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
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本文根据近几年我国江南地区古镇发展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了解我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同时分析我国古镇旅游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古镇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更好地把握古镇旅游今后的研究走向,在实践中推动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的前进,让古镇旅游真正“健康”的发展。
    关于古镇的定义,以阮仪三(2003)为代表的学者,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谷村镇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的一种在城市和村落之间的人类居住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而田喜洲强调了古镇的文化内涵,认为古镇是古代依山或者依水而建的,在当时成为物质集散地和军事要塞,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后留存下来的独特淳朴的古建筑他更加注重古镇是一种旅游资源,并具备独特的文化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游就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而近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以来,江南地区的乡镇旅游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
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而却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江苏昆山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我国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古镇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14个省域内。
神圣的装备合成器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发展文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从古镇旅游资源的文化研究、古镇建筑风格、古镇环境研究以及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对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分析,并就文献所提出古镇开发与保护研究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游的发展。
二、古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古镇内在的神,是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也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古镇的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江南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认为造就江南文化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润的气候、内水空间和发达的商业经济[1]。陆建伟(2003)则进一步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
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 qq留言板图片[2]Laurie Kroshus Medina(2003)研究了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化现象对玛雅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3]为什么qq换不了头像了。严国泰(2005)认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遗产开发旅游产业,要认真研究该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品味,整理出历史遗产的文化脉络,才能给游客提供有别干其他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它的闪光点 [4]陈来生(2007)则从文化遗产要素方面、遗产类型方面和遗产的空间环境方面阐述了古镇文化研究的特殊意义 [5]孙大江等(2008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正确编制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目前大多古镇都没有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忽略了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仅仅是包装其外观,没有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出拓展文化旅游项目,动态、静态景观结合;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传统遗韵和民俗风情;保护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建议[6]。概述以上学者观点,我国目前的古镇文化研究虽对文化的成因及开发利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缺乏不同地区间的对比研究,且过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忽略了文化保护本身,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古镇文化研究的重点不仅是在挖掘文化内涵,对古镇进行特开发、深度开发,更应关注古镇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三、古镇建筑研究
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之一,对古镇旅游的开发具有巨大作用。汪永平(1999)以同里古镇为例,将古镇按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三个等级,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一级保护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檐口高度不超过3m,二级保护区内不超过5.4m,省、市级文物保护点的周围建筑高度控制在6m以下,环境协调区控制在10m如何做葡萄酒以下,重点控制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高度和建设,以满足古建筑传统风貌的要求[7]。王颖(2000)针对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小城镇中所存在的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形要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形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8]。李贺楠(2002)认为江南民居的艺术特是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盈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而江南水乡传统村镇周庄以其优雅的居住环境、繁华的街井市镇,造就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曾经是
很多官宦富贾、文人墨客的雅居之地[9]。孙斐等人(2002)则认为苏南水乡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景观,其独特性体现在:顺应水势的空间布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建筑环境;简远清秀的建筑风格,从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建筑景观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原则[10]。从以上学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的古镇建筑研究都抓住了文化内涵及保护两个重点,却相对忽略了对建筑的开发利用研究。“原生态”并不代表“原状态”,应重视对古镇建筑在保护基础上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以指导经营者的开发行为,方便游客的游览行为,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古镇环境研究
环境对古镇旅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宋乐平、张大鹏等人(2002)以保护传统村镇风貌和建筑为出发点,对周庄镇河道水体保护和水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划,按地形对周庄分5个区进行污水收集,采用重力自流管和局部提升的污水输送方案,以主干管理在河道底部,窨井沿河道两侧交替分布,管网末端建造污水集中处理厂的方式进行周庄镇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
11]。田喜洲(2003)认为造成古镇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当地居民和企业。顾客在旅游场所对文物古迹触摸攀爬、乱写乱画,开发商悬挂写有欢迎游客之类的标语,使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严重影响了视觉美学效果[12]。毛长义(2007)以巴渝古镇为例,以建成环境为切入点,指出古镇建成环境作为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从构成要素上包含了古镇镇区范围内的自然背景、居住系统、人造景观和人文氛围等。并提出旅游发展导向下我国古镇建成环境的演化轨迹,认为古镇的过度商业化和空心化现象,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政府导向失准,开发商及经营业主经济行为被过分纵容和盲目扩张的结果 [13]
