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发布时间:2008-07-10   作者:文史办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在朱晓进、俞明副主席带领下,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民盟南京市委、民进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致公党南京市委、九三学社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视察活动。现将视察所得报告如下:
一、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近年来,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以经费投入为标志的政府重视
经费投入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保证。这几年,公共财政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逐年增多,政府舍得花钱,而且是高起点、大手笔。从以下列出的古迹名胜投资情况表可见一斑。
阿兹台克
名  称
投  入(拟投入)
面  积
明城墙
已投入2.6亿
拟投入1.1亿
怎么关QQ空间周边环境整治40亿
25公里较完好城墙
10公里遗存遗址
民俗馆(甘熙故居)
一期工程2500万
一期陈列380万
二期工程150万
二期陈列710万
周边环境整治1.7亿
9500平方米
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
新馆建设4000万
古建筑维修600万
周边环境整治2.5亿
新馆6000平方米
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新园区建设2500万
拆迁1.1亿
新园区7800平方米
桃园、梅园、雍园
5166万
民国建筑53栋,
其他建筑75栋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一期拆迁3亿
一期建设2亿
二期拆迁4亿
立体字ps教程
二期建设1亿
一期75亩
二期40亩
白鹭洲公园
1.4亿
15公顷
颐和路公馆区(16地块)
3.5亿
14600平方米
胡家花园(愚园)
3.5亿
56400平方米
蒋寿山故居
1亿
7000平方米
秦大士故居
1390万
1000平方米
沈万三故居
22万
260平方米
中国人寿激活卡激活
魏源故居
周边环境整治1500万
1500平方米
八字山公园
1.1亿
43000平方米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
拆迁2850万
3200平方米
江宁杨柳村古建筑
900万
5500平方米
江宁上坊六朝早期大墓
450万
45亩
南朝陵墓石刻
200万
3~4组石刻
(二)以协调配合为标志的部门共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这些年,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明显提高。规划部门在规划制订、项目审批方面,发改部门在项目立项方面,建设、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安部门在防范打击方面,与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国土、园林、旅游等部门及区县政府积极支持。政府各部门之间逐步形成共识,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以舆论监督为标志的社会关注
社会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建议、提案、调研、视察等方式,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通过建言献策,广大市民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等渠道,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不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防范与制止,都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推动、批评、监督分不开的。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基础。
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明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城墙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明城墙周边环境整治获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
云锦制造工艺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中山陵的环境整治与建设,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1912街区在民国建筑利用方面的探索,晨光1865产业园在工业遗产利用方面的探索,白鹭洲公园的改造,石头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江宝船遗址公园的建设,南捕厅历史街区的建设,江宁织造府遗址的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阅江楼的建设,泥国王墓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江宁上坊东吴早期大墓的保护等,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
三项考古成果列入全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三项考古成果进入年度提名;
南京民俗馆的“金陵风韵”展,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虎系列”展(包括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龙蟠虎踞”展、反映今日南京的“龙腾虎跃”展、反映南京地下文物的“藏龙卧虎”展、反映馆藏精品的“龙吟虎啸”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生命进化史”展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为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2002年,老城中12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是河西地区的近20倍,到2007年,已不足2倍。
总的来说,由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努力,南京基本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及其所依托的山水环境,较好地控制了老城“近墙低、远墙高,中间高、周边低,城北高、城南低”的总体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绝大部分得到保护,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得到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对象不断拓展,若干已经消失的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在审慎论证的基础上正在多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面对当前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古都南京显示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国家文物局最近指出,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括起来存在八个方面问题:记忆消失、面貌趋同、建设失调、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精神衰落、管理错位、文化沉沦。南京的情况远没有这样严重。但是,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更上层楼,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差异较大
虽然社会总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决策者、投资者、专家、市民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内部又因文物、规划、建设、交通、市政、园林、国土、旅游等不同角度存在差异;市民内部也因产权人、非产权人,利益相关者、非利益相关者等不同立场而存在差异;不同人的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不仅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也存在差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二)政府有限的财力与巨大的保护资金要求矛盾突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回报是社会效益,经济上的回报有限。这就决定了保护工作必然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推动。政府的投入尽管不断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需求。
这其中,传统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矛盾尤为突出。这类街区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低收入人多,砖木结构建筑损坏严重,缺乏基本的现代生活设施,又都处于老城的中心地段,土地成本高,按一般土地运作改造资金缺口非常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偏低,挖掘、保护、传承的力度不足,尤其是抢救性保护的措施乏力。
