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衍生品概念的界定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知
时光无言,却为岁月留下精神的印记;
岁月有痕,能将时光浸染出文明的香。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无形遗产”,是各族人民经过世代相传后遗留的文明宝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遗产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深刻内涵,其特有的情感思维方式及审美习惯,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也承载着文化生命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智力文化、思维意识的重要体现方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文明受到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巨大影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逐渐走向消亡的道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一项保护“民族记忆”的重点工作来开展,中国也在此时就已经开始以搜集整理民间故事、音乐、舞蹈的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记录与保护,但大多依靠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展,形式分散,内容单一,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统一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流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走入正轨。
1997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在 2001 年选出了首批 19 个“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成为我国最早入选该遗产的项目。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 届会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重新定义为:被各社区、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与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与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与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与体提供认同感与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的尊重。该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各类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与实践;⑤传统手工艺。由于不同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乃至国情不甚相同,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不并非完全一致。
中国在2004年加入该公约,成为其缔约国之一。党和政府深切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积极推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从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始计,2008年沙士木卡姆音乐、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至今,中国非遗保护事业走过20年非凡历程,国内列入名录的项目共42项,总数位列世界第一,围绕这些保护实践形成的中国经验广受赞誉。
聚焦国内,国家、各部门、各地先后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的发展。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截至2021年,共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遗,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其中以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①民间文学;②传统音乐;③传统舞蹈;④传统戏剧、曲艺;⑤传统体育;⑥游艺与杂技;⑦传统美术;⑧传统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沉淀了非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几千年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魁宝。在泱泱中华的五千年记忆里,历史的车轮时光的打磨中滚滚向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始终以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文脉,展现出活态文化的基因。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挖掘和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在继承和发展中,拥有更多与时代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性。
魔兽世界字体2003年非典死了多少人2.非遗衍生品的诞生及发展任贤齐演过的电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但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发展,同样存在于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如今,不少人对“非遗”的认知局限且偏颇,觉得中看不中用,对非遗的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诚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呼上看,已经可见一斑,所谓“遗产”恰恰说明了它与现代生活间的距离,但是这恰恰说明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若“非遗”项目持续无法让后人自觉传承,只能依靠外力被动留存,或者是只能依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维系保护时,我们将不会知道,究竟还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没有被人们关注到的偏远村落里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
感谢相遇的短句10个字故而,要想让“非遗”的传承不至于成为一种“临终关怀”,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赋予“非遗”自身足够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在保证非遗项目具有“原汁原味”的同时,把好看变为有用,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与技艺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且需要使用的物件,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所必行的举措。而这个观念的认识,也让“非遗衍生品”的诞生和发展,得到了长足的理念支撑。
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所谓非遗衍生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在突出非遗特性和文化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产
品。市场上的非遗衍生品是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力量,针对面向市场的非遗项目,以非遗作为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把非遗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出适应人们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使非遗本身具备系统性、普及性及经济附加值。从侠义上理解,非遗衍生品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兴文化态势,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衍生品或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经营的实践性工作。非遗衍生品的诞生,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成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的重要保护形式。
人类历史进程中所遗留下的文明瑰宝众多,“非遗”体现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认知体系、价值观念和表述方式,观念的交融使遗产的概念和分类都
在不断发生变化。不难预见,这种变化将持续存在。那么为了适应非遗发展变化、参与变化的非遗衍生品设计,也将文化创意元素与产业特点紧密融合,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方式为文化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后辈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不应大变。因此,在“非遗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中,应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在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基础上,以传统技艺促进产业全面健康发展,支持开发新技术、新
弹药用什么武器工艺、新产品,增加艺术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来适应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智慧看,这些集结了几千年的劳动人民集体生活创造的智慧,其理念是利用自然物质的人和自然界本身,根本是“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那么“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一般也是围绕这两个中心。“以自然为中心”要求在非遗衍生品设计上,有意识低遵循已有的项目自然规律,“以人为中心”所指的是人生产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设计开发上应该基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二者的结合也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对整个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设计开发非遗衍生品使大众接受并自愿购买,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传承参与者的经济收入,增强劳动积极性,同时也向参观、购买者传播了非遗文化知识;其次,非遗文化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符号,能够有效增强民族集体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再者,非遗衍生品设计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最后,非遗衍生品设计开发能够推动文化产业规模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