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旅游文化
上饶旅游文化简介
商学院07旅游管理本(1)班傅军学号:70913034
地理位置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介于东经116°13ʹ~118°29ʹ,北纬
27°48ʹ~29°42ʹ之间。东西宽210千米,南北长194千米。邻浙江省衢州市,南隔武夷山脉与福建南平市接壤,西濒鄱阳湖与九江、南昌、鹰潭、抚州市接壤,北毗连景德镇市及安徽省池州市、黄山市,是闽、浙、赣、皖四省结合部,简称赣东北,是江西省的"东大门"。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的称谓。
上饶市人民政府距省会南昌市约260千米,交通极其便利。沪昆、九景、景婺黄、景婺常和景鹰等五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福建武夷山至上饶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国家立项建设。浙赣、皖赣、横南三条铁路,320、206国道和七条出省公路贯通南北,周边有五个在1-3小时内可到达的机场,即武夷山、衢州、景德镇、南昌和杭州机场,境内三清山机场正在筹建。
历史沿革
上饶有据可查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周朝。境域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地,市境大部
分为番(音鄱)邑,属楚东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九江郡番阳(鄱阳)、余汗(余干)县,今市境大部分属之,小部分分属鄣郡歙县、闽中郡东治县、会稽郡太末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豫章郡,番阳、余汗县也随之改属,两年后改番阳为鄱阳。东汉建安十五(210年)孙权析豫章郡地设置鄱阳郡,辖九县,今市境大部属之。至今,市级行政辖区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小学家长会发言稿唐代,改郡为州,乾元元年(758)始设信州,其时市境主属饶、信二州;宋时与唐时同;元时主属饶、信二州路及铅山州;明清时主属饶州、广信二府;1914年主要属豫章、浔阳道;1932年分属江西省第四、六行政区;1935年分属江西省第五、六行政区;1949年5月主属赣东北行政区,同年9月属上饶、浮梁专区;1952年9月二专区合并为上饶专区;1971年4月23日改称上饶地区。
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上饶地区改设上饶市。
一边一边...造句经济社会
上饶农业生产发达。市境有鄱阳湖冲积平原,及两江流域的大批河谷平原。据仙人洞考古显示,上饶万年为世界稻作起源地,远在一万多年
前就开始种植稻谷,秦汉时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鄱阳、万年、余干等县所处的湖滨平原,土壤肥沃,
河网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历来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猪基地。万年贡米、弋阳大禾米、铅山紫溪红芽芋、广丰白银鹅、黄耳鸡、余干乌黑鸡、婺源荷包红鲤鱼等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优质农产品,大鄣山绿茶、瘦肉型猪、烤鳗等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已成为全市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无公害农产品、绿食品、有机食品开发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工业主导地位凸现,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金属采选业、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增幅均在40%以上。
  2008年,财政总收入突破68亿元,县域经济整体推进,实现县县超2亿元。其中,广丰县达到11.3亿元,德兴市达到11亿元。
  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率达到33.50%。全市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5.04%,绿化覆盖率达到39.03%。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全面开工建设10个县(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环境监控中心。全市建有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地表水达标水质断面为100%。
  教育事业呈现新气象。文化事业稳步发展,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人民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82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5.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4352.73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上饶已成为江西省区域发展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西省卫生城市"、"江西省园林城市"、" 江西省双拥模范城"和"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是2006、2007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荣获2007世界投资中国-中小城市魅力奖。
文化特
  上饶多名山胜迹,风景彩斑烂。
梅子时节家家雨  早在唐朝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历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观光游记、诗词歌咏数不胜数。境域拥有俊美秀绝的"绿"自然风光,光辉灿烂的"红"革命遗址,丰富多彩的"古"文化遗存,奇妙壮观的"蓝"淡水湖泊。龟峰、三清山、怀玉山、武夷山、葛仙山均为历史名山,自古人文荟萃,文物云集,寺观成,更兼风景绝秀;鄱阳
什么品牌的音响好湖、三清湖碧波万顷,绿水绕山,候鸟如云,"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滩上草";婺源素以明清古建筑、古洞,古树、古文化被誉为"四古之乡",绿水青山,菜花烂漫,优美的田园风光,间以