(三)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在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但是对保护对象的范围缺乏科学明晰的认定,不少历史文化资源家底不清,保护程序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线划定工作尚未完成。片面追求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忽视保护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整合
南京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许多资源由旅游、园林、文化文物、建设、宗教、区县政府等各管一段。主体利益不清晰,所有者与获利者不一致,投入者与收益者不一致。
在分析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时,了解国际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开始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1882年英国通过《古迹保护法》,1913年法国通过《历史古迹法》,这两个法令中古迹主要指一些没有具体用途、无人居住的历史遗产,且数量很少,保护工作中矛盾并不突出。
到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间,在西方城市大规模的更新与建设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保护单体文物远远不够,文物与其周边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高潮,陆续产生了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2005年的《西安宣言》等,把保护范围扩大到体、街区,乃至整个城市。
很显然,西方城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探索的问题,南京必须在21世纪初的一个短时期内应付处理。只有历史地看待问题,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三、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针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矛盾,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南京实际,提出六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
南京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的自然、地理风貌在世界古都名城中别具一格,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一方阵,南京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南京具有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
要使南京的广大市民认识到,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市长一个人、政府几个部门、社会中少数成员的事情,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职责;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少数人发思古之幽情,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业癖好,不是少数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整个城市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城市不可再生的财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城市精神的守护者。作为南京人,作为南京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决策者和施政者,保护、传承、彰显南京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举全市之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最近,栖霞区新合村自觉保护文物,主动清理南朝陵墓石刻周边环境,使肖憺、肖恢墓石刻焕然一新。这其中有依托文化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收益的考虑,也反映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认识的提高。
新合村的例子具有典型意义。它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赖于法律、规划这些外部的强制性,还有赖于合理利用、适度开发这样的内在的能动性,有赖于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要努力寻平衡点,妥善处理争取双赢。
(二)进一步强化法律保护和规划保护
南京市已经出台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南京市夫子庙地区管理规定》、《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一批地方法律法规,已经制订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现在,一方面要强调依法保护,落实规划,杜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加紧制订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规定》等地方法规,修编新一轮《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订《南京城墙保护总体规划》、《南京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保护规划》、《南京古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划定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紫线等,为南京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完备、更有力的法律基础和规划依据,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刚性。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和投入
将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政策支持。
解放思想,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章,把保护、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历史文化保护项目不以短期盈利、直接盈利为目标,特别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以保护为主题,改变局限于本地块、单一项目经济平衡的要求,更加着眼于社会效益、长远效益;探索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土地运作、拆迁制度,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技术内容和标准;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专家全程参与、部门联合听证、社会广泛参与和项目批前公示等一系列程序。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采用“镶牙式”的保护改造办法,杜绝大拆大建。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特别注重抢救性保护。除家庭式传承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教育结合等多元路径,努力培养传承人。
(四)进一步理清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2005年开始,南京市规划局和文物局联合进行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建库工作。这次普查,在历史地理、人文地理、考古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数据库、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三维动画等新技术手段,涵盖了全市11个区和2个县的市域范围,按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地点和空间、生存环境、周边景观、资源现状、形态、结构、内涵、时代、演变过程、文化价值、拥有者、使用者、管理机构、文献著录等14个类别进行。
通过普查,目前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处世界文化遗产,387处(460个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15片地下文物保护区,67处重要近现代建筑,726株古树名木等3000多处物质文化资源点,包括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7项,其中省级16项,国家级10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动态的,趋势是不断有所扩大。按照国家要求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发现了若干新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保护要求和保护方法上也有所区别,要分层次,有重点,不能一刀切。保护好这些遗产,就是保护了城市的文脉,保护了城市的特,保护了城市的根。
(五)进一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成绩,也有缺陷。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死”,死守一隅之地,死保几个据点。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增强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效,就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僵化、教条、保守的框框;打开思路,有所创新。
