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李玫瑾)
开端最后结局李玫瑾犯罪心理学家
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的分析,对其形成心理和形象的描述。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然而,在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李玫瑾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女,生于1958年。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三级警督。2002年,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的工作。那时,种种骇人听闻的案件正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马加爵案、杨新海案、黄勇案、邱兴华案??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李玫瑾常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分析这些罪犯。听起来如同侦探小说,她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人性的了解,仅仅从案情就判断出嫌疑人的个性、动机。随着名声日响,很多地方遇到棘手、难破的案件,也会她来帮忙分析,这几年里,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实案,也开始参与侦查分析和定案以后罪犯的访谈。追究变态杀手的心理、作案动机,和他们人性日益泯灭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良心与自身行为的拷问。李玫瑾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拷问者。
杨树明和李玫瑾已经打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心理战。李玫瑾带去的调查问卷,三个小时他只回答了三分之一,而别的犯人一个小时就全部答完了。
中午吃饭时,李玫瑾忽然问杨树明:“你知道你是怎么被抓的么?”他说,不知道。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她。杨树明平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12套,最爱看的是警察破案,也从那里知道了许多侦查方法。他说,警察派岗哨,他都能看得出来。所以自己怎么被抓捕的,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谜。
李玫瑾问,那你听说过心理画像么?他很茫然地看着她。
来不及解释来龙去脉,她只讲了一个细节。
刑警支队的刑警做案件分析的时候,曾经问过李玫瑾一个问题:十几个被害人中,有一起受害人被碎尸了,为什么单单是这起呢?李玫瑾的回答是:“这女人的样子一定是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挥之不去。”抓到杨树明,刑警问了他同样的问题。杨树明的原话与李玫瑾如出一辙:“这个人在我家门口走过,我不敢正眼看她,等她走过去以后再看她的背影,那小腰扭得,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挥之不去。”
听完这个细节,杨树明愣住了。他继续瞪着李玫瑾,一言不发。吃完饭,他说要去上厕所。回来之后,杨树明对李玫瑾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个高人啊。”
李玫瑾乐了:“你一个上午,多数都说的是废话,假话。”
杨树明很不好意思,笑了。
特农业致富项目“你知道我想了解你的心理,所以故意跟我扯七扯八。我上午耐着性子等你,再这样下去,咱俩就不聊了。我不是所有犯罪人都见的。”
“那你现在开始问吧,你问什么我都回答。”
“我今天还就不问了,给你留三个问题,回去好好想想吧。”
“那你们给我张纸、给支笔吧。”杨树明认真地把那三个问题记下了。
这个一字一句记下问题的男人,曾经在12年里,杀了9个人,致使3人重伤。在1992年到2004年,这个“杀人狂魔”,曾让山西阳泉所有的女性心惊,让当地警方费尽心力,为了抓他归案,公安部派出的刑侦专家就有三批,300多个民警参与了侦破,调查走访的人就有5万多个,最后结案时,案卷长达7万页。2004年,李玫瑾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加入了公安部专家组,介入了这个案子,开始了她和杨树明最初的交锋。
2
李玫瑾其实只是一名学者,她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研究范围是犯罪心理学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如此专业化的行当,本该只有行业内的人才知晓,但她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日益为公众所知。
