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权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经权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肖时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不确定性使企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本文从西方权变管理理论的不足出发,提出引入儒家经权思想以弥补权变理论的缺陷,通过对儒家经权思想的深入分析,提炼其达致“中和”境界的经权行为方法,即经权相济和执中用权相结合。并重点结合我国企业管理文化土壤,从管理主体、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行为构建出独具国情特的现代企业经权管理体系和境界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实践指出演进的路径和实施的系统管理方法。
杭州特小吃关键词:儒家哲学;经权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9-0034-05
伴随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我国企业在寻求高效、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中,管理始终是其根本制约因素。就管理而言,在环境相当稳定时,借助科学管理理性手段就能够作出合适的决策。但在环境快速变迁,目标不显明,信息不充足且不准确的背景下,单凭理性已难以正确地判断与抉择。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企业处于一个拥有更大挑战和更多机遇契机的大舞台,面
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唯有通过不断地管理改革来实现自身目标,提高竞争力。环境的这种复杂性对企业管理提出这样的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应坚持怎样的管理哲学理念,采取怎样的管理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管理理论采取简单的二维模型来构筑体系,从概念、原理到应用缺乏一个严密的逻辑。未能揭示环境变量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即使其给出的几种因果关系也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而且权变管理理论突出的是管理因变量对组织环境自变量的适应顺从,忽视了组织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从实践应用来看,权变理论难以处理动荡、复杂环境下的管理问题。权变管理理论通过建立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的因果关系来开展管理工作,企图通过列举几组关系来解决管理的复杂性,难免又把管理推向简单僵化的模式回归上,而现实问题的关键是管理活动中面临多变量的复杂关系。
3.从哲学方法论来看,权变理论过多地强调特殊性。求权而不知“经”,荡然无所归依,割裂了特殊情况和普遍趋势的联系:导致一味地求变,为变而变,容易流于乱变,缺乏变的哲学根据,制约了权变管理理论的应用指导价值。正是相对于这一局限而言,儒家经权之道显示出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统一的高超智慧。
在西方权变理论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企业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
中国的企业管理出路究竟在什么地方?管理实践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国内学者开始从我们的传统思想中来寻求解决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儒家经权哲学,不仅是古代治国的一把钥匙,对现代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经权观含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弥补了西方
一、问题引出
夏季养生小常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加剧,产品寿
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否适应这种
快速变化的环境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
理理论和方法已经难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在国外应运
而生了权变理论。应该说,权变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做出
了许多贡献,对企业的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领导理论的建
立提供了思路,被国外许多企业所接受并运用于管理实践
之中。为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权变管理理论迅速被我国企
业引进,用来指导转型时期企业的管理实践。权变理论一度
在指导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
权变管理理论本身的缺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国内
企业多年的管理难题。总体上看,西方权变管理理论的局限
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体系过于松散和无机,缺乏系统化逻辑。权变
作者简介:肖时钧(196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 34 -
权变管理理论的不足,是现代企业管理突破困境的钥匙。
朗逸发动机儒家经权哲学思想核心是通权达道,“道”应为“变”,其 现实指向之一,就是促成“中和”境界,执“善”促“
和”。 作为 哲学范畴的“和”,是以儒家伦理为准则使系统因素之间配 合得当,达致圆融和谐境界,即“中和”。 要达到“中和”,必须 采取“经权相济”和“执中用权”的经权手段,这两种方法是 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行为方法。
1. 经权相济。 执经并不是说行为方式就一定是唯一 的,恰恰相反,在不同的境遇中,执经可以也应该有多种不 同的形式体现。经与权的统一不是僵死的同一,更不是直接 的吻合,而是动态的统一,目的的一致。 “经权相济”即在经 主权从的前提下, 要保证经与权的合理统一, 只有采取机 智、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才能够在具体境遇里有效地坚持 道德原则。 《淮南子·汜论训》说:“权者,圣人之所独见也。 故 忤(逆)而后合(经)者,谓之知权。 ”所谓“独见”,就体现在能 因时、因地、因事、因势而用权,从而维护经,强调的是权变 能力的修养。 “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 二国”,徐偃王施行仁义,虽获得一时的赫赫声威。 但身逢乱 世,单靠仁义,不修武备,其结果就是“身死国亡,子孙无类”
