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人马座>杭州亚运会明年举行读《中国小说史略》有感
意思相反的词语
心烦气躁加上才疏学浅却难懂其中真正的精妙,对于他的作品只是抬起头远远的望着,敬仰着,却难以接近的感觉。鲁迅小说已经让人苦思冥想方知其中内涵旨意,他编撰的《中国小说史》有一种让人敬仰却不敢攀登的敬畏。初读时文言文式的表达,让人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觉得行文枯涩,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让人难以靠近去拜读先人留下智慧的旷世之作,如果鲁迅先生的作品是落水三千,我都不想取一瓢饮。如此的愚拙让人叹惜与见笑。但却不甘因为我的不才与心浮失去和伟人共饮智慧的泉水,错过品尝知识的甘甜。所以决定让文学的力量给我这样的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能够心平气和,稍安勿躁的心态去聆听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原来伟大的作品该是要一遍遍的品读就能发现枯燥乏味的背后是一个耀眼光芒的文学瑰宝。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可谓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前无古人,后无可及。小说作为当今最为盛行的文学体裁,从明清的繁盛到如今的规模,让人以为只有几百年的光景,但是从小说的渊源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神话与传说,感觉在遥远的时代就孕育了小说的种子,不得
不佩服与古人的智慧。但是我看了第一章节《史家对小说之著和论述》,发现原来最早有“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的“饰小说以干县令”,但是这只是文章中的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而且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小说相差甚远,不足作为小说的发源。
小说的地位在春秋时期,即使是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时代,小说家也难免幸逃冠以“九流之末”,因为小说家皆出于稗管,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那个时代的小说家地位卑微,只不过是个讲野史和民间奇闻轶事的俗人,难以等大雅之堂。且看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一言以蔽之,虽有优点又不足以成一家之言。不为大丈夫君子所为,闾里小知者之所及,即使或一言可采,亦狂夫之议。对于小说的偏见略见一斑,小说家长期处于一个不被认可,视为粗俗的尴尬局面。对此我感到惋惜,但是想想如此不待见的小说到后来的兴盛与推崇,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取材于民间,采用的俚语,俗语写作,融入民风,给老百姓亲切之感,受到广大下层人民的喜爱,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再者便是小说的描写生动有趣,情节扑朔迷离,线索复杂,人物刻画丰富,这样才会勾起读者的兴趣。对着早期小说家不被认可的境遇和现在的小说风靡,我总结了以上的结论,虽显粗略,亦是一种收获。
读了此书,还发现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竟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多集中在晋代,文人方士,皆有伪作,好奇为何自己写的作品冠以古人的名字,呕心沥血之作何故要拱手相让于古人,后来鲁迅先生指出原来文人好逞狡狯,或者是欲夸示异书;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人,晋人之托汉就像汉人托黄帝伊始。东方朔、班固、郭宪、刘歆则是他们多数人假托的对象,并且他们也是“惯托”,都会总结规律,大多讲荒外之事,神奇轶事就托东方朔班固之名,干涉汉代历史事件就托刘歆班固之名,世人此为皆为了虚荣或是增加传奇彩,再者假托名人一无考证,二借古人之名欺世瞒人。无论是怎么样的目的,他们的作品都不离神仙的话题。玄之又玄,神奇彩浓重。鲁迅先生那些书产生质疑,分析为何不是汉人之作,证据和推理都体现他文学功底深厚,逻辑性强,善于关注细节,发现问题。 看完整部书,梳理下中国小说史的发展脉络:
1、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 2、从后汉至唐代以前,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
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六朝小说以描写鬼神志怪为主,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唐人小说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
锁屏快捷键3、小说发展到宋代,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三是志怪体,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有哪些4、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元的拟话本,
5、明清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 6,清末的谴责小说。
中国小说史跨越了上下几千年,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分析点评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不随大流,有自己的观点,跳脱前人的观点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寥寥数语,道破了问题实质。他为《金瓶梅》被视为淫书平反,说此书专以“写市井间淫夫,则与本文殊不符,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
以笔伐而已”,既分析精到又颇有分寸,剖析得十分透彻。读书的时候发现很多耳熟能详的语句,原来很多经典评价都来自于鲁迅之言。敬佩之意油然而生。虽然鲁迅写的小说史鲁迅首创,至今仍沿袭其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指出《三国志演义》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今仍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指导性意见。虽然这本书有很大不足,但是还是有学者引用他的评价作为引证,可想他的权威性。
再读《中国小说史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这本书的评论潜移默化在我们接触小说的时候已经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觉得梳理下小说发展的历史,觉得小说发展到今天历经风雨,走过改革之路,实属不易,而且鲁迅精辟的评价令人有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当我们习惯一种认识,鲁迅给你另一个思想,或许是一种补充,或许是一种颠覆,或许恰和你意,或许招致争议。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冲淡的是不足与缺陷,沉淀的是真知灼见。感谢鲁迅,让我重新认识中国小说史,站在他这位巨人的肩膀看小说史,在认识上上升了高度,知识上增加了深度,评论上多了些力度,视野也有了宽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