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具体发力点衣服道具
一、最早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的朝代
1、唐朝是最早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的朝代
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帝王会举行正旦朝会8个的女性创业这样的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按照法定的春节假期休假。某些唐朝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
第二个规矩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2、安史之乱后,春节期间中央公务员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唐德宗李括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勤勉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连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任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于是唐朝高层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腊月28放年假,腊月29上班,大年30继续放假,大年初一接着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
3、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春节
贞观六年的春节或许平淡无奇,但那一年的春节绝对是史上最温暖、最有人情味的春节。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
于是他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
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啼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干过不止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还放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让她们去寻自己的幸福,自行组建家庭。白居易有诗歌颂唐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唐太宗以人为本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司法制度改革,大得民心。贞观年间最少的时候据说全国只有十几个死囚,那时全国人口至少有千万,这样低的犯罪率至少能证明仁德的力量和当时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
4、中国历史上官方节假日最多的就是唐朝,当时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
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冬至7天,春节7天,唐朝人有三个黄金周。但实质上唐朝人过年绝不只有七天假,因为唐朝节令比较多,凡有节令一般都会放假,尤其节令集中于腊月和正月。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腊八节、夏至
、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忙碌的现代人。除了传统假日外,官吏们五月还有15天的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以便秋收和准备冬衣。
而且,唐朝人并不就此满足,对官员而言,皇帝临时有事不上朝,那么这一天也会变相地成为假期,即所谓“辍朝假”。造成辍朝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气恶劣,风雨交加的日子官员没法上朝,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还有一种情况也被认为不是“好天儿”,就是有日蚀的时候,皇帝觉得不吉利,所以也不上朝。
此外,一些皇亲国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朝廷为了表示哀悼,也会辍朝放假,政府停摆,短的停一天,长的能停13天。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总共因为16位王子、公主和54名三品以上的大员去世而曾辍朝。而大臣死了皇帝要放多少天假,则要看他的地位和人气指数,隐隐之间也能看出君臣亲疏,比如,偃师人、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虽然官居正一品的司徒,死后只辍朝一日,而知名谏臣魏征和平定安史之乱、收复西安和洛阳的郭子仪,死后都是放假五天,几乎是大臣死后辍朝的上限。
此外,翻读历史,安阳人戴冑、戴至德父子,去世时均辍朝三天;汴州尉氏人刘仁轨逝世,
武则天停朝三天;编纂《唐六典》的张说官居从二品,去世时居然也放了五天假,享受魏征和郭子仪同等待遇,比如今火得不行的狄仁杰还多两天。
生前勤勉为公,死后还能给同僚百官带来几天闲暇,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也算是唐朝达官们的一种特殊遗产吧。
唐朝: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但到了唐朝;门神换将了,换成了秦叔宝、尉迟敬德。这里有个故事,说一次太宗李世民重病,夜夜有冤魂啼哭索命,他惊恐万分。有一晚由战将秦叔宝、尉迟敬德为他守门站岗,太宗便能安睡了。此后唐皇便令画工将二将的像画上,贴於门上。起初在皇宫里贴,后来就成了千家万户的门神了。到了五代,门将又换岗了,换上了钟馗。钟馗是个食鬼之神。故事来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其中说到唐明皇李隆基,有一晚作了个吓人的梦,梦见一个大鬼,头戴破帽,身著蓝袍,眇著一只眼,左手抓住一个小鬼,右手抠鬼眼,然后啖之。明皇惊问大鬼是谁?答曰:钟馗。明皇醒后,来著名画家吴道子,按自己所述,
画成一幅钟馗捉鬼图。五代时,人们将此图作为门神张贴,「悬於除夕」。到了宋代,门神又换将了,换上温峤和岳飞。今日人们多以年画替代了门神。
其四,放爆竹。过年放爆竹,已成习俗。宋王安石有首《元日》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就说到「元日」放爆竹的事。古人用火烧竹子,爆烈发声,故称「爆竹」。放爆竹,是为了驱山鬼,传山鬼中有个叫「年」的,它是个作恶的家伙,人们常用爆竹将它赶跑。关於爆竹赶鬼的事,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到唐代,人们将「爆竹」称为「爆竿」。来鹄在《早春》诗里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唐太宗给大臣送贺卡
特点:发拜年帖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
“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除夕与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为岁末,一为岁首,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联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之明,通宵达旦,彻夜不眠。此时,千家万户阖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爆竿。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什么叫996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goodtime
李天翼: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朝代,唐朝那种隆重而浓郁的春节让现代人回味无穷和令人眼花缭乱。除了继承远古的习俗,唐朝人的春节文化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燃放爆竹、
祭祀先祖、洒扫庭院、停市休业、贴换桃符、张灯结彩,以及把酒言欢等,许多出门在外的唐朝人也和今天春运大军里的人们一样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
除夕这一天夜里,数千皇家歌舞乐团的男女队员在大殿前表演“傩舞”,宫中燃起巨大的蜡烛,焚烧起沉香,使夜晚恍如白昼。皇帝和嫔妃以及皇家子女们都会前来观看,皇帝兴致所起,就会大摆宴席,开怀畅饮一种叫做椒柏的酒,手下文臣会不失时机的进献应景诗文,以歌颂皇帝的功德,极尽大唐盛世的豪华奢侈。
正月初一,皇帝会换上崭新的龙袍,接受衣着光鲜的百官朝贺。盛唐时,皇帝还要接见远方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使臣的朝拜,这是礼数,更是盛唐大展国威的光荣时刻。到了这一天,皇家大道上真是车粼粼,马萧萧,大殿上钟鼓喧天,丝竹震耳。在接受各方朝拜后,国宾馆大摆长达书里的宴席,以款待文武百官和四方使臣。比如贞观三年(629年)正月甲子,唐太宗就大宴臣,奏九部乐,以歌舞颂扬太平盛世,并命宫中以舞狮子为乐。
火男出装 文化周刊: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皇家的气派不能代表整个帝国的春节吧?
李天翼:不,唐朝民间同样喜庆连连呢。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喝花椒酒(饮酒时放一点花椒到酒杯中,有驱寒祛湿之效),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杜甫就写过“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的诗文,说的就是唐朝时民间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正月初一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逐怪物“年”),然后家里人相聚饮酒,请客赐福,用木制桃符以辟恶祛秽。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称为“人日”)这一天,妇女们会梳妆打扮,涂脂抹粉,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皇帝则会大宴臣,并赏赐文武百官绸缎彩帛,让手下御用文人们赋诗助兴。而民间则流行剪彩纸,所剪图案为花、树、鸡、羊等,皆栩栩如生。
文化周刊: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想穿越时空去唐朝过个春节了。
李天翼:这还不算,正月十五才是最高潮呢。唐朝的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以观灯为主,因此又叫灯节。上元之夜以长安城里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好不热烈。有意思的是,唐玄宗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意又把上元节改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好不热闹。这期间,朝廷会举办大量的歌舞活动,人们成结队,手挽着手,边歌边舞,真是喜气洋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