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专家解读:⾮遗传承⼈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传承⼈是⾮物质⽂化遗产(简称“⾮遗”))活态载体,能否选拔出合格的⾮物质⽂化遗产传承⼈,将直接关系到这类中华⽂明活遗产能否得到传承的问题分析和提出了⾮物质⽂化遗产传承⼈认定的五⼤标准,指出被认定⼈所传⾮物质⽂化遗产必须是祖先所创造的、必须亲⾃参与活态传承、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必须⾃觉传授给后⼈,并且具有⼀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资格被认定为⾮物质⽂化遗产传承⼈。
那么,什么样的⼈才有资格成为⾮物质⽂化遗产传承⼈呢?
01被认定⼈所传必须是祖先所创⾮物质⽂化遗产补水面膜
⾮物质⽂化遗产传承⼈的认定,重点不在传承⼈姓甚名谁,⽽是看他所传的是不是⾮物质⽂化遗产。那么,什么是⾮物质⽂化遗产呢?我们提出这样⼏条标准:
(⼀)从传承时限看,被认定⼈所传⽂化事项必须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时限不⾜百年者,不能申报⾮物质⽂化遗产。
(⼆)从传承形态看,被认定⼈所传⽂化事项技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今。⾄于那些在历史上产⽣,但因种种缘故,并未能以活态形式传承⾄今者,是不能申报⾮物质⽂化遗产的。
(三)从原⽣程度看,被认定⼈所传⽂化事项,必须以原汁原味的形式传承⾄今。那些在传承过程中,已经被改编改造了的传统⽂化事项,是不能认定为⾮物质⽂化遗产的。
(四)从传承品质看,被认定⼈所传⽂化事项必须具有重要价值。有⼈认为,所谓“⾮物质遗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化”。其实,这种认识不够准确。⾮物质⽂化遗产⾄少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从这个⾓度来说,它肯定是“传统⽂化”;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传统⽂化”都是⾮物质⽂化遗产。“传统⽂化”与“⾮物质⽂化遗产”的最⼤区别在于,“⾮物质⽂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化”。——在传统⽂化中,凡是具有重要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借鉴价值的,
便是⾮物质⽂化遗产;凡不具有上述价值,或是上述价值不是那么突出的,便不是⾮物质⽂化遗产。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物质⽂化遗产”,⼀定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具有重要价值者,是不能评其为⾮物质⽂化遗产的。
(五)从传承范围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化事项都能评为⾮物质⽂化遗产。从属性看,⾮物质⽂化遗产只存在于表演艺术、⼯艺技术、节⽇仪式三⼤领域,除此之外,都不能认定为⾮物质⽂化遗产。
2021喝奶茶发朋友圈的句子
02被认定⼈必须亲⾃参与⾮物质⽂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物质⽂化遗产传承⼈必须亲⾃参与⾮物质⽂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它的所指主要包括两⽅⾯内容。⼀是指只有真正⼯作在⽣产第⼀线上的,懂传统技艺,具有实操经验的优秀匠⼈或艺⼈,才有资格申报⾮物质⽂化遗产传承⼈;⼆是指尽管已经不再亲⾃动⼿,但仍能深⼊⼀线,凭借⾃⼰长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去指导业内后⼈的那些杰出的、深受同⾏和晚辈尊敬的⽼艺⼈或⽼匠⼈,才有资格申报⾮物质⽂化遗产传承⼈。
相反,那些在⾮物质⽂化遗产保护⼯作中,确实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组织者、协调者、研究者以及热情参与者,尽管他们确实为⾮物质⽂化遗产保护付出过艰⾟努⼒,但由于并未直接参与⾮物质⽂化遗产各种⼿艺的活态传承,并不能熟练掌握⾮物质⽂化遗产的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艺,故不能申报⾮物质⽂化遗产传承⼈。
从国外经验看,⾮物质⽂化遗产传承⼈的认定年龄,通常被限定在50岁左右。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年龄段的传承⼈,尽管由于年龄、体⼒、⼿劲、眼⼒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在⼿艺上开始⾛“下坡路”,但这⼀年龄段的传承⼈所传“绝活”是最多的,
所懂技艺是最多的,所知相关传统也是最多的;因此,作为师傅,以传承⼈的⾝份带徒授业,这⼀年龄段显然是最好的。与亲⾃传承相⽐,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能将⾃⼰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经验分享给他们的继承者。
相反,50岁以下或是更年轻的传承⼈,他们所传技艺在纯正度上往往会存在许多问题。如他们所唱民歌多半会夹杂有某些美声唱法的影⼦,他们所剪剪纸多半会融有西⽅绘画的影⼦,他们所雕作品多半会带有西⽅雕塑艺术的影⼦。也就是说,最纯正的民间唱法、民间剪法或是民间做法,在他们⾝上并没有被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这种承载有太多“转基因”成分的“传承⼈”,⼀旦进⼊传承⼈队伍,很容易导致所传项⽬迅速异化。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野调查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过⼀定数量的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后继⼈才。他们代表了中国⾮物质⽂化遗产的未来,需重点关注。
03被认定⼈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物质⽂化遗产
在⾮物质⽂化遗产保护原则中,⼜有⼀个⾮常重要的原则,这便是“本真性保护原则”或“原真性保护原则”。该原则来源于物质⽂化遗产保护原则中的“真实性保护原则”。在⽂物保护者看来,保护物质⽂化
遗产的第⼀步,就是⾸先应该对⽂物本⾝的真实性做出明确的判断——这个⽂物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对其实施科学保护。
马未都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个故事:⼀天,⼀个⼩伙⼦拿了个陶罐⼦请马未都鉴定,他想知道这个陶罐⼦到底是东周的还是西周的。马未都掂了掂,告诉⼩伙⼦:“这是上周的。摸着还烫⼿呢,怎么可能是⽂物呢?”
