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及其生成的历史文化
今年建党多少周年了2022语境研究
摘要:北大荒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走过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曲折前进阶段到繁荣阶段,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热爱北大荒的作家,写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相应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对北大荒文学进行评论的作品。本文拟对北大荒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北大荒文学爱好者进行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北大荒;北大荒文学;历史文化语境
I206.7 A 1673-2596(2013)01-0140-03
撩老公下面硬的污句子情话>三年级放风筝作文优秀北大荒文学是历史的记录,它记录了一代人的开荒史,记录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记录了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成为现代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主要从北大荒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北大荒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两个方面,对北大荒文学进行初步研究。
一、什么是北大荒及北大荒文学
“北大荒”一词,原指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尚未开发的原始荒原(国内外也有人把整个黑龙江省称为北大荒)
。确切地说北大荒位于黑龙江省境内,北部有小兴安岭,西部有松嫩平原,东部有三江平原。随着历史的推移,关内移民逐渐进入东北地区,进行开荒造田,荒原的面积逐渐缩小。所以北大荒的概念也在缩小,由原来泛指东北荒原转变为黑龙江地区的原始荒原了。对北大荒小规模的垦殖一直都在进行着,只是由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北大荒的垦殖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47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第一批荣复军人从战场转战到北大荒,为北大荒开拓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58年前
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10万知识分子和20万支边青年,陆陆续续来到北大荒,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1968年以后,又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现役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可以说北大荒是一块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的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聚居着10多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它的自然风貌和乡俗民情,正像一位散文家所描述的那样:“北大荒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广袤的黑土平原,神秘莫测的‘大酱缸’(沼泽地),美丽的白天鹅和飘逸的丹顶鹤;冰江捕鱼,雪山狩猎,深山挖参,湖畔牧鹿……北大荒是块刻满诗篇的土地,北大荒人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平青《风物散文创作断想》)在这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的土著居民和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地区移入的大批移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对北大荒进行着开发。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因此必然呼唤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学艺术。所以说北大荒这一词,原来的含义,只是一个地
域的历史名称。而后随着50年代末10万转业官兵来到这里,对原始荒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使千古荒原发生了巨变,使垦殖事业不断兴盛、壮大。北疆美丽的风光,以及悲欢离合的拓荒者的命运……必然会产生风采独异的北大荒文学艺术。事实就是这样,垦荒者们结合垦荒创业的火热斗争生活,创作了一大批独具特的文艺作品,创办了《北大荒文艺》杂志,从而使“北大荒”一词与文艺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它的含义便发生了蜕变,具有了特定的审美含义,逐渐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具有文学流派含义的概念。后来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这一称谓所涵盖的时空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便把整个黑龙江省的文学艺术都称为“北大荒文艺”,并于1958年正式定名为“北大荒文学”。但关于什么是北大荒文学,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界定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地理范围作为划分依据,认为凡是以北大荒的松嫩平玉树地震
原、三江平原和大、小兴安岭为题材的作品,均属于北大荒文学;二是在上述划分基础上,以人物个性气质作为划分依据,把表现粗犷、豪迈、真挚、热诚、充满同情心又满口东北方言土语的北大荒人的作品,称为北大荒文学;三是认为北大荒文学是指表现和反映开发北大荒土地的生活和人物的同时,体现出“北大荒精神”的文学作品。
到底什么是北大荒文学,首先应明确文学派别的划分依据。文学史上出现过众多流派,而人们对流派的划分和命名却没有统一的依据。有以题材划分的,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有以创作原则划分的,如印象派、荒诞派;有以艺术风格划分的,如豪放派、婉约派。命名上,有以朝代年号命名的,如建
安派、齐梁体;有以作家姓氏命名的,如王孟诗派、高岑诗派;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江西诗派、桐城派;有以社团或创办的刊物命名的,如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等。北大荒文学似是以地方命名的,但笔者认为,一种文学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学流派的产生,最初都是在某个地域内出现的,随后会在各种不同因素作用下超越地理环境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包括文化上的、心理上的,等等。所以,地理范围是不同文学差异形成的中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所以说区域划分这种方式,用来界定北大荒文学的地域范畴是可以的,但用来定义北大荒文学却是不确切的。其次,把人物个性气质作为划分依据,也显示出一定的片面性。人的个性气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因素,所以说为什么那样的个性气质会在北大荒人的身上显现,为什么北大荒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味,为什么在北大荒人身上有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它们对于北大荒文学的构成具有怎样的作用……如果仅用人物的个性气质来分析就太片面了,并未深入到北大荒文学的实质。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应该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其成员的创作及其作品具体地体现了这一共同的文学主张。笔者认为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一些在思想倾向、审美追求、创作风
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要有一个作家。一个作家,无论其成就有多大,都不能称为流派;(2)这个作家在思想倾向、审美追求等方面接近一致;(3)这个作家在艺术风格上相似或相近,形成了流派风格。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尤以最后的条件最为重要。北大荒文学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取得
显著成就的有林予、钟涛、王忠瑜、郑加真、郭力、窦强、王书怀、梁南等人。他们的创作以饱满的激情、磅礴的气势,歌颂了拓荒者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又一批既具有时代特、又具有北大荒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一时期兴盛的垦区文艺,可以说是当时整个黑龙江省文艺园地中隆起的一个高峰。它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使北大荒文艺的影响,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从而最早地博得了文艺上的“北大荒派”的美学称谓。北大荒文学是中国文学中一种有特的文学现象,因为从创作方法及创作题材上看,北大荒文学与其他反映我国生产建设者的文学作品相比较没有什么区别,都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火热的建设生活。但不同的是它表现的内容几乎都是描写建国以后,大批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内容,折射着黑土地历史嬗变流程中所表现出的绵绵悠长的东方智慧、生命情调,贴切地凸现出北方热情坦诚粗犷的灵魂,或灌注了强劲的创业精神,或充溢无私的奉献精神,或兼具地域特与人性的深厚。创作者都是有过这段生活经历的作家和一线工作的干部与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曾有丁玲、吴祖光、艾青、聂绀弩等人先后下放到北大荒生活,在此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北大荒生活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特质。综上,北大荒文学特指伴随50年代末10万转业官兵到6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城市知青在北大荒拓荒造田和开发建
设,而在文学领域产生的反映北大荒拓荒生活和北大荒人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作品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风格,人们又称之为“朔雪风格”,即刚劲、壮美、雄浑、粗犷的风格。
许世友的孙子二、1958―1966年北大荒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在黑格尔的论述中,他把文学与时代、环境、民族等一样视为“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进而认为文学是时代、环境、民族的观念的表现。丹纳也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他又说:“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由此可见,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分析北大荒文学创作,当然也需要从特定的时代环境着眼。因为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一种无法割断也无须割断的关系。任何作家的文学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浸染,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说任何文学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有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1958―1966年的北大荒文学也一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八大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全国上下充溢着一种昂扬蓬勃奋发向上的气氛,人人都渴望为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出一份力。针对当时的国内形势,1958年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令。这样,10万转业官兵浩浩荡荡、满腔热忱地向北大荒进军了,它为北大荒的全面开发拉开了帷幕。10万官兵开赴北大荒带有明显的经济功利目的,但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开发、文化的植入。因为,这些转业官兵中的一大批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他们的到来为原始的北大荒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所以,可以说没
有这批有文化的官兵的涌入,便没有北大荒文兰博基尼黑毒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