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功与过(史料版)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勉学(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
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话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确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组数据:
正面战场在八年中,共打了22场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衡阳、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战役1117次,阵亡将士达200多万。有时每天要消耗一个师,十分钟牺牲一个连。据何应钦回忆,仅淞沪会战,就消耗了85个师,伤亡官兵33万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卫战,仅漓江上浮起的日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至今仍让侵华日军老兵心有余悸。最后日军靠施放毒气弹才攻入城内。从1939年至1940年春,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大小战斗近500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6万人,占整个战争期间的43%。
当然不是说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没起作用,只不过,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或
者不能那么快那么圆满地取得胜利。
但是多年来却极少提到正面战场的作用,我们所接触的,都是对共产党人英勇的赞叹,而众多国民党人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诚然,这几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抗战影片中也开始出现正面形象的国民党人物,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庆是战时陪都,这是历史事实,但到现在中宣部仍规定不能提“陪都”两字,这算甚么呢?
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一个地处偏僻的民间博物馆,专门设立了正面战场专馆,但偌大一个中国,却没有一个官方抗战博物馆可以设立真正意义上的正面战场专馆,这说明甚么?
恐怖电影片>免费教你挽回感情前年重庆一画家联手创作的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更是不分党派,只要对抗战有贡献,不分党派,一并纳入。创作者不接受官方资助,坚持表明民间立场,因为不愿受官方思想左右,也因为官方立场绝不允许这样做。
我非常喜欢这种民间的纯粹,这种不含政治目的的敬仰。所谓政敌,不过是政见不同,说穿了,各为其主。从人的角度,在关键时期,能够放下矛盾,一致对外,这份对民族、对国家的心意,不更应该被后世所敬仰么?
我以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政党,是有宽阔的胸襟去承认历史的。正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不再避讳这类话题,才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怏怏大度。
坦率讲,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正确认识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何去何从,甚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看待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还是应该以历史事实为主,以团结国民党人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
抗日战争史一直是作为中共党史的一个阶段史加以描述的,因此难免带有浓重的政治彩。这主要表现在,仅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而忽略甚至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关于正面战场的描述,经常使用的字眼是“一溃千里”、“不战而逃”,而对于国民党的评价,强调的也是“消极”、“妥协”、“分裂”、“反共”等等。即使有时提到正面战场,一般地也只是介绍和表扬国民党官兵个人,而对指挥者经常的评语则是“片面抗战”。这样
的描述,不符合历史实际,容易产生误导,似乎国民党在战争中没有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意识形态的对立而造成的上述分歧,对抗日战争研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由于两岸的相互贬低,人们不禁怀疑:抗战胜利既非“蒋干”,也非“共工”,那么就只有“屈原”和“苏武”了。正是由于这样的怀疑,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并没有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国学者深感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不重视中国抗日战争,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恐怕与既往大陆著作只把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抗敌说成不断大溃退(台湾则说中共在敌后“游而不击”)不无关系。如果要外国学者承认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同时又贬损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只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在历年的庆典中,欧洲总是受人瞩目,而中国却被看轻。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又从朋友变成了仇人,国共内战的发生,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党败走台湾。
名人成功的故事从此,两岸处在严重的对立状态。而这种对立,导致了两岸关于抗日战争史描述的根本分歧寻根溯源应该说,国民党进行抗日战争是被迫的、相当不情愿的,用当时的话说,“是逼蒋抗日”:要知道,在西安事变以前,在蒋介石的词汇里,根本就没有“抗日”这个词汇,甚至是和抗日相关的任何字眼。蒋介石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因此,在日本人得寸