[6]
的结局。因此,在经、权问题上,一定要辩证地对待,它们是
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要避免割裂两者统一的片面性。只行 权而不执经或只执经而不行权,都是“执一”,而“执中无权” 也是“执一”。 “执一”偏举一点而废其余,必然损害仁义之 道,有害无益。
2. 执中用权。 “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7]执中 用权内涵包括两个层次。 首先,要“执两用中”。 要达到“中 和”境界,就要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物的两 面性,把握好“度”;解决问题不极端、不偏执。 “舜其大知也 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 民,其斯以为舜乎! ”[8]舜的英明之处在于不宣扬别人的恶言 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 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 即善于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 民”。 儒家经权观强调两者兼顾,把持适度。 其次,应“时时行 权”。 如果“执中无权”就是僵化的执一,“举一而废百”。 儒家 强调“执中”是一个动态过程,那就是必须根据变化的客观 情况“与时审处其中”,做到“时中”。 儒家的“中和”,是以客 观事物的复杂性、 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基础的, 强调与时俱 进,因时制宜,随“时”而“中”。  [9]
二、 儒家经权哲学思想解析
(一)儒家经权哲学思想内涵
相对于西方规范伦理学,儒家伦理学并没有完全明晰 的戒律,重在提出引导行为方向的原则,具体落实是要主体 根据不同的道德情境,借助道德判断来选择,这必然需要主 体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道德原则的体悟来把握,突出道德 主体的能动作用。 儒家经权思想的核心是解决道德原则的 适用性问题,通过经与权的有机结合,达成道德价值的最大 化。 经的本意是织造时竖的长线,引申为纲纪、
纪律、原则和 规范;而权的本意是秤砣,引申为权宜、变通之意。  一般地 说,经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经是常,权是变。 经与权构成 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就经与权的辩证关系而言。
1. 经主权从。 在经与权的地位问题上,儒家认为经是 万世常用的“道”,是普遍的、永久的,具有无条件的、绝对的 约束功能,处于主导、决定的地位;而权是经所不及之处,是 对经的完善与补充,只是特殊的、暂时的,处于从属、服从的 地位。体现在实践中,具体的道德行为对根本原则的体现有
深有浅,为了使行为符合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应采取行权两 者相衡取其重,选择高层次的道德行为,以维护根本大义。 “经主权从”揭示的是坚持道德行为原则性常常是通过其灵 活性实现的,但这种灵活性又是体现为一种规范性,就是受 道德的原则性所制约,不能违背。
2. 权本于经。 在本质上看,“权”对“经”的应变,是受到 经的严格限制,权离开经只是表象,其实质是采取迂回曲折 的途径来维护经,而不是离经叛道。  儒家认为,“行权有道, 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 子不为也。 ”[1]不难看出,权变行为的道德选择虽不合常规, 表面上反于经,但用权却必须符合根本道义之准绳,且内心 以行“善”为出发点思考问题,实现仁者爱人的善之本。 没有 “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的动机,就可“反于经”,达到善, 取得良好的道德效果。 正如程颐所说:“夫临事之际,称轻重 而处之,以合于义,是之谓权,岂拂经之道哉!  ”[2]
3. 经在权中。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灵活地权衡各种关 系,采取适宜的行为,按规则行事的方式是灵
活行为方式的 一种特例。“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者也。”[3]
经只有通过
命运石之门游戏攻略权,其道德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经在权中。 经 是总的伦理道德原则,是纲领性的行动规范,但并未对具体 问题进行规制,这就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对具体情景问题靠 权的灵活变通来解决。 正如程颐所说,“权者, 经之所不及 也;经者,只是存得个大纲大法正当的道理而已。 其精微曲 折处,固非理(经)之所能尽也。 所谓权者,于精微曲折处,曲 尽其宜,以济经之所不及尔。 ”[4]
作为主体的经,权是其不可
缺少的补充,只有借助权的手段或途径,经才能更好地发挥 作用。 所以高拱说:“圣人言权不言经,非遗之也,言权而经 在其中也。 ”[5]
就经权思想的本质而言,就是不固执,不“执
一”。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某种经会 失去其常道的应用空间,经让位于权。
(二)儒家经权哲学行为方法
三、 现代企业经权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包括理论基础、基本手段以及达成 的治理结果。结合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可用 “仁政”来概括,其核心是“仁善”。 其实现的基本手段是经权 之道,经指有所不变,权即有所变,站在有所不变的立场来 有所变,便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高管理智慧。 企业要想生 生不息,必须不断变化。 但是不断变化,需要遵守若干不易 的准则。有变易也有不易,两者应该用心兼顾。执经达权,便 是有原则地应变。  有经无权的管理,过分僵化与呆板,无法 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有权无经的权变理论,则过分偏向权宜 应变,容易流于乱变。 唯有把握有经有权的精神,才能适时 定性,  做到合理化的地步。  企业管理治理状态自然是  “安极限挑战薇娅直播
民”,其结果必然是儒家倡导的“和”。  管理者在利用经权之 道治理企业时不仅要体现“时中”,还应体现“时位”变化,相 机宜应各种状态。  其体系构成如图 1 所示。
(一)管理主体修己正心
“修己”是经权管理的起点。 经权思想的行为价值标准 是“善”,求“和”,这就离不开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管理 者自己修治自己,正己然后可以正人。  管理者修己,不一定 是为了做圣人,而是非如此不足以服众,是唯一的途径。  修 己是修治什么? 《大学》中给出了答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就是塑“公心”。 所有管理上的缺失,源自一个“私”字。 如何“立公心”,则为管理者努力修治的准
