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案例分析
第一章案例解析:
   在新一轮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她在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方拿走。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例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大量闲置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达国家都能够从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够在国内生产。发达国家完全可以不与某个发展中国家交易,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却不能不与发达国家交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虽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是大不相同。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结果是有的国家开放了市场,却没有资金和技术流入。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尽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但并不能够在全球分工链条中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类现象一旦被固定化和普遍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永远地被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加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惨痛的代价。另一方
面,如果拒绝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似乎没有其他出路。即使闭门造车成为可能,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国际分工中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章案例解析:
反经济全球化浪潮评析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众性示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西方国家,凡举办国际会议的地方,总有一批存心闹事的反全球化斗士,他们簇拥在任何一个世界大会的会议厅前,用身体筑成人墙打起示威的标语,在大厦外喷漆、涂鸦。这些人并非散兵游勇,他们来自一些有组织的大小团体,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向国际组织施压,甚至不惜以流血和暴力来唤起全世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关注。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部长会议,约10万名示威者爆发骚乱。经历此次冲击,西雅图已成为惊弓之鸟,不但拒绝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还放弃了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1年5月,英国伦敦市中心金融区1万多人集会,打
出“我要全球生态保护,不要全球自由经济”、“全球化,当心点,我们不会放过你!”等巨幅标语。示威者认为,大国推动的全球化政策造成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和生态破坏,摧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和希望。在抗议过程中,警方与反全球化示威众发生混战,有50人受伤,多家店铺被洗劫,其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有近10万名抗议者从世界各地云集该地,与近2万名会议治安警察形成两军对垒之势。会议召开当天,抗议者向警察投掷,一个青年被警察当场开打死,另有200多人受伤。一些银行、商店、邮局被砸,一些汽车被烧。八国会议落幕之后,意大利花费1.2亿美元修缮被破坏的城市设施。在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又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斗士的示威抗议,其中一位韩国农民甚至自焚身亡。
王者荣耀为什么改不了名字
  有一位美国演员曾经说过:“比遭受议论更糟糕的是根本不被议论。”迫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敞开国门的国家也可能说同样的话:“比开放本国经济更糟糕的是根本就不开放。”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现行国际机构和国际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获益最大;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会加快其工
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如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错过了发展机遇,则有可能陷入“贫困化陷阱”。经济全球化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融入全球化的洪流中,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好段
这个符号怎么打第三章案例解析
美国西进运动
  美国西进运动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先导,以农牧业、矿产开掘及加工业为产业指向,以科技运用为动力的西部综合开发过程,它实现了美国东西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充分借鉴美国西进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开始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
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商业运用和产业化,不仅大力运用高新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而且运用风险投资机制,创立高新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批新兴的产业,调整了美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深化。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从一定角度上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正是依靠教育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使得美国西部开发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
  在西进运动中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即根据其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步实行开发的升级与深化。如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广袤肥沃的土地资源,通过建立大量的家庭农场、牧场,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把阿巴拉契亚山和五大湖区周围的荒原开发成粮棉基地和畜牧基地。1850年,美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为6 280万亩,产量为3 200万吨,使当时的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和粮棉的出口大国。第二阶段,随着西部金矿的发现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科技成果的运用,引发了矿业开发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矿产资源的加工业和制造业企业。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美国的工业重心从东北部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成为
重工业中心,最终实现了美国的工业化。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20世纪初,美国工业上的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工业产品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比英、德、法、日四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在第三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高新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换,并最终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和高级化。因此,美国在西部开发实施梯度战略的过程也是美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和高级化的过程。
漆黑的魅影
 
第四章案例解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2000年公布的世界粮食状况报告,全球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高达8.2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其中发展中国家有7.92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的20%。因天灾人祸,全球面临异常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有36个,其中包括:安哥拉、布隆迪、卢旺达、索马里、阿富汗、朝鲜、孟加拉、塞拉里昂、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莫桑比克、莱索托、尼日尔、马达加斯加、肯尼亚、海地、马拉维、苏丹、蒙古、乍得等国。由于饥饿,这些国家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
饿而夭折。部分国家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死亡率情况参见表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