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的古建筑和浓郁的乡风民情,"小桥,流水,人家",恰似一幅幅绝美山水画。婺源乡村已成近年生态旅游的热点,四季八方游客趋之若骛。此外,上饶还有大批红旅游资源。如横峰葛源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革命根据地的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信州区抗战时期关押新四军官兵的上饶集中营旧址,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四"旅游资源,使上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省旅游大市。
  上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万年县仙人洞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余干县华林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尧舜时期记录治水的古篆文。2006年,全市有文物点4000余处,有不可移动文物1475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21处,古建筑966处,古墓191处,古窟寺及石刻约数十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2处。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级品96件,二级品408件,三级品1629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上饶成为全省文物大市,也极大地丰厚了上饶的旅游文化内涵。
  上饶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是红文化、茶文化、徽文化和书院文化。
  红文化
上饶的红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辖区内红旅游景点遍布,主要有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纪念馆、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怀玉山清贫园等。这里还是方志敏的故乡,他领导的"漆工"、点燃的革命盛火,传遍赣、浙、闽、皖四省的交界的地区,他创建的赣、浙、闽、皖地区的革命根据地被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与"朱、毛式"的井岗山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方志敏的遗著《清贫》、《可爱的中国》充满爱国激情和革命斗争精神,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玉山县西北部的怀玉山,是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是方志敏不幸被捕的地方和《清贫》的故事发生地。这里有名震中外的全国"三大集中营"旧址,当年叶挺将军在此被关押达七个月之久,先后被关押的革命志士700多人,他们在狱中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举行了两次,谱写了我党监狱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上饶集中营、方志敏纪念馆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是上饶主要的红旅游景点。
  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1941年1月初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饶周田、茅家岭、李村、七峰岩等地设立的一座规模庞大的法西斯式人间地狱。1941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将皖南事变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600余人,以及在东南五省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青年和爱国人士八十余人囚禁在茅家岭的七峰岩(高干禁闭室)、周田(苦工营)、李村(高等软化所)等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上饶集中营。新四军军长叶挺就关在七峰岩的禁闭室。
这里当时监狱四周架构筑了围墙、设起了铁丝网,岗哨林立、警戒森严,并在周围30里以内设置了内层警戒圈。负责管理的是军统康泽系特务。第三战区特务团调遣一个加强排担任看守,监狱门外有荷实弹的卫兵日夜站岗。爱国志士们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凶残的国民党特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成功地举行了著名的茅家岭和赤石,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茅家岭举行于1942年5月25日。1942年6月,日军占领上饶时,集中营迁往福建,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被押的革命志士举行了,史称赤石。
  解放后,为了缅怀在集中营牺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继承先烈遗志,激励教育后人,党和人民政府于1955年在茅家岭建立革命烈士陵园,陆续修建了革命烈士公墓、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亭等建筑物。1988年1月上饶集中营监狱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陵园也于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此后,相继由南京军区、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由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和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刘华清等为陵园题了词。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4年8月被列为全国十大红旅游基地之一。
  方志敏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北面峨眉嘴山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级重点烈士
s7 lol纪念馆建筑保护单位。1977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1978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03年10月闭馆进行改建,2004年元月重新开放。馆内陈设布局合理,内容丰富,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纪念馆后为烈士陵
