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第一首抗日歌曲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激起我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但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他按捺不住汹涌澎湃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歌词:“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恨。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挠。”(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整首歌曲为黄自所谱曲、韦瀚章作词,于同年11月9日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是中华民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
抗敌歌的谱曲优美而流畅,主调雄壮澎湃,节奏紧凑有力,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整首歌主要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的音调豪迈而肯定,领唱与合唱一问一答,仿佛众集会
上宣传鼓动的热烈场面,第二乐段的合唱采用反复轮唱的方式,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其歌词充份展现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报国的抗日心声,可谓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
《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曲。作于1936年。"一二?九"运动后,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国防音乐特辑",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极大地鼓舞了游行示威众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附点节奏和表现肯定语气的节奏贯穿全曲,赋予它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第一乐节由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构成,歌曲以它为基础,发展成三部性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曲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松花江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和施鸿鄂演唱的版本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两个版本。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众演唱,然后,他带领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大刀进行曲》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歌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
其旋律部分来自于[1]《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d形象的鲜明生动、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在太行山上》1938年4月初,日军以3万余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吃掉八路军总部,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同志游击战光辉思想的指导下,八路军129师避其锋芒,于1938年4月16日,在武乡县长乐村将钻进口袋阵的3000日军截为数段围而歼之,然后又乘胜追击,在高平县附近歼敌千余。此战役歼敌4000余人,收复十八座县城,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为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入梅几号《在太行山上》就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
混混王妃傻王爷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
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新四军军歌》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
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先唱《新四军军歌》,次唱《八路军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这首战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常在为牺
上海著名景点牲战友默哀完毕后合唱,特殊情况下,在小部队作战中即将全体牺牲前由带队军官领唱,以此向首长和兄弟作战单位告别。
《毕业歌》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今年重阳节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阎述诗。阎述诗家在东北,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动,也因此受到敌人迫害,后逃到关内,辗转来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北京汇文)中学担任数学老师。
1935年,光未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小诗,阎述诗受到了诗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敌人用刺刀阻止同学们的脚步,许多人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但大家仍然情绪高涨,没有一点退缩„„他激动地提笔为这首诗谱了曲,当晚就交给大家,并很快成为鼓舞情绪的“战地”歌曲。这首诗,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五月的鲜花》。当年恐怕连阎述诗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歌后来能流传如此之广。先是学校里的学生合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成为他们用来鼓舞士气的“战歌”。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1937年冼星海在一次万人聚会上,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鲜花》,在场的好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却没有人知道谱曲者是阎述诗,连歌曲的词作者光未然也对他一无所知。
《救国军歌》——五六分钟创作的抗战名歌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后授将衔)同在宣传部门。1935年,已经奔向抗日文艺中心上海的陈凝秋,一天晚饭后,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他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军人状态的步伐,而随着军人的步伐,他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感情、思想,一起涌起。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首抗日的军歌了。
当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于是,“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词眼,作为每节的尾句。
歌词的腹稿就在马路上的散步当中孕育了。回到住处,趁热打铁,陈凝秋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并且署名为“塞克”。“塞克”,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饭。塞克将歌词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则点上了最后一根香烟,把空烟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
形容有毅力的成语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是抗日的责任,是创作的欲望,是灵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顾不上寻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又随手将塞克那个废弃的纸烟盒拆开来,一边吃着饭,一边用鼻子哼着旋律,又一边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着节奏,还不时地停下来在烟盒上记些什么。就这样,一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烟,冼星海也谱完了曲子———仅仅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这支《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支抗战名歌。
《打回老家去》安娥词、任光曲的《打回老家去》唱遍全中国。这首歌曲同任光以柔美见长的《渔光曲》、《月光曲》等作品不同,是作者投身抗日歌咏运动后,开始转变创作作风时写的最成功的作品,东北三省被侵吞,当地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一时间,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英语故事演讲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