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
历史地聖僅十辑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
李宾泓
松花江流域东起长白山,西迄大兴安岭,南连松辽分水岭,北抵小兴安岭,中间为著名的松嫩平原◎流域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约占东北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流域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但变化也较大。研究松花江流域农业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不仅对东北地区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今后本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早期原始农业的分布
根据考古资料,松花江流域原始农业遗址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北流松花江、嫩江以及东流松花江上段地区(见图1)。
1.牡丹江地区。原始农业文化分布广泛,遍及流域各地。可分为两期,早期以莺歌岭下层文化为代表,所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的石斧、石锄等,并有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说明当时的先民们过着定居生活,使用打制的工具从事原始农业生产①。晚期以莺歌岭上层文化芨大牡丹②、牛场③、东昇④等遗址为代表,原始农业有所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表现在:(1)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
步,在数量上超过了渔猎工具,在质量上也以磨制石器为主,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畜牧业的出现。在牡丹江地区各遗址中多发现有猪、狗等家畜骨骼,在莺歌岭上层并出土有陶猪、陶狗,说明当时人们已驯养猪、狗,供食肉和狩猎之用。⑶农作物品种。在牛场.大牡丹遗址发现的大豆、小米、大黄米等碳作物表明,当时人们已种植菽、粟、黍等作物。
2・北流松花江地氏?近年来陆续发现几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普遍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锄、石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网坠、石敏、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从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渔猎工具多于农耕工具等特点看,当时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业为重要辅助部门。而到青铜时代,以西团山文化为代表,原始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成为松花江流域原始农业的主要分布区。表现在*(1)在各遗址出土生产工具中,数量最多,占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如长蛇山遗址出土石器371件中,农用工具164件,占总数的44%以上⑤;猴石山遗址出土石器68件,农用工具45件,占总
①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
岭遗址«考古》,1981年6期。
②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发掘报
告》产考古年10期。
电脑怎么录音
③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宁安牛场新石器时代
遗址渭理》,《考古次,1960年4期。
④宁安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宁安县东昇新石器
时代遗址调査》,《考古》,1的7年3期,
⑤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遺址的发掘厂
«考古11980年2期。
37
图1松花汪流域原始农业遗址分布图
数的66%以上①。(2)在西团山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野黍和金狗尾草籽②,在猴石山遗址出土的炭化谷粒和麻布残片,在杨屯大海猛遗址出土的炭化谷物③和大豆炭化种子④,在骚达沟山顶大棺铜斧上发现的麻布痕⑤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种植粟、黍、菽、麻等作物。而在西团山文化墓葬中普遍发现的猪骨,在土城子遗址发现的牛、马骨⑥及在星星哨石棺墓中出土的狗毛和羊毛的纺织品残①吉林地区考古短训班:《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期简
报考古11980年2期。
②隶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
吿》,《考古学报>,1964年1期。.
⑧陈家槐:《吉林省永吉杨屯大海猛古遗址三次考古
发掘概况”产吉林省考古学会通讯1982年2期。
④刘世民等:《吉林省永吉出土大豆炭化种子的初
步鉴定*考古S1987年4期。
⑤佟柱臣:《吉林省箭石器文化的三种类型",•考古
学报2957年3期。
⑥吉林省博物馆:《吉林江北土城子古文化遗址及
石棺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
38
片①等,又说明当时已饲养猪、狗、马、牛、羊等家畜。(3)原始农业遗址分布密度很大。已发现帖团山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仅吉林市区和市郊即达60处。如西团山遗址周围W公里范围内,遗址分布密度几与现代自然村分布密度相同②。原始聚落分布如此集中,证明原始农业经济取代了渔猫经济居主导地位。
3.嫩江、东流松花江上段地区。昂昂溪文化在该区新石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各遗址出土生产工具中以渔猎工具为主③,反映当时为渔猎经济,农业尚处在萌芽状态。而在东流松花江上段地区,宾县老山头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全部是渔猎工具’遗址内并发现大批鱼骨、兽骨④,说明渔猎经济也是当地的主要生活手段,原始农业可能尚未出现。到肯铜时代,以白金宝文化为代表,原始农业有所发展。但从白金宝遗址出土器物看,生产工具98件,其中石器仅7件,有斧、镑
*做、磨石;骨器32件,绝大部分为渔猎、缝纫工具;蚌器45件中,主要为刀和镰。并在灰坑中发现厚达0.1米的鱼骨、蚌壳层以及大量兽骨⑤。说明其经济仍以渔猎为主,而农业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何解手机密码
农业的初步开发