不仅是⽂物界,只要与⽂化遗产相关,我们在认定时,⾸先画出的第⼀个问号,就是它到底是不是真东西?在⾮物质⽂化遗产保护上,我们同样应该遵循真实性原则,⽤它来判断我们所传项⽬的真伪。当然,这只是遗产保护⼯作的第⼀步。接下来,为确保所传项⽬的真实,我们还应在传承过程中,避免任何形式的改动。
动一动吧打一字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不改,便有价值——“钻⽊取⽕”不改,我们便可知道早在10000多年前⼈类是如何获取⽕种的。“客家⼭歌”不改,我们便可知道1000多年前中原⼈⼭歌的唱法。如果我们将钻⽊取⽕改成了打⽕机,把客家⼭歌改造成了西洋唱法,我们保护的⾮物质⽂化遗产还有什么历史认识价值?
宋江的性格特点⾮物质⽂化遗产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窗⼝。如果这⾥失守,我们将会失去⼀个与祖先沟通的渠道,祖先的智慧就会因我们的改动⽽彻底消失,我们失去的不是在某些⼈看来⼟⾥⼟⽓的民歌、舞蹈或是⼟得掉渣的传统⼯艺技术,⽽是⼀笔所剩不多的、独特⽽重要的⽂化战略资源。失去它的直接后
果,便是新时代的⽂学、艺术、科学、技术,都会因上述⽂化战略资源的不⾜⽽裹⾜不前。这就需要我们在⾮物质⽂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及早建⽴起“⽂物”保护意识,把⾮物质⽂化遗产作为⼀种所剩不多的、包涵有众多祖先智慧与经验的“活化⽯”保护起来。
从表⾯看,物质⽂化遗产与⾮物质⽂化遗产,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但在本质上,两者却是完全⼀致的——它们都是历史的⼀部分,它们的最⼤价值都是历史认识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物质⽂化遗产”,尽管不是“秦砖汉⽡”,但它是秦砖汉⽡的烧制技术;尽管不是“故宫长城”,但它是故宫长城的建筑技术。作为⼀国⽂明的活态载体,⾮物质⽂化遗产的有⽆,往往⽐物质⽂化遗产来得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关涉到⼀国⽂明能否延续、⼀国⽂明是否断流的⼤问题。为确保中华⽂明永不断流,传承⼈要做好以下两项⼯作:⼀是将祖先所传遗产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是将祖先所传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说到“原汁原味”,很多⼈会⼼⽣误解。认为原汁原味是否太难。其实,我们坚守的“原汁原味”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也不难——昨天怎么做,今天还怎么做;师傅怎么做,徒弟还怎么做。难道这会很难吗?当然,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并⾮像某些⼈理解的那样⾮物质⽂化遗产⼀点⼉都不能变,⽽是说最能代表该遗产的决定性基因,⼀点⼉都不能变。这些决定性基因包括该遗产的传统表现内容、传统表现形式以及所⽤的传统材料,这些因素最好⼀点⼉都不要变。⾄于那些不影响原有基因的⼩的随性改变,我们没有必要管得太多。“⼀遍拆洗⼀遍新”,是⾮物质⽂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普遍规律;管得太多,
反倒会影响民间⽂化活态传承的随意性。
04被认定⼈必须愿意将⾃⼰的所学传授给后⼈企划部职责
除具备⾜够的专业知识与⾼超技能外,在传承⼈的认定中,⼈们还⾮常看重传承⼈是否愿意将⾃⼰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与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后⼈。否则,即便才⾼⼋⽃,也不能认定为⾮物质⽂化遗产传承⼈。
我们对传承⼈的考核,⼤致分为两个部分进⾏:⼀是看他是否已经将前⼈的技艺或技能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下来;⼆是看他是否愿意将前⼈的技艺或技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前者强调的是传承⼈是否得到了“真传”,后者强调的是他的徒弟们能否在他那⾥得到“真传”。作为中华⽂明的“⼆传⼿”,传承⼈肩上的这两副担⼦⼀副都不能少。⼀般情况看,传承⼈在评定之时,我们已经对他是否已经得到“真传”进⾏了初步的评估,故在这个层⾯上不会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考察传承⼈的传承能⼒时,需要重点考察的是后者——他是否愿意将前⼈的技艺或技能原汁原味地传承给他的后⼈。
在⾮物质⽂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由于传承项⽬类型的不同,传承⽅式与路径也会有很⼤的差异。譬如,具有相当技术含量、可以养家糊⼝的⾮遗项⽬,多半是通过⾎缘传承(家族传承)的⽅式加以传承的,其缘由⽆外乎是“肥⽔不流外⼈⽥”。那些技术含量不⾼,基本上凭体⼒吃饭的⾮遗项⽬,多半是通过业缘传承的⽅式加以传承的,其传承动⼒⽆外乎是凭体⼒养家糊⼝。⽽那些作为公共⽂化存在
