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
3.朗读并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口健康的牙齿是什么颜1.指名交流:在本单元学习中,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你的学习起了帮助作用?能具体谈谈吗?(板书:交流平台  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流好处
预设1:在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我对“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中的“乎”字有疑问,就去查阅工具书,我知道了“乎”在这里是个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这种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帮助我把文言文理解得更准确。
预设2: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阅读了很多科学类书籍,知道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等。这种阅读习惯加深了我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搜集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有的善于使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难懂的字词。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渡: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六年间我们学习了很多课程,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平台”里的四位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养成的学习习惯。咱们来读一读,圈一圈,看看他们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预设:
第一位同学:爱好阅读,读经典的好书。
第二位同学:善于思考,边读书边作批注。
第三位同学:完成习作后,积极思考并修改,有精益求精的习作态度。
第四位同学:会灵活地采取合理方法解决问题,有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3.拓展: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来,把我们收获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大家分享吧!
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预设1:我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还边读边思考,过程中有疑问,我也会试着自己解决,这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
预设2:预习新课文或是看课外书,我会大声朗读十分钟,从而练好了自己的普通话。
预设3我准备了一本日记本,每天坚持记录生活中的新鲜事,练笔的好习惯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
预设4:在课堂上注意倾听。通过认真听讲,我能更自信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发现、理解。
预设5:我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把每天学的知识都及时地消化了。
小结: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享从单元中习得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圈一圈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养成的好习惯拓宽思维,最后回顾自己六年小学生涯,让学生充分感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愿望,为升入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书写提示:赵孟頫和他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
1.过渡: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他叫赵孟頫,这个字读“,学生读。(板书:赵孟頫)
补充资料:赵孟頫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练习书法,几乎从不间断,直到临终前依然在观书写字,可见他对书法的热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另外,他的绘画技艺也非常高超,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传世书、画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二羊图》《人骑图》等。著有《松雪斋集》等。
2.出示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局部),对比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同一个字,说说有什么不同。(板书:《三门记》)
提示:先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预设:赵孟頫的字写得略扁,顿笔处比较圆润;而颜真卿的字方方正正,顿笔都很明显。以作品中的“外”为例,第五笔差异最明显,赵孟頫写的是长点,颜真卿写的是捺。
小结: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具特,赵孟頫的字写得圆润,笔画比较柔美。颜真卿的字力
透纸背,显得更凌厉、大气。
3.拓展:欣赏赵孟頫的其他作品《汉汲黯传》《胆巴碑》,感受书法的碑和帖的区别。
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排名表补充资料:碑学以石刻拓本为主,还包括其他刻在石头上的汉字的拓本;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随意性比较强,比较真实地反应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4.全班交流:从赵孟頫的作品中,你学到了什么?
预设1:赵孟頫有这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传世,他一定是下了许多苦功夫,持之以恒才有这样的成就,我要向他学习做事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预设2:赵孟頫60多岁了,还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毛笔字不像铅笔字那样错了可以重写,错了可能整部作品就毁了,他在书写时该有多专注啊!我要是能像他一样专注坚持,迎难而上地做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预设3: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作为接班人,要努力写好中国字,做中华文化的合格传承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赵孟頫和颜真卿的作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赵孟頫的楷书特点。欣赏赵孟頫的作品,感受中国文人书法作品的意蕴,旨在端正学生的书写态度,尽可能写出一手好字。
三、日积月累:培养创新变化的眼光
1.过渡: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珍宝除了富有灵气的书法作品,还有许多指引人生方向的名言启示。请大家自读名言,把句子读通读顺。(板书:名言启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1)指名读。
(2)指导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句子。
3.结合关键字,小组讨论交流,尝试理解句意。
4.全班交流句意。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出自《周易·系辞下》,我们后来讲的“穷则生变”就是由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意思是,事物一旦到了极限就要改变它,改变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
预设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是如果的意思,“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进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预设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出自《荀子·劝学》。这里的“青”指靛青,“蓝”指蓼蓝之类,是可作染料的草。大致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比蓝草更深。
环保标贴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出自《淮南子·汜论训》。“苟”当“如
果、假如”讲。这里的“法”和“周”都是动词,分别是效法和完成、成就的意思。大意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钻牛角尖,做事要学会变通和屈伸。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预设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告诉我们,在学习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
预设3:我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演变而来的。这句话鼓励我们努力向前人学习,并超越前人。
预设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句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有益于人民的,就不要束手束脚,要敢于创新,破除束缚。
教师小结:这四句话都是鼓励我们遇事要学会变通和创新,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板书:培养创新变化的眼光)
6.拓展:将名言填写到合适的情境里去。
(1)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改变,决策者要清楚“                    ”的道理,尽早确立新的思维模式适应变革,只有变通,中小企业才有未来。
(2)葛老师当年培养的几个高材生,如今都获得了国家级科学进步奖,其成就都超过了葛老师,真是“                                      滥竽充数的意思    ”。
(3)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4)从《礼记》中的“                    ”一句中,我明白了要不断更新的道理。 
预设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预设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预设3: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预设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设计意图孔孟论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在初步理解后,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让我们端正书写,勤于思考,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守护下走好我们的成长路!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2.背诵日积月累的名言,收集同一主题的其他名言。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总结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流好处 
语文园地五    书写提示    赵孟頫  《三门记》                                 
有关劳动的手抄报内容60个字
日积月累    培养创新变化的眼光    名言启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