古镇环境研究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从上述学者观点可看出,当前古镇的环境研究都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从不同的切入点展开研究,例如从旅游者、当地居民及企业角度出发,也有从古镇的建成环境考虑的。但是这样的研究过于局限,仅仅将古镇的环境研究框定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不全面的,缺乏创新与深度,应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如经济环境等方面加以深入探究;另外,当前的环境研究,多是在阐释旅游开发对古镇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却很少涉及其积极的一面,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五、江南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研究
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文献资源中为古镇旅游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建议与对策。张欣然、丰志美(2005)以黄龙溪古镇为例,针对其没有鲜明的特和精品、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缺少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提出打造定位准确、特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对古镇的开发和保护进行科学的规划、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资源重组的营销思路[14]。马莉(2005)在张欣然、丰志美研究基础上,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着“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较量、旅游污染、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商业化倾向严重等问题[15]。刘德(2005)则认为旅游利用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并提出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的办法,把古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16]。而王如东(2005)在运用SWOT法对苏州古镇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旅游的开发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制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古镇景区旅游管理办法[17]李倩等(2006)则在王如东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古镇旅游现有的3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由镇政府投资建设古镇基础设施,并通过行政审批权在宏观层面上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管
理;二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由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以资产作价人股的形式,组建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并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三是企业主导模式。由开发商取得古镇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镇政府则对开发商进行宏观管理[18]王云才(2006)认为乡村古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是持续的外部冲击;二是凸显的社会矛盾;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破坏[19]。朱桃杏等(2007)在对徽州古村落与江南六大古镇进行比较后提出古镇旅游开发应从两个维度上加以拓展:一是外围空间拓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二是内部深度拓展,挖掘潜力,开发产品深度[20]。权小勇(2008)则进一步补充了古镇旅游开发必须遵守的原则,即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突出独特性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21]。王林(2008)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引用贾艾克森(Jaakson R)的“旅游泡”理论解释了古镇“过度商业化"的体现,即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22]
通过以上内容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古镇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城市化倾向、开发雷同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不论是政府还是经营者本身都对古镇的开发保护十分重视,相关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开发对策及建议。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针对古镇
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过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不足,且缺乏深入探究,所提出的对策可行性不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古镇旅游发展迅猛,具备相关的旅游资源的地区都在大力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在江南的很多地区出现了“古镇旅游热”,各地古镇旅游项目竞相上马,但是古镇的保护与与可持续发展却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是一个必须面对,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关系。只是需要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秉承着“保护第一,适度、有序开发”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想。
我国的古镇旅游研究涉及开发、保护、文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古镇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照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我国的古镇旅游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今后发展应朝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增加古镇旅游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不仅包括古镇居民,还应包括旅游者及经营者;二是对古镇资源开发保护及对策的研究应更多的从定量分析入手,引入数理模型及相关理论,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三是将现有
研究成果应用到开发案例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丰富。此外,有关旅游设施的古镇旅游研究较少,而旅游设施作为旅游开发的关键要素,日后必将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同时要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必须,以实际需要为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使相关的研究更好地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汉波.论江南古镇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5):72-77.
[2] 陆建伟.试沧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69-71.
[3] 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oditizing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4] 严国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5] 陈来生.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江南古镇为例[C]// 陈来生.论文选登.2007:70-73.
[6] 孙大江,刘建,孙大远.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J].四川建筑,2008(4):15-17.
[7] 汪永平.同里古镇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J].江苏建筑,1999(4):89-95.
[8] 王颖.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形要素的回归——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0(1):52-57.
[9] 李贺鸺,天伦之居.古韵悠然——江南水乡名镇周庄民居的艺术特[J]. 2002(11):75-76.
[10] 孙斐,沙润等.苏南水乡村镇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J].人文地理,2002,17(1):93-96.
[11] 宋乐平,张大鹏,谢丽等.周庄锁水污染控制规划实洲[J].给水排水,2002,28(10):19-22.
老凤祥金价
[12] 田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03,(2):90-93.
[13] 张皙.关于古镇商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外部性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菠萝蜜是什么水果.
[14] 毛长义,张述林.旅游发展中古镇建成环境的二重性及演化探析——以巴渝古镇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29(1):40-44.
[15] 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172-173.
[16] 刘德.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2):47-53.
[17] 王如东.苏州古镇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5(2):285-28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