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差异
拓宽城市化的视野
唐慎
小时代电影片尾曲期号21日期2005/03/22版次  3
城市化不仅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指标,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2003年城镇人口比重仅为40.53%,城市化水平为36.7%,低于世界10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中位水平43.4%;2001年我国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仅为0.74,低于国际经验的合理范围(1.4~2.5)。
城市化滞后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扩大了城乡差距、制约了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民工潮,等等。
我国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稳步推进城市化。为此,需要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之路。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城市化河南高考数学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但与此同时很多城市已出现交通拥挤、公共设施和服务落后、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化不仅要注重可见的、物质的“硬件”建设,也要注重制度、文化等“软件”建设,务实、科学、积极地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不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城市管理、改革,都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进行,稳步、协调地推进城市化。
二、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推进城市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大障碍。应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以及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使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入城市能来得了、留得住,实现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2.完善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简化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打破“城市地方保护主义”,严禁各种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的就业市场。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3.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化就易陷入混乱和困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模式应该是城乡统一、社会化、法制化的,但从当前国情考虑,可以暂时先建立一种能覆盖农民工的、统一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过渡性的社会
怎么保障模式。此外,应从土地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农民进城保险基金,保障农民向城市的转移。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当务之急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二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五一手抄报内容写什么
为什么桌面图标不见了城市化的根本在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将农民由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作用最大,发展空间也很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就业,需2万元投资,而工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则需7万元。对于资金仍是稀缺要素的我国,同样的资金投入第三产业可以安排更多人就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推进城市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其胜任非农产业就业岗位
建立一套国家扶持引导、社会资金介入、农民愿意并有能力参与的机制。单靠国家投入不行,社会资金如无利可图也没有动力进入,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农民不能承受,因此必须
到共赢的解决之道才能让这项措施推广实行。
五、创新城市化的思路
我国目前的人口分布不合理,有相当比例人口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要使其就地达到小康水平需要高昂的代价,也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要通过城市重新布局与人口自然转移相结合,人口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沿海或中西部经济发达、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集中,殊途同归地达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也可使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休养生息,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在没有迁徙限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生产要素会逐渐集聚到条件较好、面积较小的区域,美国就是如此,直至20世纪中叶,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面积只占全国7.7%的区域内。但这种自然集聚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要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引导这种理性的人口迁移。
六、充分利用产业全球转移的机遇推动城市化
塔城旅游
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加速了产业转移,促进了承接地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的增加,从而推进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向东南亚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产业又向中国转移,这种产业转移都大大推动了承接地的城市化进程。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如东莞、顺德、昆山等的快速城市化都与经济全球化分不开。只要利用好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我国就能借助全球化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七、利用信息化推动城市化
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城市化的理念、模式和路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帮助城市超越了其物理疆域,拓展了城市空间,也促成“全球城市”(GlobalCity)、“网络城市”(NetworkCity)等的出现。
城市处于枢纽地位和信息节点之上,它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空间分布和功能组织的变动调整,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信息化如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有助于优化配置区域内的资本、人力和物资,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
信息化为中国新世纪的城市化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国应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