两汉时期,以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为中心,夫余族兴起。其“土地宜五谷”⑥,农业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夫余人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以农业收成的好坏来评价国王的功过,“旧夫余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⑦。与前代相比,夫余的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铁制农具的出现并逐步取代石制农具.近年来在松花江流域汉代遗址、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如在榆树老河深汉代墓葬中出土有铁轄、铁镰、铁镭⑧;在永吉县学古东山汉代遗址出土铁镀、铁镇、铁镰⑨;在吉林市郊碾磨山采集到铁镀;在宾县庆华遗址出土铁镭⑩等,这些地区均属夫余境内,因此可以认为是夫余文化遗存。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家禽有马、牛、猪、狗和鸡(《三国志•东夷传》)。其中马在畜牧业中占主要地位。这与考古资料相吻合,如在老河深遗址各墓中,均发现马具,并有一处葬马坑;在庆华遗址,出土有陶塑马、陶猪°此外,渔猎仍是经济的重要补充.如在大安汉书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石质、陶质网坠,陶质舟形器,以及鱼骨、鱼鳞的堆积⑪;在庆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兽骨。大体上,夫余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北流松花江地区,畜牧业多在拉林河、阿什河流域,嫩江、洗儿河流域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渔猎经济。
东汉时期,原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势力强大,“东却夫余”⑫,其东界已达嫩
①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
发掘》,《考古学集刊》,第3集。
②佟柱臣:《吉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通讯f
1855^2期。
⑧黑龙江省博物馆:《昂昂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
査》产考古1974年2期。
ff14转职④赵善桐黑龙江宾县老山头遗址探掘简报和&
古”,1962年3期。-
⑤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肇源白金宝
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1980年4期。
⑥⑦《三国志■东夷传性
⑧吉林省考古研究所:《榆树老河深》第39、40頂,文
物出版社,1987年°
⑨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县学古东山遗址试掘
筒报f考古S1981年6期。
⑩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宾县庆华遗址发掘简报》N考古>4988年7期。
⑪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大安汉书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产东北考古与历史"館2年1期。
⑫《三国志•乌丸鲜卑传
39
江流域。鲜卑人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生活手段①,因此这一时期嫩江流域农业发展受到
阻碍。魏晋时,鲜卑慕容氏建燕国,晋太康六年(285年),东伐夫余,“驱万余人而归”②。永和二年(346年),又袭夫余,“虏其王及部众五
万余口以还”③。鲜卑两破夫余,掠走大量人口,对夫余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破坏极大。
两汉魏晋时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挹娄人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制阶段。《后汉书•挹娄传》:“有五谷、麻布”。《三国志•挹娄传沢“有五谷、牛、马、麻布……其俗好养猪”。《太平御览》
引《肃慎国记》/其畜有马、猪、牛、羊”。从上述记载来看,挹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五谷,饲养猪、马、牛、羊等家畜"964年,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康大队清理了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铸、石刀、石镶、石铲、石磨棒、石磨盘、蚌刀、蚌铸形器等。并在居住址F,内发现大量炭化谷物,经鉴定为粟和黍。在窖穴址中还出土有猪骨。经C叫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695±85年,相当于魏晋时期④。遗址位于牡丹江中游,时间与经济内涵与史书记载的挹娄文化相同,可以认为东康遗址是挹娄文
化遗存。遗址内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和粟、黍等谷物的发现,播证明了农业在挹娄经济中的
重要地位.而从生产工具均为石.蚌器,无铁制农具这一点看,其农业发展程度校夫余落后,仍处在原始农业状态。
南北朝时期,夫余受慕容鲜卑的沉重打击,走向衰落。493年,勿吉人西逐夫余,占撫 了松花江以东的广大地氏,夫余亡。其时勿吉人尚处在原始社含末期的原始部落制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夫余落后。人们运用偶耕法,种植粟、麦、穩、葵等作物,并能“嚼米酝酒,饮能至醉”⑤,粮食虽已有剩余。但据属于勿吉遗存的绥宾同仁类型考古发掘表明,勿吉人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铁制农具很少,分布也不普遍。说明勿吉农业亦处在原始状态©
三、唐代渤海农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勿吉称为蘇辄七世纪末,粟末蛛羁建渤海国。渤海注重农业生产。如渤海六部之中,有仁、信两部执掌与农业生产有关事宜。其中仁部,“掌土地、钱谷之政,贡赋之差”。信部,“掌山泽、屯田、营造之事”他。松花江流域农业进入发展时期,表现在;
1.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犁耕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渤海人长于炼铁"⑦,产铁地区较多,其中显德府铁州为最重要的冶铁中心,以“位城之铁”闻名于世⑧。位于松花江下游的铁利府,“地亦多铁”⑨。由于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得以普遍使用。近年来在松花江流域各渤海遗址中陆续发现铁制农业生产工具证明了这一点。其中1963年在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铁桦⑩,1981年至1984年在龙泉府遗址进行清理时发现的一件残犁⑪,说明渤海农业已进入到犁耕农业阶段。
2.使用先进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及开展
①《三国志•乌丸鲜卑传%
②《晋书・慕容威传性
®«晋书・慕容觥传》。
④黑龙江省博物馆:《东康原始社会遗址发摄按
告》,«考古》,7976年3期。
dnf第一使徒
梦见蛇咬自己®«魏书•勿吉传性
®金毓厳泮渤海国志长编•职官考>・
⑦金毓敲:<渤海国志长编•食货考性
⑧《新唐书•渤海传>。按铁州治位城O
⑨《辽史•食货志性
@陈显昌:*渤海国经济试探》产北方论丛"1982甲3期。
@豔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渤海上京宫城内房址发掘筒报》,<北方文物》,1987年1期.