绳。 管理者在处理 事情时一切秉公,自然能够灵活运用经权方法,做到游刃有 余,从容合理,恰到好处。
“经”的坚持。 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地方,管理层需要 执著,需要坚持,需要守住底线。 其次,权变有度。 制度如果 常常“例外”,便意味着制度不再生效;当“擦边球”总是堂而 皇之地出现时,支撑企业稳步发展的底线就已经失守了。相 机行事必须有限度,这种限度就是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和企 业的基本规章制度。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之所以出 现, 就是因为权变无度, 超出了职责范围和规章制度的边 界。其三,权不滥用。权变总是针对例外事件而言的,适用于 对付紧急、突发事件,对于例行事件,最重要的是按照规则 办事。 即便一个人获得了相应的授权,拥有很大的权力,也 需要认真对待手中拥有的相机抉择之权。 特别是对于企业 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变过度往往让人难以捉摸,使企业中存 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到处弥漫着猜疑的气氛,不利于团 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发挥。
2. 通权达变走创新管理路。 “通权达变”,就是根据变 化的情况来调整已有的手段和方式。 “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 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就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变通来延续 和实现的,在管理领域中同样如此。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经常 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及环境 的变化对不同的企业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应用同一管理原
理和方法,其做法和结局都不可能相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 的时期运用同一种方法也不会有相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 企业管理的复杂性。 因此,经权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富 于创新性、创造性。 秉承“通权达变”的观念,当基本情况发 生根本变化,原有的“经”所确立的具体原则已不能应对和 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时,只有除旧布新,寻求新情况、新形势 下的应对之策,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的。创新和创造是现 代企业管理的动力源泉,管理就是创新。
情况因时代不同而会发生变化,而措施一定要适合当 时的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在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创新 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执经行权,相 机适宜就成为智者的选择。 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 情况不同了,措施也要随之而做出改变。随着环境的变化越 来越快,创新应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首先是对惯性 思维模式的突破,也就是说,创新先要从管理者开始,尤其 是从领导层开始。
在此意义上的通权达变表现为出理性的战略应变风 格。 从为善的根本价值导向出发,一切规则、手段都是可变、 可利用的;预知和及时捕捉变化最关键;当时间、地点、条件 发生了变化,一切都要
重新考虑。 阴阳相生,物极必反,抓住 一轮时机,同时准备面对另一轮时机的到来。 目的理性、实 用理性、通权达变是突出的风格。
(三)管理行为
1. 管理方法意境化。 在具体管理实施过程中,经权管 理强调问题本身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手段的意境化。 在一定环境下适用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可能在另一环境发 生致命错误。 现实的管理问题总是复杂度高, 而且难以认 知,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界定与定位,经权管理主张管理者 应结合具体的管理活动,对具体的情境采取灵活的适应性 应变。
图 1 企业经权管理体系
(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经权管理是一种很高的管理境界,也是企业适应动态 环境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一要“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 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 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二要“通权达变”, 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走创 新之路。 尽管权变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无条件、无休止的 变化,有效的权变必须置于“经主权从”的大框架之下。
1. 执经达权坚持管理魂。 在儒家的观念中,“经”指基 本的管理原则,“权”指随机应变的管理技巧。 
“执经达权”, 即根据事物的“道”和一般的管理原则,来选择和使用适宜 的方式方法,  以达到管理的目标,  随着具体条件环境的变 化,要求管理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为 适应这种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仅凭“执经”尚不够,必须同时 具备适度“达权”的灵活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管理实践才 能成功应对变与不变。因此,要求管理者一方面要把握永恒 不变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因应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彼一时,此一时也”,强调 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强调一切 以条件为转移;“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舜不告而娶”,
[10]
则强调特殊情况下的特事特办。
