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小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法学院 0804班 林 添 20084840043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仍然服务于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为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
关键词:文化 传统文化钓鲢鳙 和谐社会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传统文化是发端于历史、流传于现代的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是一座价值无与伦比的伟大殿堂。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中国人的一切中国文化。从狭义上讲,指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中国人的一切精神产品和一切精神化的物的产品,精神产品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等。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散的精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它以“仁”为核心、以“阴阳”矛盾运动为哲学根基,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融“天、地、人”为一体,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深为人们所推崇、留恋和怀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宛如涓涓溪流流淌其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正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
济南中考分数线虫字旁的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固然倡导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和谐底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启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势必在广度、深度和速度上大打折扣。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任何执政方略,要想取得生命力,一定不可忽视时间沉淀下来的民族智慧,所谓“合则未必成、离则必然败”,故而大凡兴盛的历朝历代大都对文化采取了“逆取顺守”之策。
一、“大同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
七朝古都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提出过种种社会理想,但基本上都以避免剥削、战乱,实现社会和谐为核心。其中,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
和谐社会的主要代表。《礼记·礼运第九》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他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前提条件。其次,强调了人人积极劳动的场面。第三,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描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争斗,只有宁静生活的世外桃源。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基础上,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只能是空想,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却是中华民族许多志士仁人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二、“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和谐观
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爱”、佛家的“佛”等,都离不开个人的修炼,都以“和”为主要特征。孟子把“内圣外王”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境界,西汉杨雄提倡修身以存善去恶,并提出以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评价标准;董仲舒则把儒家礼仪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礼记·中庸》、《荀子·修身》、《法言·修身》等著述还专门提出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措施,其基本内容和特征也是“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修身主要包括:一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二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要做到“克己复礼,旧日反省,去恶扬善”。
三、“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呢,老子主张采取互不来往的“小国寡民”状态,庄子则主张完全退回到结绳记事,与鸟兽同居的原始人状态。这种消极、无为,回避矛盾的社会和谐方式并不为后来社会广泛认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来实现君臣、父子、兄弟、上下、贵贱之间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韩非子认为人有好利之心,只有用法律使“人之不得为非”才能达到社
学习格言会的和谐。在这众多主张中,儒家“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四、“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谐观
和谐社会,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还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矛盾要解决,要缓和,必须依赖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基础条件。尽管先秦时期就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主流。儒释道等都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虽有许多唯心主义思想、神秘主义彩,但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成人生最高理想则有可取之处。
首先,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保护自然资源,不能一味地破坏、杀戮、滥用与摧残。佛教有“众生平等”“不杀生”,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要认识客观事物,尊重客观规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第七十三章》》。因此,人只能按规律行事,方可生存与发展。孔子强调“知天命”,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一章》),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柳宗元在《种树郭紊驼传》中强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反对“频繁干扰”自然事物成长,以至招来灾祸,涂炭生灵。
最后,要善于利用客观规律。“天人合一”虽有道家消极无为思想,但更多的学派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虽遂心所欲又不逾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的最高境界。
五、“为政以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官民和谐观
官民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官民和谐不仅包括国家臣民和谐,也包括君臣和谐,君民和谐。社会要和谐,首先是君臣要和谐,其次是臣民要和谐,才能真正带来百姓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就是这个道理。历代农民起义,均是官逼民反,当然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了。如何实现官民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也有法治主张,但主流是德治,其理论基础就是“以民为本”。
六、“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谐观
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庸之道”是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而“中庸之道”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髓。程颐对“中庸之道”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第一章纲领》)因此,“中庸之道”就是认识事物、处理事情要准确、恰当,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 。首先,要“致中和”。 其次,要“允执其中”。 最后,“礼之用,和为贵。”
以上所述,仅是其冰山一角,其中虽然难免也有封建糟粕的一面,但其优秀一面,仍然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营养和启示借鉴,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