①创新思路要在挖掘上下功夫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这些年突出强调的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除了已经成为显学的明城墙文化、郑和文化、中山文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认识,包括十朝文化、革命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科举文化、庙堂文化、作坊文化、陵墓文化、青楼文化等。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使每一个资源点,都显示出历史文化的特。
十朝文化    南京以十朝都会自豪。十朝都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用具体的物件来展示。建设十朝博物馆,可以集中地、具体地、清晰地展示南京的古都风貌。可以考虑在江宁上坊建立东吴历史博物馆,在江宁东山或下关象山建立东晋历史博物馆,在朝天宫建立南朝(宋、齐、梁、陈)历史博物馆,在武定门南唐伏龟楼遗址建立南唐历史博物馆,在阅江楼或大报恩寺建立明朝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已在瞻园建成五十年,其陈列思路、内容应作必要调整,可将设在“总统府”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改为“中华民国(1911--1949)历史博物馆”。同时,南京明城墙作为“申遗”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考虑建设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专馆。八座博物馆陆续建立起来,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一定会对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革命文化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发端与终结地,从《南京条约》到渡江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其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大屠杀,“五·二0”运动,国共和谈等等,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南京现正筹建高规格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可以将这一纪念馆与反映战争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反映太平天国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反映中华民国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反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反映死难烈士的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有机组合,勾勒出南京近代史的轮廓,展现出百年激荡史。
园林文化    南京园林,曾经有过辉煌的篇章,最高峰时多达170多座江南园林。目前除了已经恢复的甘熙故居后花园、正在扩建的瞻园、准备重建的愚园(胡家花园)外,还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逐步恢复快园、市隐园、万竹园、石巢园等。这样既丰富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又挖掘了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旅游资源。
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    南京在这方面的遗产十分丰富。其中工业遗产初步调查有50多处。晨光机器厂遗址已成功改造为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南京手表厂老厂房正改造为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工程机械厂正改造成“红山创意工厂”,南京724研究所船舶重工业基地正改造为时尚发布中心。将来还可以把下关火车站与下关轮渡码头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保护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挖掘,也是开拓与创新。保护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将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使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更加完美,使城市文化特更加鲜明。对20世纪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要在不破坏遗产价值的前提下,采取“再利用”的保护方式,确保其延续性。要本着“厚古不薄今”的态度,把这方面的保护工作做好。
民俗文化    南京的民俗文化极富特。8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文学艺术7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7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6项,民间艺术10项,传统工艺技艺19项,传统医药3项,杂技与竞技3项,民俗13项。民俗文化中,南京老城的历史典故值得重视,已初步挖掘整理5类112例,其中山川城池类19例,如“夫差铸剑冶城山”、“范蠡筑城长干里”,桥梁街道类26例,如“长乐渡边朱雀桥”、“献之迎妾桃叶渡”,府第园宅类24例,如“张昭家居娄湖头”、“周处读书赤石矶”,文人学馆类28例,如“诗仙李白吟金陵”、“杜牧咏诗杏花村”,佛寺祠庙类15例,如“恺之画壁瓦官寺”、“僧繇点睛安乐寺”等。民俗文化要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要建立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基地,确定非遗传承人并予以扶持,对濒危项目做好重点抢救。
民国建筑文化    南京的民国建筑,现存900余处1500余栋。可分为行政建筑、公共建筑、文化科研建筑、纪念建筑、使馆建筑、官邸建筑、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八大类。主要有六种风格。一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如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中央大学大礼堂等;二是折衷主义建筑,如扬子饭店、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等;三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如金陵大学礼拜堂、金陵大学北大楼等;四是新民族形式建筑,如新街口交通银行、紫金山天文台等;五是西方现代派建筑,如福昌饭店、下关火车站扩建工程等;六是传统民族形式建筑,如行知馆、马歇尔公馆等。这些经典的民国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家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智慧结晶,构成了南京大都会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不仅是国内其他大城市建筑不可比拟的,而且是国内一些城市的租界建筑无法替代的。其中最典型的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目前,南京民国建筑最集中的地区是颐和路公馆区。这一区域原有建筑287幢,现存较好的有225幢,平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筑密度20%以下,宅园绿化率64.8%。有西班牙式、荷兰式、英国式、小型宫殿式、摩登花园式等多种类型。对这批民国建筑进行改造保护,就必须在挖掘建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为单体建筑、院落、街区整体风貌三个层面进行,并且为其他地区民国建筑的改造保护,特别是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提供经验。
多元文化    由于南京历史的厚重,一个资源点的文化内涵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雨花台景区,除了红文化内涵,还有南宋、金、明、清、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时期的许多史迹;梅园新村纪念馆,除了中共代表团对敌斗争这个主题,还有国共和谈、统一战线、民国建筑这些内涵;夫子庙地区,就有儒家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青楼文化等诸多内涵。挖掘这些素材,可以使这些资源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深厚,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历史上的大报恩寺及塔影响很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规划上,因为是皇家建筑而至尊至贵;在主题上,因为体现报恩文化而深入人心;在高度上,因为78米横空出世,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外观上,因为使用新材料琉璃而光彩夺目。今天重建大报恩寺及塔,就要了解其原有的多元文化内涵,研究新的寺及塔以什么取胜。不仅要研究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还要展示佛教文化和报恩文化,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中国孝文化博物馆”来体现其特。