要实现执经达权,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权不
逾经。 在企业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变化的,就是我们所说 的“经”,包括企业的宗旨、愿景、文化及基本战略方向等。 在 长寿企业的背后,总有一些持久不变的东西。惠普公司倡导 的“相信任何人都愿努力地工作,并能创造性地工作,只要 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的信念,波音公司追求的旨在领导航 空工业的“永为先驱”的理念,通用电气公司拥有的“以科技 及创新改善生活品质”的追求等,无不体现出对企业宗旨之
工商银行网银登陆2.管理原则灵活化。对管理原则,西方科学管理坚持以法的形式贯彻,以维护原则的效力。儒家经权管理对原则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可原则但不拘泥于原则,强调原则的张力。原则作为达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采取简单、盲目的坚持原则方式。作为体现经的某些原则本身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为了适应当时环境而出现的,具有时效性。甚至原则之间也存在相互冲突可能。因此,当环境发生改变,坚持原有原则已不能达到目标的时候,管理者就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坚持,以达成目标为导向坚持原则,或者改变低层次原则,达成高层次原则。经权管理的魅力就在于,看似没有坚持原则,实则坚持了最高原则,实现了“外圆内方”,达到了最终目的。
3.管理行动时位化。西方管理科学重时间与空间,并且把时、空当做知识来认知。儒家重视时、位,其内涵比时间和空间丰厚得多。儒家讲“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同样的时间,可以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如果“时——位——人(事)”三者密切配合,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儒家强调通过“待时、察时、趁时”以求“及时”缔造“时中”的佳绩。“时”包含时机和情势,“位”包括身份和场所。管理者要随“时”,合理调整自己的“位”,才能趋吉避凶。时机良好,情势不一定有利,所以适时还需要造势。身份合适,场所不一定配合。在不一样的场合,应该依照自己的身份,做出不相同的表现。时位配合妥当,表现出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态度和行为,或者做出有效的决策,便是时中。各种现象,配合时位的变化,加以理性的思考。孟子推崇孔子为圣之时者,便是能够随着时位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行,以求恰到好处。
(四)现代企业管理目标——致“和”有术
1.和而不流。“和”指出“与人为善”为管理之出发点,但并不等于“和稀泥”,管理者如果一味充当“老好人”,彻底放弃原则性,则必然导致管理混乱。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什么是“强”时指出,“强”的标志之一就是:“和而不流”,[11]即君子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但决不随波逐流。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2]凡事如果只强调和谐的一面,不以礼来节制和约束和,为和而和,企业内部必然正气日衰、邪气日长,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和而不流”应成为管理者的修身准则。“和”是管理者积累人脉、提高声誉的基础,“不流”则是管理者避免道德沦丧、防止意志堕落的手段。[13]管理者只有正确运用好“和”与“不流”的哲学本源内涵,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对于整个企业管理层来说,应该努力搭建一种既充满和谐而又有监督的运行机制,营造出既能相互协作又充满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与环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密切合作,是基于能力和业绩的公平竞争的融洽共处,而不是员工之间相互排挤、倾轧,也不是员工之间相互纵容、包庇。这样的和谐才能造就人人力争上游的健康风气,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
2.心和见异。“和”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方法,也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分工合已正成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成复杂、困难的事情保障,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
团队,要真正实现“和而不同”,需要深刻地理解“和”与“不同”的关系。儒家经权管理主张在追求整个管理活动的和谐运作的同时,在不违背大目标、共同追求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各种力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以达到共存共赢。这种和合观并不否认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不追求通过差异性的抹杀和掩盖来达到一种表现上的管理和谐,而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正因为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异质性基础,才使得体能够产生协作效率和竞争能力。一家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或一个卓有成效的团队,应该是一个集“和”与“不同”于一身的完美的对立统一体。
在管理中,“和”不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要在遵守管理目标所规定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强调员工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和”是有原则的“和”,并不是盲目苟同和无原则的附和。此外,在“和”与“争”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原则,“和”是目的,“争”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并不排斥人和。可见,“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的为人处事之道,也是企业充分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实施团队工作法重要的指导原则。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部的人和是取得对外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对任何企业而言,失此基础都无法与其它企业相竞争,更不用说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3.达致中和。“中”其实就是追求“合理”。企业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利润或利益”,而应该由“利”而“乐”,由“乐”而“和”,然后再由“和”而“安”。贯通“安、和、乐、利”,把“和、乐、利”统合在“安”的大前提之下。追求“安、和、乐”的“利”,必须兼顾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把握好合理的度,行
