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市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
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更是闽越文化的摇篮。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架壑船棺”、“虹桥板”等古物,历经3800多年的风风雨雨,留存至今。武夷山的城村汉城遗址,距今2000多年,面积48万平方米,是江南保存最完整和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城市遗址。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武夷山生活40余年,期间广收门徒,著书讲学,使武夷山一度成为东南文化学术中心,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之雅称。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二、武夷山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现状
(一)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存
武夷山所属的南平自古是闽地与中原交流的通道,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全市现有文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12所,馆藏文物19433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浦城县猫儿弄山商代窑址和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相继获得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全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邵武和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武夷山市下梅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山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2处:武夷山五夫镇和延平区峡阳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4处:浦城观前村、延平南山大垻村、武夷山市兴田村、光泽县崇仁村。
(二)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古道、古关隘
闽北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尤其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北方遗民南迁,给闽北留下了一
些著名的古道和古关隘,而其中跨越武夷山脉的三大古道尤为著名,是中原文化南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古闽越人南征北战的重要隘口。“衣冠南渡”、王审之入闽、理学南移、霞客壮游等经这三大古道留下诸多文化遗存赋予它们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三大古道是:以武夷山分水关为标志的崇安古道、以杉关为标志的光泽古道、以仙霞关为标志的浦城古道。
崇安分水关与崇安古道。分水关又名大关,是当年闽赣交通的要冲,距武夷山市区西34公里,海拔1400多米,在武夷山通往中原的九大关隘中的地位首屈一指。《读史方舆纪要》介绍:“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1]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隘口上公路旁的一块写着“武夷山-江西”的分界路标。君子兰浇水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杉关与光泽古道。杉关地处武夷山脉,在光泽县止马镇以西6公里,为闽、赣边界要塞,故称“瓯闽西户”,“其冲要推闽陆道第一”。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复建。据载,此关隘“岭峻道狭,仅容单骑。”[2]自古为闽北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康熙十五年
浪琴表型号
1676年),凭据杉关或路过杉关的农民起义军就有十多次。历代封建朝廷频繁调兵遣将,派强兵把守,如宋代的韩世忠、元朝的王溥、明朝的张楷、清朝的许贞等将领,均曾率所部在此守关。杉关同时也是闽、赣两省重要的商贸陆行通道。
仙霞关与浦城古道。仙霞岭共有六岭,跨闽浙两省,包括浙江省境内的有窑岭、茶岭、小竿岭和福建境内浦城的大竿岭、枫岭、梨岭。贞元二十年,日本俯角真言宗开山祖师空海和尚在霞浦登陆,北上长安即走此道。唐以降至民国各朝士子、官员、商旅、教徒、军队进出福建大都经此道。
仙霞关为此路要冲,位于浙江江山县保安乡距浦城县界10公里处。仙阳古道系仙霞古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仙阳镇的渔梁村则是仙霞古道繁盛时期的重要缩影,自唐代设驿延自明清,为中原入闽第一驿。无数文人学者在此投宿,意兴所至,留下不少佳作美文,如陆游的《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日本琉球国使者程顺则的《夜宿渔梁》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入闽,亦投宿于渔梁。渔梁村现存的遗址有驿馆、马坪、养马和伙房场所。
三、武夷山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对闽北的影响
闽北地灵人杰,名流辈出。政界名流李纲、真德秀、杨荣,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历史学家衰枢,文学家严羽、诗人杨亿、词人柳永等,均由闽北丰厚土壤孕育而出。历史文化名人黄巢、江淹、李商隐、陆游、文天样、辛弃疾、徐霞客、马可波罗、海瑞、成继光、郑成功等,也都在闽北留下踪迹及诗文。两宋时期,闽北 “冠带诗书,翕然大肄,人才之望、遂甲天下”,曾出现100多位诗人,16位宰相,浦城一县就出了122位进士,4个状元,8个宰相。
河北高考成绩查询入口
(一)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对闽北的影
朱熹是闽北文化的杰出代表。台湾国学家钱穆教授生前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最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3]
朱熹长期生活在闽北,不仅在闽北成就其理学思想,而且对当地的文风教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在闽北各县市仍能处处感觉到朱熹在此生活的种种印记:在武夷山有记载着朱熹成长过程的故居——五夫紫阳楼;有其传道授业的武夷书院(武夷精舍);有他留下的赞美武夷风光的九曲棹歌和无数的磨崖石刻。在建阳,有他亲自创办的寒泉、同文、云谷、