古长干里文化    古长干里区域相当广阔,历史文化资源点众多。可以用十句话概括:金陵古城始长干(越城),文人大家咏长干,兵家攻防争长干,商肆贸易聚长干,佳园美景筑长干(小西湖、愚园、杏花村、凤凰台等),佛教烟火绕长干,金陵胜迹汇长干(长干故里、秦淮渔唱、报恩寺塔、赤石片矶、杏花沽酒、雨花说法、凤凰三山等),官窑琉璃产长干,军工基地奠长干,忠烈埋骨耀长干。古长干里文化,一定意义上就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
南京可以进一步挖掘的还有湖熟文化,青溪文化,秦淮文化,钟山文化,清凉山文化,将军山文化,新石器时期的薛城遗址文化,春秋时期的固城遗址文化,填补南京地区汉代文化空缺的六合走马岭遗址文化,由盛而衰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青楼文化,由老地名体现的作坊文化,以江南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明孝陵、中山陵为代表的陵墓文化等。
② 创新思路要在彰显上下功夫
南京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点,知之者寡,履之者寥。原因是缺乏宣传。
雨花台景区内的梅岗,杨邦剖心处、方孝儒墓等景点,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也很优美,在免费的情况下仍然少有问津者。
鲁迅的《风筝》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博览会,是南京的骄傲,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
泥国王墓是南京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公交26路车在此设站,站名却是“花神家具港”。
西华门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点,公交旅游专线游2在此设站,既不以“西华门”,也不以附近的“逸仙桥”命名,却以百米之遥的“解放路”名之。
提高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的知名度,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益,需要宣传。宣传本身也要创新思路,才能达到彰显的实效。
除了一般的媒体宣传,还应当有针对性很强,形式生动活泼的专题宣传,应当有更多的公益性宣传。
挂牌立碑,应当作为彰显的一种重要手段。举凡文物保护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市民广场,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点,包括已经消逝的建筑、街区,都应当选取适当位置,或挂牌,或立碑,将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配以简洁文字刻写在碑牌之上,使人明其由来。根据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碑牌数量当数以千计。而数以千计的标识碑牌树立起来,不仅使整个城市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而且使广大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古都南京有更多的认识。
创新思路,彰显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办好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也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地,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
南京现在已经有社会历史类、纪念类、遗址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五大类52所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南京的博物馆在数量上还要进一步发展,特别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个人,举办有特的个性博物馆;在展览理念上,博物馆也大有创新的必要。
博物馆要从四个方面处理好自身的定位问题。
要处理好收藏、研究和展览的关系,解决重收藏、研究,轻展览的问题;要处理好领导、专家和一般观众的关系,解决重领导、专家意见,轻一般观众的意见的问题;要处理好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关系,解决重学术性轻通俗性的问题;要处理好各类观众的关系,在展览内容和方式上对各类观众的观赏要求有所兼顾。
博物馆要在展览内容和手段上体现“三贴近”,从而达到“都知道,想来看,看得懂,有兴趣,回头看,作宣传”的效果。
作为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场所,博物馆本身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③ 创新思路要在整合上下功夫
单体的历史文化资源点必须进行整合、串联,才能获得较大的效应。
曾经有依托三条历史轴线、明代四重城廓进行整合,按照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这些不同内容实施串联的意见。回头去看,这些意见是从概念到概念,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
科学的、有效的整合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注重可行性;必须打破部门壁垒,主体明确,责、权、利清晰。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山陵地区是有效的整合,南京公园园林卡是成功的整合,而栖霞山地区、玄武湖地区则有待整合。从小的方面说,总统府和梅园新村纪念馆是有效的串联。正在运作中的外秦淮河文化旅游,准备将武定门、周处读书台、芥子园、南唐伏龟楼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东西长干巷、赛虹桥、水西门广场、赏心亭、西水关、清凉门、石头城、鬼脸城、定淮门、宝船遗址公园、入江口风貌区、龙湾故地、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资源点加以串联。尽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应当还是有较大可行性的。魏源故居、颜鲁公园和乌龙潭公园,乃至清凉山公园也是可以整合的。
科学的、有效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历史资源的文化价值,带动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和特商业的发展,发掘历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形成文化品牌。
(六)进一步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保障措施
这里所谓特殊保障措施,主要是三条。
一是建议在行政学院开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使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接受较为系统的相关培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遗产保护的法治意识;了解有关遗产保护的基本知识,诸如真实性和原生性原则、修旧如故原则、最低干预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与环境协调原则等等;懂得判断涉及遗产保护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基本标准,诸如,是否合法,是否符合程序,是否对遗产本身造成破坏等等。在当前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高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遗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二是建议在中学教育阶段开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增设遗产保护课程,使遗产保护这项千秋大业与教育这一百年之计有机结合,真正保证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建议政府重视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涉及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和跨学科研究,传统修复工艺的科学分析,田野考古工作的多学科合作,遗产安全防范监测预警系统,以博物馆为平台的遗产认知工程,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等等。这些工作看起来与当前现实距离尚远,但是,如果真正把遗产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就会感觉到其实不是提得早了,而是已经晚了,已经不容稍待了。
南京有35万--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500年的建城史和跨度1700年的建都史。作为后人,应当对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怀抱敬畏之心。遗产保护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庄严承诺,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怎样买创业板股票遗产保护应当也能够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积极力量。通过全方位的有效保护,南京一定能够成为形神兼备、有声有韵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形”,就是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神”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声”就是现代特,这个“韵”就是古都风貌。
附件一:南京环境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名单
附件二: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表一、表二
                                      二〇〇八年六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