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奋进新征程谋篇布局续华章
——记2021年北京两会
本刊记者张蕾磊陈薇薇林苗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1.6万平方公里的京华大地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1月下旬,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如期召开。会场内外,到处洋溢着在新征程中坚定前行、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代表、委员们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高质量发展”成为高频热词。他们坚信,只要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改革,紧密携手合作,推动首都新发展的“北京故事”必将续写精彩华章。天津移动积分兑换
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2021年,北京市重点聚焦10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就是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十三五”时期,北京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性
成果,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1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介绍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奔腾的科创之心,备受关注。
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的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科技创新的新增长极和承载地。市人大代表、怀柔区委书记戴彬彬告诉记者,“十三五”时
apple id更改密码期,怀柔科学城的29个科学设施平台全部开工建设,部分科学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有金属新材料科创园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硬科技孵化器、创新创业平台落地运行,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生态初步形成。戴彬彬说:“今后,怀柔科学城将依托大科学装置与交叉研究平台集,办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承接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用好中关村改革试点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在国民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技术‘卡脖子’现象严重制约经济质量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这是我们的切肤之痛。发展要更好地保持独立性、完整性,就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在短短4年内实现目标,足见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
手动挡汽车北京市科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研发人员已超过40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在6%左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北京还拥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詹启敏认为,统筹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至关重要,要让创新要素加速“聚变”,不断提升创新效能。他建议,成立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委员会,“类似这样的机构必须要有,名字不一定是这个,
主要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领导和协调作用,针对重大原创性技术组织攻关,二是战略谋划作用,制定重点目标、实现路径和时间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万家,独角兽企业有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这是很了不起的!”市人大代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深感自豪,他认为继续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还需要关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系问题,着眼全球布局创新链,依靠协同建设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则可借鉴华为经验。范云军说:“这三个链对不同产业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北京市各区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所选择,做好协同,形成合力,确保竞争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发展新高地
2020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
革开放新格局。
北京的“两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16个区加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今年两会前,通州区、昌平区、朝阳区等6区区委书记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市民聊“两区”建设的落地情况。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政策机制、发展领域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
集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申建中的综保区政策优势于一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很重。市人大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发展,经开区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结合“两区”建设,经开区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文化融合产业,进而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即打造“4+2+1”的产业体系,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打造硬核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十大上将
“我认为北京自贸区的建设将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主任卫爱民如是说。2013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建立国内第一个自贸区,到2020年9月,全国已有21个自贸区。从全球范围看,新加坡自贸区和韩国自贸区也有值得借鉴的做法。“不论是国内经验还是国外经验,在我看来,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创造更多优惠条件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自贸区,比如实行税收减免。”
对于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已经推行的政策,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双15”,即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降到15%。市人大代表、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建议,北京自贸区可以率先试点“双15”。他认为,近年来,北京市在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方面成效显著,现在要用好用足、集成叠加各项政策,“自贸区还可以试点生产设备、零部件零关税以及在自贸区内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政策,鼓励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发展。”
数字经济是“两区”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市政协委员、北京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要求数据要素加大开放和流动,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构生产和组织方式,加速经济循环,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形态。“数字经济可以为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结构性的动力。”屈庆超说,“要促进发展,就需要开放数据,但数据的开放同时也会带来隐私和安全的问题,在这二者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必须要解决和面对的难题。”
协同发展迈向广阔前景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地从交通先行、经济增效,到生态向好、服务共享,协同发展正一步步从蓝图变成现实。在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次单独成篇。纲要明确指出,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
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形成京津冀城市,是北京发展到现今阶段、未来经济社会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大势所趋。他表示,京津冀城市以北京为核心,这是作为首都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北京要支持并带动天津、河北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京津冀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在京津冀城市建设中,构建大都市圈配套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等方面是重中之重。
如何实现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联动,引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京津冀三地自身都有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如北京科技创新能力强,天津经济技术水平高,河北劳动力资源丰富。”市政协委员、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秀华分析,“今后几年,如果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跟上,对京津冀三地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田秀华所在企业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开展“疏整促”行动以来,部分丰台园企业积极响应号召,向外转移产业。田秀华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交流发现,三地在生产要素集聚流通、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链完善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为此,田秀华提出3个方面的建议:在落实规划管理方面,各地区要全面统筹,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机构,对科技创新路径进行合理规划,深入分析区域科技发展现状及特点,形成共赢的科技发展管理方案。在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方面,借助转化中关村科技资源,强化金融支持作用,以北京为金融中心,在天津、河北设立金融分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在积极承接北京教育与科研功能方面,三地需协同发力,强
化北京与天津、河北之间的政策对接与科研交流,强化天津、河北两地相关产业管理,加大产业转移和创新经费投入力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智能制造涉及复杂的产业链,不仅需要制造业的全链条协同创新,还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是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布局先进制造业,对北京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战略意义。”市人大代表、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说,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后,受困于投资大、回报慢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发展普遍动力不足。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他建议北京市的智能制造要从区域协同角度出发,以北京为核心,整合天津、河北的产业链,组成创新联合体,三地共同谋划,实现产业配套,这样才能真正酝酿和激发新的产业优势。此外,雷军建议加大支持力度,撬动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尤其是发挥其整体布局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带动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擦亮“金名片”彰显文化软实力
一只熊走过来打一成语北京因都而兴,城市底蕴深厚,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市人大代表、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名城保护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感受到在这座充满古
都风韵的城市惬意生活的那份骄傲。他认为,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提升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可以设立中轴线课堂或者名城保护课堂,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市人大人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提交了一份“关于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活起来’”的议案。她认为,文物活化利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只有“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才能为人民所共享。从专业角度看,刘红宇指出,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管理单位对于文物建筑的使用、利用仍非常谨慎,甚至把门关起来不让参观,致使文物合理利用不足、传播传承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亟须创新。她建议,北京市应该整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文物保护专家等多方力量,组建文物建筑“活起来”工作专班,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全流程入手,对各类文物建筑从利用方式、使用限制、保护标准,再到申请审批流程、事后追责和处罚措施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研究,形成文物建筑“活起来”专项系统报告和综合管理方案。
保护条例草案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本市全部行政区域,并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
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波澜壮阔的800多年建都史赋予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认为,北京的“美”首先体现在城市格局以及城市轴线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秩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是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更应该上升到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保护的高度,通过改善民生、置换产业等途径发展现代城市生活,通过城市生活延续历史。在郑实看来,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是实实在在的规划理念。他以中轴线为例,将中轴线看成一个历史轴,在景山上举目眺望,不仅能领略传统建筑的秩序之美,还可以看到与之和谐相处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只要在空间、格局、尺度,特别是内在风格方面,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就能实现两者和谐统一。
中轴线申遗保护是未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舒小峰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启动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这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取得了重要进展,搬迁腾退了一批长期不合理使用文物的单位和住户,启动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中轴线南端永定门至正阳门段已经亮出来了。“十四五”时期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还将提速,舒小峰建议从建言献策和凝聚共识两个方面推动工作落实,“加强宣传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更多市民了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来。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系统安排,法规建设方面要有新进展,解决一些重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
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非常关注三山五园地区的建设。三山五园地区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山水形胜整体格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空
间秩序的统称。张颐武认为,三山五园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其空间深深嵌入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教园区,随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三山五园地区不仅是历史文化遗迹,将来还是国际交往的承载中心。他建议,在保护三山五园地区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经验,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更好的利用和开发。
责任编辑/陈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