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分析,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的描述。讲得通俗点,犯罪心理画像并不负责给出一个具体犯罪嫌疑人的姓名, 也不会给出一个具体嫌疑人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但却能提供未知嫌疑人的人物传记式的描述。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并且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数据库,在对36名系列杀人犯和犯访谈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近年热播的一部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讲的就是这一部门的故事。只要听一听剧里智商超高的天才博士瑞德在每次案发后喋喋不休地讲述犯罪嫌疑人可能具备的特征,立刻就能理解那到底是个什么活儿。
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李玫瑾也是2002年才进入这个领域。最初仅限于理论研究,人们开始熟悉她,是前年几起大案,李玫瑾会出现在媒体上,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分析那些罪犯。马加爵案、杨新海案、黄勇案、邱兴华案??对那些骇人听闻的案件,公众长时间保持着极大的关注。了解变态杀手的心理、作案动机,和他们人性日益泯灭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良心与自身行为的拷问。
李玫瑾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拷问者。她会把那些魔鬼附身一样的行为,用冷静而充满悲悯的语气分析给公众。
随着名声日响,很多地方遇到棘手、难破的案件,也会她来帮忙分析,这几年里,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实案,也开始参与侦查分析和定案以后罪犯的访谈。
3
李玫瑾分析过很多人,即使没见到罪犯本人。比如邱兴华案、杨佳案,还有美国的赵承熙案。她觉得那些人的心理根本不复杂,看一些资料,她就明白了。但也有很多案子她看不明白,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就想见见犯罪人。
这也是后来她去见杨树明的原因。
山西阳泉的案子真是麻烦。12年连续有11个女子被人用刀从背后捅死、捅伤。犯罪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作案工具、指纹、脚印??什么都没留下。也无从获得罪犯的样貌特征。受害者多数已经死了,虽然有几个幸存者,但因为都是天黑作案,而且都是从后面下手,她们也根本没看清他的样貌。最蹊跷的是,这个人既不为财、也不为,虽然只针对女性,但是只扎、只杀,不抢、不奸。
在案发的区域,还曾经发生过两起针对女性的杀害,并带有虐尸、性变态特点的案件,同样蹊跷的是,那两个案件也很难到犯罪的物证。当地警方无法确定-虐尸案和扎刀案是不是能串并,到底是不是一人所为。
十几年过去,当地的公安局长都换了四任,案子依然没有破。李玫瑾参与案子的时候,大家觉得破案的唯一希望是:所有的案件都不超出0.8公里的区域内,也意味着,犯罪分子就一直生活在侦查人员范围内。当地警察做了8个月的地毯式盘查,挨家挨户地分析每个人可能的作案条件和特点,然后再圈定一些嫌疑人,但最后,还是有点吃不准,希望李玫瑾能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再对罪犯做一个形象的勾勒。
李玫瑾当时的判断是,这个人应该是男性,30岁~5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平时个性拘谨,看起来比较老实,没有朋友,不善与人交谈。根据她提供的这些特征,警方又进行筛选,嫌疑人剩下了7个。然后进行测谎。测谎之前,专家组已经把杨树明作为第一嫌疑人。
在之前的若干次盘问中,杨树明都不曾承认杀人。可是测谎显示异常,他终于认罪,警方也在他家中到了作案的工具。
杨树明的绝大部分特征与李玫瑾的判断相符。但只有一点让李玫瑾困惑。犯罪对象一直都是女性,应该是
仇视女性的结果,所以她判断,很可能这个人受过女性的伤害。最初盘查时,她告诉办案人员,那些早年丧母的,有继母的,母亲有精神病的,母亲离家出走的,母亲有外遇的,嫖娼染上性病的,失恋的,离异的,要注意一下。
但后来人们发现,杨树明根本不在这个范畴内:母亲老实本分,有兄弟妹,他们的关系也一直融洽。他一米七八,浓眉大眼,恋爱没有受挫,有妻子,感情很好。还有个女儿,是他亲手带大的,整个成长背景都很健康。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残害女性呢?这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李玫瑾,在第一天谈话之后,留给他的问题就是:“你身边不乏女性,怎么对女性下得去手呢?生活中没有女性对不起你,为什么要捅人?如果心烦就去捅人,为什么不选男人?”