中道。而管理要想减少障碍,消除内部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矛盾,赢得顾客长期忠诚,以及与社会大众保持和谐共处,就要注意保持相互之间的均衡。
总之,和而不流、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在差异和变化中实现共同的目标,顺势而为,贴近事物本来的规律和法则,才能营造出稳定和谐的组织状态,才能使管理的人为操作在同和异、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才真正符合事物内在的“道”。
四、境界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从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与管理趋势出发,紧扣我国企业管理的文化传统土壤,我们主张将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哲学相互融合、相互打通、博采众长,本着“中体为本,西体为用”的原则,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与竞争模式。境界——作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效果衡量标准,是经权思想修为的价值方向。我们以此概念为基础,从目标、路径和境界相结合,搭建出以经权哲学为导向的指导企业发展的三维管理模式(如图2)。境界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自身对“经”的修养,实现其思想境界、心灵境界、价值境界的不断超越,由此融入并彰显为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企业管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决策特点等企业能力要素系统演进与升华过程。
当然,管理模式的设计需要从目标、要素、方法入手,我们结合儒家经权思想与国内外成功企业案例分析,尤其是
《基业常青》和《追求卓越》中对成功企业分析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以企业管理者的境界修养及企业的能力修炼为核心目标,把企业境界追求分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五重,其管理目标分别是健康企业、名牌企业、长寿企业、标杆企业、卓越企业。在这个发展路径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层面,则表现为从创业者、企业家、事业家、慈善家到思想家的成长过程,贯穿其中的是管理者从勇者、智者、仁者、贤者到圣者的自身修养由低到高的修炼与提升。[14]而企业能力塑造层面,则表现为从科学管理、品牌管理、文化管理、声誉管理到伦理管理的管理理念变迁演进,管理方法则分别从以法治、礼治、义治、德治到道治的为核心的管理手段转化,最终走向财自道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企业从基础到发展,由做强、做大到做久的战略思维与竞争手段。境界管理阐释了企业管理在不断追求“经”的执着中,根据企业的发展进程权宜应变管理的特征。正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经营秘诀时说: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顺应自然的法则做事,这正体现出“执经达权”的企业经营之道。决策、管理能力等的修炼出发,并具体化为企业制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管理的综合竞争能力塑造。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做强做大、从优秀到卓越提供了一个具有范式意义的一般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管理方向与发展路径。在实施境界管理的过程中,关键要把握一个“势”。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讲到了“飞轮效应”,飞轮的过程形象地表述了一个公司由创业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过程,从它的第一圈开始到飞速运转的结果,一个神奇的力量就是势。其实经营管理企业也是一样的,在企业管理发展路径上,要时时塑造企业的“势”,发现企业“势”的转变,把握“势”态的发展,运用“势”的契机,甚至借“势”造“势”,为我所用,是成功地进
行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升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正体现了“通权达变”的企业管理之则。
总之,我们相信,市场竞争终将从企业之间的物质实力的竞争转化为思维方式创新及顾客价值创造的竞争,而凝聚着东西管理智慧的经权管理及其指导下的境界管理模式,理应成为企业经营的至高之道。
参考文献:
[1]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M].
[2][4][6]朱子语类:卷三七[M].
[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817.
[5]问辩录:卷六[M].
[7]孟子集注·尽心上[M].
[8]中庸:第六章[M].
[9]唐明燕.论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7-70.
[10]孟子·离娄篇[M].
[11]中庸:第十章[M].
[12]论语·学而[M].
[13]刘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7.
[14]鲁培康.境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40.
图2  企业三维境界管理模式
(注:结合鲁培康所著《境界管理》进行修改)。
不难看出,境界管理是从儒家经权系统理念出发,把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看待,从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包括企业家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精神气质、事业目标、经营责任编辑文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