的⾮遗项⽬——如侗族⼤歌、苗族舞蹈等,多半是通过地缘传承的⽅式加以传承的,其传承动⼒⽆⾮是通过⾃娱⾃乐的⽅式宣泄情感,愉悦⾝⼼,教化世风,交流情感。事实上,传承⼈在传承⽅式、传承对象的选择上,都会因传承项⽬类别的不同⽽有所区别。在考察传承⼈的传承能⼒时,也应将上述因素考虑进去。
05被认定⼈必须具有⼀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
⾮物质⽂化遗产的传承⼈,是⼀个民族传统⽂化的“⼆传⼿”,这个民族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艺技术、传统节⽇仪式,特别是其中的核⼼技艺,能否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传承⼈发挥着重要作⽤。因此,传承⼈的选拔是⼀项⾮常严肃的⼯作,来不得半点⼉马虎。⾮物质⽂化遗产传承⼈,⾄少在以下三个⽅⾯是出类拔萃的:
(⼀)代表性
⾮物质⽂化遗产,从类型学⾓度来说,会分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艺技术和传统节⽇仪式三个⼤类;从地理学⾓度来说,也会因⾃然环境与⼈⽂环境的不同⽽有所区别。如⽢肃的⽪影与乐亭的⽪影、福建的⽪影与⼴东的⽪影,都会因环境的不同,在⽤料、⼑法、造型、⼯艺等⽅⾯有很⼤的不同。我们遴选的传承⼈,没有⼀个能包打天下,敢说⾃⼰是某类遗产的集⼤成者。他们⾄多只能成为某⼀门派,或是某⼀地域流派的代表。于是乎,能否代表这⼀门派或是这⼀地域流派的艺术特⾊、⽂
化特⾊、⼯艺特⾊,便成了我们考察⾮物质⽂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标准。
(⼆)权威性
奶茶店名字⾮物质⽂化遗产传承⼈是否具有权威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权威性的形成包括以下因素:
第⼀,⾮物质⽂化遗产传承⼈的权威性,有时是由传承⼈正宗的传承谱系决定的。譬如,对于某些家族传承型⾮物质⽂化遗产项⽬来说,其核⼼技术通常掌握在嫡长⼦⼿中,在⾮物质⽂化遗产传承⼈申报时,嫡长⼦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先申报权,这是由家族传承这种特殊的传承⽅式决定的;对于某些业缘传承型⾮物质⽂化遗产项⽬来说,其核⼼技艺通常掌握在⼤徒弟⼿中,在⾮物质⽂化遗产传承⼈申报时,⼤徒弟显然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先申报权,这是由业缘传承这种特殊的传承⽅式决定的。⾮物质⽂化遗产申报的权威性,通常是由⾮物质⽂化遗产传承规律决定的。到了规律,我们就会事半功倍,就会不犯或是少犯错误,并将真正的⾮物质⽂化遗产传承⼈钩沉出来。
第⼆,⾮物质⽂化遗产传承⼈的权威性,有时是由传承⼈⾼超的传承技艺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考察⼀个传承⼈是否具有权威性,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做得如何,是否掌握着这个⾏业的“独门绝技”。在⾏业内部,并不是所有匠⼈都能掌握“独门绝技”的。只要我们到了“独门绝技”的所有者,⾃然也就到了我们要的传承⼈。
其三,⾮物质⽂化遗产传承⼈的权威性,有时还要看他的技艺保有量。譬如,某国家级布袋戏项⽬传承单位只能演出20余个折⼦戏,⽽当地并未进⼊遗产名录的草台班⼦竟然能演出200-300个折⼦戏,谁更权威当⼀⽬了然。
(三)影响⼒
⾮物质⽂化遗产传承⼈的认定,通常都会是个系统的认定,要考虑到⽅⽅⾯⾯。但综合到⼀起,便是该传承⼈是否具有⼴泛的影响⼒,是不是某⾏业或某领域的标志性⼈物。因此,是否具有很⾼的知名度与很强的号召⼒,也应该成为我们衡量、选拔⾮物质⽂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尺度。认定机构也会根据传承⼈影响维度的⼤⼩,将其评为县级、市级、省级乃⾄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传承⼈。
总之,我们所说的“⾮物质⽂化遗产传承⼈”是指那些不但能将祖先所传技艺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同时也愿意将祖先技艺原汁原味传承下去,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过公认成就,具有⼀定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的某些⾃然⼈和社会体。
——————————————————
⽂章来源:
《原⽣态民族⽂化学刊》,2019年第11卷第1期p135-138
看更多⾛⼼好⽂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