4
多年以来,我对李玫瑾都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和深深的敬意,开始的好奇心只是对这个行业,后来转化为对她个人。
很多人都喜欢看悬疑片、侦探小说,在求解一个谜题答案的过程中,享受着侦探们的智慧之美。我不仅爱看此类推理片和小说,对更为极端的案件,比如变态杀手,也非常有兴趣。很多年前,就连夜读完前美国FBI侦探道格拉斯写的《变态杀手》。在那些变态杀手所犯下的罪行里,人性呈现出一种最极端、最为肮脏、不堪的部分。我经常想,既然还是人性的一部分,就也不过是把我们每个人心中阴暗角落里的东西无限放大,最后看到的,很可能就是极致状态下的自己。只是大多数人不敢面对这一点。
我更为好奇的是能抓获那些恶魔的人。神经脆弱的人听到食人、碎尸这样的话题,都会颤抖,更不用说去了解这些人的心理轨迹。分析这样的案件,比常规案件远远要复杂,需要更高的智商,也需要坚韧的神经和强大的心理。
尼采有过一段话:与魔鬼搏斗的也是魔鬼,当你望向深渊时,深渊也望着你。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与罪恶搏斗时,灵魂的那种折磨和痛苦。我非常想知道那些与魔鬼搏斗的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内心经常会经历着巨大的痛苦?
当我见到李玫瑾时,最初所有的猜想都被颠覆了。
看着一个身着黄外套的女人从咖啡馆门口走进来的时候,我和她相视微笑,彼此都没有再确认对方的身份,她就坐在了我的对面。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很会挑地方。”我极力要求见她。我知道,只要一见面,我们的话题就都会是杀人、、灭门、碎尸这样的恐怖话题,于是在她家的附近,挑了一个安静而隐秘的所在。任何心思都逃不过聪明人的眼睛。
在四五年里,我曾多次打电话跟她联络,也在电视上,看她穿着警服做访谈类的节目。但这都比不上见面时的真切感受。她的短发一丝不乱,穿便装的样子很美。脱了外套,里面是绿碎花的针织衫,手上带了翠绿的手镯,皮肤白,保养得很好,看不出实际年龄。加上她说话口气永远平和,只觉得她是个温婉的中年女人。和她聊天会有强烈的感觉,她把很多极端对立的东西都统一在一起,让人觉得
又平和、又锐利。她太温和、宽厚了。在学校的走廊里碰到扫地的大妈,她每次都会打个招呼,说声你辛苦啦。她去监狱见那些恶性罪犯,从来都会很尊重他们,他们讲话,她从来都不会打断。她再忙的时候,接到一个人的电话,都不会心急火燎,都还继续轻言慢语地解释。她去分析案子,每次都会先跟刑警们说:“其实,有些我说的你们早都想到了,就是听听我的意见而已,还有些说得不对的,你们多谅解。”
她又太锋利了,刀刀见血。
李玫瑾去安徽出差,碰到一个案子。在宿州市101省旁发现了3只箱包。一只装女人的躯干,另外一只装的是四肢,第三只包里是些女人的衣服。女尸的乳房和生殖器都被割掉了。当地的侦查人员很纳闷,问李玫瑾罪犯是不是变态。她说,不算很变态,这女人应该是跟他有过性关系的,不是老婆就是情人。侦查人员又问,他把那些割掉的部分弄哪儿去了?她答,吃了。10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抓,死者是他老婆,割掉的部分果然是被他吃了。
我问她如何作出这一判断,她平静地分析说,当然不会是随便丢到哪里,如果想丢,就和其他部分一起扔
在路边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供着”。另外一种就是吃了。她在犯罪现场看了装尸体的箱子,是那种廉价而劣质的,女人的衣服也是便宜货,因此判断犯罪人经济条件并不好,如果储存那些性器官,
一般都要有独立房间,懂一定医学储藏的知识,显然犯罪人没那个能力。所以,只能是吃了。
在山东发生过一起案子,春节在国道边连续发现了两具尸体。光天化日被打死的,既非抢劫,也不是。当地警方认为肯定是精神病人所为,开始大量盘查周围村庄,谁家里有精神病遗传史,谁精神不正常,又到医院里去查这段时间谁看病。在追查的过程中,李玫瑾刚巧出差路过那里,她看了一下现场,当即否定了他们的判断,说,这是酒后所为,不是精神病。最后案子破了,结论果然如她所说。生日快乐英文怎么说