考亭等书院,他还将自己和其亲人的墓地也留在建阳的青山绿树间。在政和,有他父亲朱松在此为官时创办的云耕书院。此外,虽非朱熹及其家人亲自创办,但与他有关的包括他曾亲临讲学过或是其门人为祭祀他而创办的书院曾遍布闽北各县、市。如今,这些书院由于岁月沧桑,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甚至难寻遗迹,但它们曾经是闽北乃至八闽学子求学成才的庄严圣地,曾为闽北历史文化的繁荣培育了无数先贤名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熹在闽北四十年里,广招门徒,教授讲学,深受其理学思想影响和教化的历史文化名人曾遍布闽北各地,对整个闽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在闽北历史上颇具名望的“乌洲李氏七贤”中的李郁、李方子就是朱熹的学生;还有浦城 “八宰相”之一的真德秀(1178—1235) 是朱熹的私淑弟子;顺昌备受尊崇的廖德明也曾师从朱熹;特别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建阳蔡氏四世九儒中,较重要的人物蔡元定和蔡沈,都与朱熹关系密切。
为了更好地传承、研究朱子理学思想,挖掘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思想内核,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共同创办的“宋明理学中心”于200510
武夷山武夷学院挂牌成立。该中心至成立以来,已举办了两届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研究朱子学的专家近200人次。近期南平市政府决定今后该中心将每年举办一次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以推动海内外朱子理学的研究。
(二)三大文学名人与武夷山
除了诸多理学家外,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位文学名人柳永、辛弃疾、陆游都曾与武夷山有不解之缘,被敬称为“武夷山三大文学名人”。
柳永(约971-1053),是武夷山当地妇孺皆知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为纪念这位武夷山籍伟大词人,武夷山创建了柳永纪念馆,2002412日,在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辛弃疾(11401207),先后四次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在此创作了《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30多首诗词,成为福建文化、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4月12日至15日,辛弃疾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市举行。
    陆游(1125-1210),在66岁告老还乡之前,曾经三次坐过武夷山冲佑观提举这条冷板
凳。风光秀丽的武夷山让他“未到名山梦已新”,暂时搁下心中的金戈铁马,而纵情于山水之间,开始了素食和品茶的晚年心境。彭冠英的个人资料200712月,陆游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市举行。
四、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北目前挖掘并已确定为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9项。其中,国家级3项,分别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南平南词戏、政和四平戏。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大红袍乃岩茶之王,是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和代表。岩茶与历史上的绿茶、红茶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能。与这些工艺相伴而生的长达三百年的民间习俗有其丰富的内涵,如祭茶喊山、斗茶(品质比赛)、品饮艺术等,为提高岩茶制作工艺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经过几百年来茶农的实践中摸索出来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它的工艺复杂,许多环节都有绝技。
政和四平戏。四平戏是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明末清初,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清中叶后,作为一个曾经独立的剧种,四平戏渐渐消失了,
戏曲史的专家们也都认为它不复存在了。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却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的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甚是惊喜,把它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文物”。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戏曲,杨源专门成立了四平戏剧团。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在当地的英杰庙,亲耳听到了几位老艺人为我们演唱的四平戏。
南平南词曲艺。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
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入南平,刚刚传入时即出现过著名的活动班社“静逸轩”,至今已历二百多年,传人有9代之多,艺术传统相当深厚,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但是,南平南词在今天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亟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9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夷山 闽越王城
武夷的美感在于山。由于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蚀、风化剥落的综合作用,使山体发生奇特变化:峰岩上升,沟谷下陷;山因地热氧化而显红褐,山形因挤压而倾东。它是全国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者。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如屏垂挂,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当爱情走到尽头景观而言,则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灵性在于水。武夷山麓中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诉如歌,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增添了动感,孕育了灵气。其中,最具诱惑的莫过于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0公里,流经景区9.5公里,山环水转,
水绕山行,自有风情。游人可自星村码头凭籍一弓形古朴的竹筏,随波逐流,饱赏山水大观,抬头可览奇峰,俯首能赏水。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传神的写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