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思考题参考答案
1.亨廷顿提出的“单极”、“多极”、“单极—多极”格局概念的内涵各是什么?重点思考冷战后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的基本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答:“单极”格局是指由一个超级强权和很多弱小势力构成的格局,没有显著的强大势力;超级强权可以单独解决重要的国际问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利用自身能力组成联盟来阻止它这么做。“多极”格局是指若干实力相当的大国既合作又竞争,大国联盟是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机制,类似于两极格局出现以前的欧洲政治;“单极—多极”格局是指由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这个说法类似我们常说的“一超多强”。
冷战后美国难以建立“单极世界”的基本依据和理由是:
捏柿子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上很难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
决定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并已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基础,“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已经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从国家利益考虑,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国际规则、不选择时间地点地一意孤行。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9·11”事件后,美国不得不寻求世界主要国家的支持,建立国际反恐联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国际事务中国际合作趋势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更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展现实力地位,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关于水的古诗
    超级大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是谋取世界霸权,而霸权主义是使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严重阻遏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称霸与反霸的斗争表明,霸权主义不得人心,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在美国一超独霸倾向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倡导多极世界的建立。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遏制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图谋,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倡导多极格局的建立,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如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中日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还有美俄的“和平伙伴关系”,日俄的“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欧俄的“伙伴关系”等。大国关系伙伴化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大国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多种战略力量交叉互动,
强调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协调矛盾、发展合作,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美国谋求主导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制衡作用。
    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二百个国家,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性的世界必然要求适合多样性文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运行规则和管理机制,从而使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体现。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将更能够包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国家共处共存,这与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相适应的。如果“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
2.80年代中后期起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并思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认识。
答: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格局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关于亚太经合组织: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渐成潮流。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于1989年提议举行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并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当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议题集中于经济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被视为APEC的“两个轮子”。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有21个成员,总人口达25亿,占世界人口的45%;各成员的GDP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47%以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秘书处等
多个层次的工作机制,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对话等广泛领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时形成的领导人宣言成为指导亚太经合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3.结合我国实际,思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应如何趋利避害。
答: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如果说“全球化”是面“双刃剑”,它对不同国家带来的利弊得失是很不均等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步骤必须谨慎,总的方针是趋利避害,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一、“全球化”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实际进展速度并没有西方渲染得那么快。当前“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并行不悖,然而势头更强的还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现在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区域性集团或经济合作组织。除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类型不同的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外,在亚、非、拉还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因此发展中国家当前参与“全球化”的实际步骤,应以密切关注和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并防范金融风险、继续坚持和扩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开放性的区域经济是合作为重点。
二、“全球化”是在世界仍处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发展趋势,“主权”观点没有过时,国家民族利益仍是最高行动准则。西方媒体宣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主权已弱化”、“主权概念已过时”,对这些论调要做具体分析,并保持清醒的头脑。近年来欧洲联盟在“一体化”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方面的确取得一定进展,各国让出了自己的部分主权,同时也相应享受了别国的部分主权。西方学者说这是“主权让渡”,实际上是“部分主权的交换”。因此这是相关国家自愿作出的决定。因此,其本身就是相关国家从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行使主权”的一种表现,而决不是“放弃主权”,这只是西方国家借“主权弱化”、“主权过时”之名,对发展中国家行“侵犯主权”、“干涉主权”。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毫不动摇的、理直气壮的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基本立场。
三、要参与“全球化”进程,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但不宜简单笼统的把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中通行的一些规则和惯例,好比体育比赛中的“游戏规则”,这些是应该与其“接轨”的,否则无法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与狼打交道要学
会说狼话”,与打上“资本主义”烙印的外部世界打交道,不能不适应和运用其通用的一般规则和惯例,所以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在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中,不仅仅就是一个“接轨”的问题。现在通行的许多国际惯例和规则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从维护和有利于它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应是我们发展中国家为之不懈奋斗的。
4.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提出的背景、主体内容及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答:(一)提出背景
1.苏攻美守,使日本感受威胁;
2.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南北矛盾的加剧;
哥特式建筑代表作品
3.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二)主要内容:
1980.7,铃木内阁公布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报告书》。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提出了80
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发挥西方第二大强国的作用;以环太平洋合作为杠杆,争取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以经贸为媒介,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主要内容
1.世界和日本面临的威胁、挑战是复合性的
2.必须运用复合性力量对付复合性危机
3.防卫努力是综合安保努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争取与日本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政治大国战略基本目标)
(1)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日美欧体制为基点,发挥西方第二大强国的作用;
(2)以环太平洋合作为杠杆,争取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
(3)以经贸为媒介,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谋求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三)政治大国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1.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成为日本自然而然的诉求;
如经济上的经济中心主义路线(吉田路线):重经济、轻军备、小政治老婆你辛苦了
2.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日本长期以来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提出了挑战;
美国实力的下降使日本担心自身的安全
世界经济的动荡给日本带来严重的危机感
在国际关系中的际遇不公也给日本以强烈的刺激
3.大国主义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崛起成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1989年出版:《日本可以说不》(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著)
内政:挑战和平宪法无核三原则等禁区
外交:要求取消敌国条款,摆脱战败国后遗症
防务:主张放弃专守防卫原则,行使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权益的重新划分,这不能不触动有关各方的既得利益,进而导致严重的斗争。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并非轻而易举,存在着诸多制约性因素。日本只有正视历史,坚持和平方针,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