她说,如果是精神病干的,在附近的那条路上,人们就能经常看到有个精神病走来走去,但没有。当时是春节,喝酒都很凶,“我们干的事情,就是排除那些不可能的,然后给出那种最可能的可能”,在那个案子里最可能的情况,就是醉鬼。听她讲案子,做分析,犹如当头一棒,还没缓过神来问为什么,另一棒又已经下来。案子会连绵不断地来,听者的脑袋里,有着更多连绵不断的为什么,都不容人喘口气。
她去监狱和罪犯谈话,见的多数是些死囚犯。李玫瑾上来就和他们谈生死,她说:“是人早晚都有一死,你现在一就死了,我将来没准要在床上躺三个月,很惨,吃也吃不好,拉也拉不痛快。反正终有一死,咱们把这事扯开,要死死个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死,你要说明白,我也要告诉你个明白。”犯人大多数都会心有所动,聊得顺了,很多人会愿意把自己的感受都讲给她。
我最感兴趣的是,和那些死囚犯对话时,她到底都想知道一些什么,她是怎么得到她想要的答案的。
她笑了。她去问的时候,很多当地刑警都跟着听,但是很快,他们就都出去抽烟了,因为她问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都太琐细无聊了。
5
给杨树明留下问题的第三天,李玫瑾又去见了他。
杨树明很主动地说,李教授,我把你的问题考虑了。“第一次捅人,是因为心烦,并不是因为她是女人”,“也没有女人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第一次杀人虐尸,是因为当时喝了酒”。在家里的案子,是因为“那个女人总是穿戴整齐,还打一把小洋伞从他家门口过??”“好几次在路上遇过男的,当时也有念头想扎,但是后来还是没扎,可能是我自己害怕吧。”
他的态度确实是真诚的,但给出的理由都没有逻辑。继续追问,他就会说,“这个社会不好??”“我是学生,警察是老师。我就给老师出道题??”“我得不到的,我就把她毁掉??”
警察们很困惑: 他已经交待了罪行,为什么不愿意让人知道他作案的心理?重的问题都交待了, 为何轻的问题反而不愿说呢?李玫瑾也觉得,这个人是她碰到的“疑难杂症”。人格表现极矛盾,作案动机极隐晦。
他看起来很老实,甚至给人敦厚的印象。但心思又极细,一点事情都琢磨很久。公安人员给他做的谈话笔录,他一定要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说,“错别字太多”,他再把那些错字改了,才肯签字。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杨树明有着很强的道德感。李玫瑾问他,平时是不是经常跟人吵架?他说,我从来不跟别人吵架,都不会大声说话,因为那是不礼貌的。在被问到如何对待不轨性行为时,他的回答居然是“既讲道德、又讲原则, 还有宽容??”。他在家无事时看黄片做消遣,甚至会偷窃性用品商店的性用品在家试用,但从无婚外性行为。即使对女性实施系列侵害案,也并没有伴有性满足的行为。进了看守所,让他洗澡,他死活不肯脱内裤,穿着内裤洗了个澡。
这人简直太奇怪了。
李玫瑾针对女性,连续问了他很多个问题。问他对于女性哪种事最不能容忍,他说,我没有讨厌哪种人。问他对怎么看,他说,她们不容易,没本事,就只能靠自己吃饭。问他嫖过妓没有,他说,那是不道德的。李玫瑾又问了一个问题,他如果结婚了,老婆对他也不错,但是有了一次外遇,他会怎么办。
“这些事是不能做的。第一步不能原谅,第二步要分析原因,是她的错还是我的错,是要继续过还是要离婚,如果继续过就分析原因。”
“那你会不会也去一个?”
“不会,我不会以暴制暴。我做人有原则。”
“那你心里会不会不痛快?”
“那当然,假如男的有外遇, 女的也会不快乐。谁也不会说遇到这种事情, 会欢天喜地的。”
“ 你现实当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事情?”
“有,2000年以后了。”
“会不会对你以后作案有影响?”
