联盟”;其二,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构想的高度,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指出发展大工业是使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根本之点,工业化所需资金虽然也应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但主要还是要靠内部积累;其三,论述了合作社在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列宁认为,合作社这种组织已是在农民私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使两者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合作社的属性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实行合作化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与国家帮助的原则等;
其四,论述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党、政机关)的思想;第五,论述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形容人高兴的成语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十分丰富,既有对社会主义观念的转变,又有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换轨,既有市场机制的引进,又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采用。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宝库中一件珍贵、绚丽的宝藏。下面依次介绍其主要内容:
三、关于对社会主义看法根本上古卷轴5安息
改变的思想
1923年1月6日,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1]773这一变化,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前提与根本指导思想。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上,由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时,主要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其理论阐述的典型例子和出发点,曾设想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比较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开始在理论上基本上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出发,考虑“不需要或者几乎不需要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216俄国从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直到1920年底,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直接过渡的形式。经过实践的证明,列宁开始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里,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大、中、小型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调节,对全国产品
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面的计算和监督;通过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实物交换,大大限制市场的作用,直至消灭市场;强调义务劳动制,等等)是行不通的,因而改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行,表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即迂回过渡或间接过渡道路开辟出来。
35
(二)从排斥商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变化
在对待商品和货币的问题上,列宁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例如,他在1905年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9]75。1908年,他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10]111。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仍然把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价值规律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在指导思想上,总是企图尽快创造条件消灭商品货币,当时不但“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问题”[4]232,反而大力压缩甚至人为取消国民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尤其是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更加速了排斥商品货币的进程。当时实行的经济制度,是由计划直接支配的产品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及此前的实践却证明,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想越过商业、越过市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国统一的生产和分配,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后来列宁总结这一时期的教训时指出:“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2]56;“现实生活说明我
们错了”[4]187。为此,列宁重新审慎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实现了从排斥商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转变。列宁晚年,从俄国是小农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特点出发,分析、论证了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1921年10月,列宁指出,产品交换(原文的商品交换即指此意)失败了。“所谓失败,是说它变成了商品买卖(即商品交换——作者加)”,因此,“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4]239。1921年12月,在列宁指导下通过的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确定,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8]137。在此期间,列宁还向全党提出了“学习经商”的口号,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干
部,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上完成这个转变。
(三)从消灭资本主义到不完全排斥资本主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转变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凭借手中的政权没收了资产阶级的官办企业,对私营企业实行工人监督,打算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学会管理企业,为社会主义改造作准备。由于许多资本家不服从监督,破坏生产,抽逃资金,苏维埃政权加快了剥夺资本家的步伐。从1917年底到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对企业、大企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等大型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这就是所谓“赤卫队进攻资本”的时期。191
8年春,列宁强调不能继续采用镇压的办法来进攻资本,目前应“领导资产阶级分子,利用他们,对他们作某些局部的让步”,以“更好地巩固已经夺得的阵地”[3]489。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2]167。在国内,小生产大量存在,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自由贸易,又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资本主义。对于这种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认为,决不能一概加以禁止、加以封闭,“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2]210。1921年10月,列宁又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只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除此,“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1]570。
(四)对引导小农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形式,从共耕制、集体农庄到合作制的转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究竟如何引导小农走向社会主义,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是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自愿的原则,采用合作社的形式,把小农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
3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