进尺的侵略中,蒋介石一退再退,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不抵抗,到何梅协定的华北屈辱,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因此,即使有了西安事变,蒋介石的抗战,仍然是不得已的、不情愿的,这就注定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摇摆性。另外蒋介石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问题的根源。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内、国际的舆论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的优秀战迹下,蒋介石确实很受鼓舞,感觉到国民党军必须打几个漂亮仗,以提高国民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蒋介石组织了几次较大的会战,而且,有的战场还打得不错,打得很艰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忻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就打得非常好,尤其是台儿庄战役,更是国民党在战场上的重大胜利。”。淞沪战役是中国主动发起的。作为导火线的“虹桥机场事件”是由日军挑起的,然而,中国方面在虹桥事件发生后,决定了开战措施和大战计划,“八一三”战役是中国发动的;或说“国民政府是‘有意’在上海开仗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国民党组织的四次大会战,就会惊异地发现:国民党军虽然投如兵力多,武器装备精良,但战斗力远远不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力,往往一触即退,一退千里;同时,国民党内的嫡系部队,虽然装备比杂牌军好,战斗力却远远不及杂牌军,比如,桂系军队能够打胜台儿庄,而诸如汤恩伯之流的嫡系正规军
夏季小常识就畏敌如虎,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就逃跑。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受蒋介石的影响,嫡系部队要保存实力;其次是畏敌如虎,过分地渲染敌人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特点;同时,国民党往往只能机械防御,而不会主动出击,错过了许多很好的战线,否则,抗日战争之初,国民党的成绩应该会更大。
十月再见至于中后期,应该说国民党的表现是让人们大失所望的,蒋介石对抗战变得更为消极,甚至有苟和之心,常常与日本人秘密勾结“和谈”,更有甚者,汪精卫搞分裂出逃至南主京,成了日本人的傀儡,大丢国民党的脸,应该说,蒋介石没有成为汪精卫第二,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对内,喜欢搞摩擦,竟然发动了皖南事变,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和心态,可见一般;当然,国民党内也有很多铁血男儿,对日本同仇敌恺,不顾牺牲,痛击日本,比如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大捷等,就打得很不错,再如张自忠为国捐躯,都是民族英雄和楷模,表现出了真正的民族气节,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纪念的可惜,国民党内,尤其是蒋介石的嫡系内,这样的人太少了。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当时国民党已经完成182个陆军师的整编,空军拥有600余架飞机,海军舰艇百余艘共6万吨,而红军改编时仅有4万余人,
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悬殊。也正是由于这种实力的差别,在共产党参加的国防会议上,两党进行了抗日作战的分工,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抗击日军侵略的任务,而由共产党的军队担负侧面牵制日军的任务。战争的初期,两党军队正是按照这样的分工很好地进行了作战配合。从这点来看,国民党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抗日的主力。但是,抗日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中日双方矛盾的各自特点以及由此决定战争律。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可以比较快地占领中国大片国土;而敌小我大、敌寡我众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很快占领全部中国。于是,在日军推进线之后,形成了广大空间,这就使中国抗日军队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而按照两党约定的战略分工,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和在这里消灭牵制敌人的主力。两个战场由此形成。两个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8年的正面战场和8年的敌后战场同样面对血腥和杀戳。国共两党的信仰不同、军队战略战术不同、规模实力不同、众基础不同,但都在为民族危亡浴血奋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到底哪一个战场的作用更大一些呢?这似乎是回答本文命题的关键。先来看一组统计数字:据国共两党战后公布,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情况如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在8年期间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131万),歼灭日军10
0余万;共产党敌后战场,大小作战12万余次,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此外国民党还牺牲了包括张自忠再在内的11名上将,34名中将,50名少将从上述数字来看,正面战场的牺牲和战果明显地高于敌后战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统计,即按兵力多少来算,敌后战场平均每个兵员歼敌数字和平均伤亡率又高于正面战场。仅以上述统计为依据,就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却认为,无论是哪种答案,源于这样的依据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在我看来,尽管如前述战争规律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划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但抗日战争面对的不是任何一个党派的敌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而这个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利的整体战争。而从军事方面来看,两个战场也是缺一不可。没有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开辟;反过来,没有敌后战场对敌人的牵制和消耗,正面战场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我认为,上述统计数字,虽是寻求答案的客观依据,却不是问题的关键。既然两个战场缺一不可,那么“抗战胜利”,就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是“蒋干”的结果,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共工”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