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制度
[摘要怎么显示隐藏文件]贵烟盛世职官是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是封建统治的行政中枢,主要有一下职官:国君、宰相、中央各部门长官,武官、监官与谏官等,他们有级别(品)等的区别,也有任免升降的变动。
[关键词映的拼音]中国古代 职官 制度
[堰怎么读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六艺指的是什么)03a-0212-01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不能算作“官”。因此我国的职官是从第一个朝代夏代开始的。中央政府主要有以下职官。
1.国君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译文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主称“后”、“王”。“王”是代表天意在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又称“天子”、“天王”。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地
方侯国的国君先后都称“王”,有的甚至称“皇”称“帝”。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提高自己的地位和神话君主的权力,确定了“皇帝”作为新国君的称呼。从此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止,皇帝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一直使用了二千多年。
2.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百官之首。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具体的职称历代名称很多。春秋战国时,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都是宰相。
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为“丞相”,设太尉和御史大夫是副宰相。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原为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尚书令是真正的宰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