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江苏卷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高考
                     
  (2019·江苏高考·T1-2)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118,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7:32
17:08
6:31
18:15
4:45
19:39
7:22
16:49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
【解析】六一儿童节快乐英语1B,2B。第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分,昼长为12个小时,当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时候,地球上的昼长应当接近12个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四个日期的昼长时间,最接近12个小时的即为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日期。昼长为9小时36,昼长为11小时44,昼长为14小时54,昼长为9小时27分。第2,雾灵山位于北半球,7月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CD。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个小时,因此正确答案选B,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昼长大于12个小时,在该图当中,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一定要越过地球的中心点,即位于中心点偏南方向。
  (2019·江苏高考·T3-4)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火炬之光2移动速度宝石代码34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4.该区域 (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3D,4C。第3,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无法看
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第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
  (2019·江苏高考·T5-6)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6.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
【解析】5D6B。第5题,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第6题,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M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
  (2019·江苏高考·T7-8)下图为“某月19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月最可能是 (  )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
8.此时,澳大利亚 (  )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解析】7A,8A。第7,该题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来判断季节,澳大利亚西
北部7月吹东南风,1月吹西北风。根据图中等压线及其分布规律,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而海洋上为高压,因此此时吹西北风,应当是南半球的夏季。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3月。第8,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由上题可知,此时为澳大利亚夏季,因此天高云淡,气候比较干燥,为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地区气候干热,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多无风天气。根据等压线数值变化规律,地区近海为低压,因此该地主要吹南风,并且为离岸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不可能有暴雨,水汽较少。地陆地为低压,因此吹北风,为迎岸风,气候比较凉爽。
  (2019·江苏高考·T9-10)宁波市江北区邮编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10. 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解析】9D,10C。第9,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 65岁以上人口大于7%,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2000年相比,2016,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26岁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呈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岁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第10,由上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
加最大的主要是26岁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引起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
  (2019·江苏高考·T11-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12.不透水面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
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气温升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1B,12C。第11,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感恩老师的手抄报内容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第12,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
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2019·江苏高考·T13-14)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13C,14A。第13,PM 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
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第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驾考新规,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