园,林木葱郁,碧水回环。馆前广场上,大理石雕刻的方志敏塑像肃穆庄严。底座上刻有叶剑英挽方志敏的一首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烈士纪念馆对外又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省级重点烈士纪念馆建筑保护单位,是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瞻仰先烈的重要名胜点。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于1927年建立,历经10年建设,是当时国内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信江南岸黄金山上,信江书院的东侧。山上松柏常青,幽静宜人。它由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黄道墓和英雄墙组成。1952年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赣东北英雄儿女而建,曾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黄道等领导赣东北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立赣东北、闽浙赣、闽浙皖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十军,领导苏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苏区人民前赴后继,坚持到全国解放,许多优秀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
好吃的零食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世世代代缅怀革命先烈,1952年,在信江书院亦乐堂址修建了"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和基座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高约25米,基平面49平方米。基座上刻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在碑的西北还建有挑檐式小亭,亭内安放黄道烈士墓。黄道(1900-1939),原名黄端章,江西横峰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江西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之一,也是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35年5月,在铅山河口被害。黄道同志逝世后,初葬于福建崇安。1950年,忠骨移至上饶市,葬于他早年从事过农民运动的信江两岸。1955年重修了烈士墓,墓为半球形水泥拱顶,正面刻有"黄道烈士之墓"的镏金大字,显得肃穆庄严。
  1994年,原上饶市委、市政府在纪念碑西面的台阶墙上,又建英雄墙,雕刻英雄像,它由大面积的红石雕刻而成,气势磅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时至今日,当时的省委、政府、司令部、军校、公园等设施都保护地很好,走过一遍,不禁感叹当时的建设者在建章立制、组织搭构上的不凡,更能体会到他们"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万丈豪情。
  上饶市领导非常重视当地的"红资源",表示将加快整合目前分散管理的"上饶集中营"旧址和有关方志敏的纪念馆资源,再加强"闽浙赣
革命根据地"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从而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旅游景区。
  为了配合国家"121"红旅游工程的实施,上饶市实施"135"红旅游工程,即抓住一个中心,展开三大基地,紧扣五个重点。具体内容为,抓住以茅家岭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景区;展开周田大本营旧址基地、李村叶挺囚室旧址基地、七峰岩高干监狱旧址基地等三大基地;紧扣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重建工程、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碑改造工程、基地遗址维护建设、基地遗址交通环线建设、中心和基地陈列布展及配套设施工程等五个重点,做大我市红旅游。2009年6月份,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用5年时间,在全国重点建设10大红旅游基地,20个红旅游名城,100个红旅游经典景区,简称红旅游"121"工程。上饶集中营名胜区被确定为10大红旅游基地之一。据了解,上饶集中营名胜区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江西片八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八大项目包括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地、秋收起义系列"红旅游"景区等。
  茶文化
上饶是"茶圣"陆羽写作完成世界第一部《茶经》的地方。他所寓居的信州城北广教寺旧址(茶山寺)和他引水煮茶的胭脂井(后称陆羽泉)至今仍在。只不过这里早已是一所上饶著名的中学所在地了,
1300年前陆羽的学术文化精神在这个日日夜夜书声琅琅的学校里得到了承传。  在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陆羽为何独独能在上饶完成他千古不朽的名著呢?这决非偶然,是因为上饶有丰厚的茶文化资源,为他的实践与写作提供了优异的条件。
  提到上饶的茶叶,自然要首推境内的婺源县。唐人乡贡进士王敫所撰《茶酒论》说"浮梁、歙州"的茶"万国来求";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这两句诗正反映了唐时的茶叶贸易在浮梁和歙州,古已兴盛,婺源正邻近于这这两个市场。婺源的茶叶早就天下闻名,唐代便写入《茶经》,宋代称为"绝品",明代则作为贡品晋京入朝,敬献皇宫。到了清代,更是饮誉海内外了。宣统二年,婺源创制窨花茶获农工商部金牌奖,珠兰龙井获美国一等奖。民国4年(1915),"婺绿"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茶叶金奖。婺人茶商也从此走出家门国门,成为显赫的中国婺源富商。
  上饶产茶叶不仅仅是一个婺源,辖区内各县都产茶,"信七邑皆产茶"(《广信府志》)。据史载:上饶产茶"始于唐,盛于宋,浸乎有明"。明时,在婺源、德兴"满山茶折嫩芽鲜"的同时,信、饶二州所属各县也已是绿茶、红茶飘香。鄱阳的浮红区,婺源、德兴、余干、万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