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结合成都市特点,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模型,分析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维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应用范围扩大,从单纯的土地利用规划扩展到区域环境规划,并应用于区域环境规划,逐步演变成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其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活动[2],因此有必要对成都市进行环境承载力分析,以期为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对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力争使成都城市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1.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反映或者表征出研究区域内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相互间协调程度,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入手。然而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学科极为广泛,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地理、资源、人口、经济等学科。要把区域环境承载力这种高度综合的目标与具体的定量指标直接联系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为此就必须将综合性的目标分解为较具体的目标,因此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把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作一一分解,从而构建具有相应层次的一个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从压力类指标和承压类指标两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而这每个方面又包含各自的组成因子,可构成一个含有ABCDE5个层次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表
2.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对比
银行周六周日上班吗
毕业设计的总结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2.1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模型[3]
游戏任务名字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代表的在该状态下的取值与各项指标理想状态下的阈值的差值与其阈值间的比值。
有多久没见你 以为你在哪里
对于发展类指标:Pi=xi/xi0-1
对于限制类指标:Pi=1-xi/xi0
式中,Pi为指标i的相对剩余率,xi为指标实际值,xi0为指标的理想值(阈值)。
假设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共有n个指标,则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为:
式中,P为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Wi为指标权重。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用于衡量区域内多要素的环境承载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大小关系。若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则说明区域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区域内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环境系统或者环境子系统的要求不和谐。
2.2计算结果
采用2005~2009年数据,计算所得的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见下图。
图1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示意图
3.结论
如何消除静电根据前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在2005~2009年间呈现上升趋势。杂诗 王维
分析其原因为2005~2009年环境污染指标(COD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物耗能耗指标(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万元工业产值水耗)等压力类指标值呈减少趋势;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承压类指标则呈明显上涨趋势。
(2)2005年、2006年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说明2005年、2006年区域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区域内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环境系统或者环境子系统的要求不和谐。
由于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并伴随着近年来成都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市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使2007~2009年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并(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29页)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7年~2009年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说明该年份的环境承载量尚未超过其可容纳的承载力范围。区域内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环境系统的要求是和谐的。
4.建议
成都作为核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建设水平,发挥其存在优势并对环境有益型产业,如金融、现代服务、商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提高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
【参考文献】
[1]陈燕.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在嵩明县工业布局规划中的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8,(4):7~8.
[2]王俭,孙铁珩,李培军等.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768~772.
[3]彭再德,杨凯,王云.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