眼影什么牌子好“没有影响。有影响是思想变化, 坏事不能做了??”
“你知道这件事后对她( 指他妻子) 还好吗?”
“好,她对我也好。感觉有点陌生, 沟通以后就没事了。我觉得就是个人生的插曲, 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我们还是有感情基础的。”
那这个老实、固守婚姻、重视家庭、不做不道德事情的男人,为什么会在12年里杀了那么多女人呢?
6
在第一次见杨树明后,李玫瑾心里就已经有了模糊的判断。杨树明不能直接回答她的问题,或者他自己根本也说不清楚的时候,李玫瑾就只能用调查问卷和或明或暗的问题,自己重新梳理出答案。
冬奥奖牌榜2022
李玫瑾觉得,杨树明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无能与自尊的冲突,欲望和观念的冲突,闲极无聊和生活压力的矛盾,加上他的偏执型人格,最终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杀人。
杨树明给李玫瑾讲了他第一次作案的经历。当时他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有天晚上女朋友去了他家,两个人相处得很愉快,直到很晚,他才把她送回家。但是回到家里却很烦,睡不着,于是就想出去走走,一个女孩子迎面走来,他当时想都没想,就给了她一刀。
就一刀,他就从家猪变成了野猪。他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从家猪变野猪容易, 从野猪变家猪难”。他说,从那天起他就再也变不回家猪了。
杨树明从中学起学习就不好,一个班40人,他只能考30多名。毕业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的职业。毕业后干过几份临时工,后来又到当地的一家钢琴厂做油漆工,他很喜欢那份工作,但没多久钢琴厂也倒闭了,他去了一个铸造厂,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那段时间他开始出现各种不满,对社会不满,对管事的工头不满。他虽然开始恋爱,面临结婚的压力。虽然女孩对他很好,但女方家人因为他没有稳定的工作而看不起他,这是他出现心理压力与冲突的早期阶段。
杨树明不仅智商不高,社会能力也较弱,不善与人打交道。他给人装防盗门窗,一次他承做的一批活做坏了,他不得不赔偿,大约要赔三千多块钱。杨树明竟然急得在路边等他妻子下班, 见到妻子时竟然跪下直哭。
虽然无能,但他又自尊心极强。他和妻子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去女方亲戚家,因为他家里较困难,没带什么像样的东西。亲戚没计较,还给了他和他妻子很多钱和物。他回到家非常不高兴,说以后不去了,免得丢脸。
李玫瑾曾经问过杨树明,从小父亲、母亲教育他时,讲得最多的话是什么。他回答,他父亲总说:“人活脸,树活皮”。母亲经常说的话是,“不管干什么,别干丢人败兴的事”。他说,他父母都循规蹈矩,自尊心很强,对他的影响很深。李玫瑾后来分析,“人在生活中的自尊是需要能力与实力支撑的。对杨树明来说,过分的自尊与现实的无能就形成他内心无法解开的一个冲突情结。”
没了工作,只能闲在家里,这又导致了杨树明性格中的第二重矛盾,闲极无聊和生存压力并存。感恩公司最朴实的句子
无聊的杨树明没有一个朋友。所以,他没有机会向人倾诉、宣泄自己的内心压力。无聊的他也没有什么爱好。下棋不喜欢,他不爱动脑筋;打牌不喜欢,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体育他不喜欢, 他多余的体力无处宣泄。
空闲的他干些什么呢?早期看黄片,后来黄片也不想看了。看中央12套,警察破案,电视天天放在那个频道上,女儿有意见了,电视也不能看了,于是做刀具、磨刀。
他惟一在家里实施的案件,也具有闲极无聊的背景。杨树明对李玫瑾讲,那天睡到9点多钟起床,起来后没事可做,于是开始喝酒。喝到中午他要负责给家里接水,他先去了一趟。但水还没有来,他靠在门口张望着等水。那时,那个女人从他眼前走过,那把小洋伞、那气质??他一把扯她进了自己的房间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