40
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工程。历法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唐朝曾先后八次对历法进行重大修改。822年唐朝编纂了《长庆宣明历»,859年渤海大使乌孝慎将《长庆宣明历》传至日本①,说明渤海在此年前已使用该历法。渤海时上京、中京等地已能大面积种植水稻。水稻的引科需要充足的水源,以及复杂的农田管理技术,大面积种植更需要与之配套的水利灌溉系统。渤海在信部中专设水部支司,以掌水道及水利工程,可见,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3.农作物品种增加。《魏书•勿吉传》载勿吉“有粟及麦、標”。《隋书•东夷传》载蘇鞫“土多粟、麦蔦《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俗所贵者”有“栅城之豉”,“卢城之稻”。又据东康遗址岀土有粟、黍等谷物,说明渤海时期粮食作物已有粟、麦、黍、稻、穩、菽,其中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对改变渤海人的食物构成和保证粮食供应起了重要作用。
4.主要农业区的形成。松花江流域各地区农业较以前有很大发展,但开发程度不同。上京龙泉府所在的牡丹江中游、镜泊湖周围地区,土地开发程度最高,人口也较其它地区密集。如其属州龙州,《辽史•地理志》载:“上京临潢府保和县本渤海富利县民,太祖破龙州,尽徙富利县人散居京南……户四千”。又载/祖州长霸县,本龙州长平县民,迁于此,户二千”。“上京临潢府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伐大謹誤,先得是邑,迁其人于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则到渤海灭亡时,被掠至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原龙州富利县、长平县民约8000户(辽长泰县户四千,以其一半为渤海人计),留在原地及流入朝鲜的人户尚不计在内。可见富利、长平二县户数均应在4000户以上。龙州是渤海京城(上京)及龙泉府治所,其所属八县平均当不低于4000户,则龙州实有户数在3.2万户以上,20万人左右。渤海后期六十二州约300万人②,而龙州一地即占6.7%左右,人口集中程度大大高于其它府州。人口的多寡决定土地开发程度的高低,上京地区农业生产也最为发达,是渤海的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如麦、粟、穩、黍、菽等,均有种植。同时,地处山间盆地,降水丰沛•土地肥沃,又有牡丹江横跨其间,也宜于水稻种植。《新唐书•渤海传》载中京显德府卢州有稻,上京虽在中京之北,但同
样具有种植水稻的条件,可能也有水稻种植。此外,牡丹江流域遍布柞林,宜于发展柞蚕丝生产,龙州所产丝织品极为精,艮<“有龙州之紬”之称。总之,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的初步开发,到渤海时期农业发展形成第一个高峰。生产中心亦从北流松花江地区转移到牡丹江地区。
四、辽代农业的衰落
926年,渤海被契丹所灭,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始走向衰落。渤海灭亡后,辽曾将大批渤海人口迁至辽统治中心西拉木伦河流域。据统计,所迁渤海人总数达4万户,20余万人⑧o 致使许多渤海郡县全部人口被西迁,如渤海上京富利县/太祖破龙州,尽徙富利县人散居京南”④。辽改渤海国为东丹,太宗天显二年(928年)十二月“诏遣耶律羽之迁东丹民,以实东平。其民或亡入新罗.女真,因诏困乏不能迁者许上国富民给赡而隶属之。升东平郡为南京”⑤。据统计,渤海人南迁到辽东的
①金毓戰产渤海国志长编•长庆宣明历性
②魏国忠等泮渤海入口考略》产求是年3期°
进击的女巨人
③孙进己厂东北民族源流"第M8页,黒龙江人民
出版社,1987年。
④<辽史・地理志性
⑤《辽史•太宗纪怜
4X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